【summer 的书单】2022年3月 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
1. 《成为》五颗星 2. 《人生复本》四颗星 3. 《天生有罪》五颗星 4. 《中国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五颗星 5. 《猫咪人生》《中国的街市》三颗星 6. 《二战时期的演讲》三颗星 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三颗星
我开始做书单啦!好像上了大学开始就很少输出了,一直在输入。本来想写影评的,但是觉得以前看过的好电影又不想再看一遍,最近的好电影又太少,而且最重要的是写影评的人太多了,一不小心容易吵起来。还是避免这个复杂的过程,就写一写书评吧。希望能借此可以输出的机会锻炼文笔,更重要的是,督促自己多读书!!
这个月的书单非常高质量!读了一些人物传记,也看了一些绘本。
我真的超级超级超级爱这本书!!
读的时候我几度落泪呜呜
我给她五颗星!!
🌟🌟🌟🌟🌟
这本书作为米歇尔的自传
讲述了她从小出生在芝加哥一个黑人家庭,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后来跟着哥哥选择去了普林斯顿读大学,再后来是哈佛法学院,再后来是回到芝加哥高盛的高薪职位。
她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很美好很顺利很充实很平稳地度过了,直到贝拉克的出现。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但是不知道的是:
贝拉克在被追问是否要竞选总统时说“这是一个家庭问题”,意思就是“这得要米歇尔同意”。
在繁忙的竞选时期,米歇尔从一开始很大压力既要照顾孩子还要工作还得帮助丈夫竞选,到最后要告诉女儿,生活不是从男人回家后才开始的,“是要爸爸追上我们,不是我们等他”。
在入住白宫后,什么事情都要被限制,做什么都有特工跟着,很不方便。在同性恋合法化那一天,米歇尔特别想要去街上看烟花跟人们一起庆祝,她邀请了贝拉克,显然他没时间。于是拉着大女儿一起,但是晚上出门需要很多程序,她们等不及了,米歇尔居然直接翻越过护栏“逃”出白宫。
当然,还有这个一米八的黑人女性在看到各国首脑交谈时仍然觉得无聊,跟英国女王聊天相视一笑“我们还要等这些男人聊多久”,之后伸手搂住了女王的肩膀。虽然后来这一动作被所有媒体指责不合礼仪,但是当时女王也把手伸过去拍了米歇尔的腰。
......
这本书里可以看到自己
看到一个好像跟自己一样有点自卑的女性
整本书的语言将贝拉克描述的极其完美
他是风趣幽默又聪颖的丈夫
是午夜盯着天花板,你问他在思考什么,你以为他在想那辆破了一个洞的车,在想明天的工作,然而他说“我在想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是伊利诺伊州利用演讲一战成名的政客
是在任八年有很高支持率的美国总统
是女儿们喜爱的好爸爸
而自己好像是所有媒体描述下的
“愤怒的黑人女性”
米歇尔说自己是个不善于自省的人,但整本书都满含她个人的思考与成长。
“愤怒”“黑人”“女性”
这三个词其实描述的都很贴切
她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见识过最有钱的富人也见过被龙卷风摧残的家庭的充满“愤怒”并一直把愤怒转化为动力的人。
她是从小经受作为少数族裔的不公平对待而努力推动公平的人,(书的后面也写出了对川普的讨厌)
她是一位女性,聪颖独立,在生命中每一个方面用力生活。
我看到这位女性就像书的三章标题所展示的“becoming me”“becoming us”“becoming more”
书中很少自夸,不论是去了哈佛还是高薪职位还是后来的公益组织还是竞选演讲。
但是也并不怯懦,就算是丈夫光环下的“第一夫人”,她仍然坚强独立,照顾好自己的家庭、事业,过好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有温度有思考也读的到自己❤️
🌟🌟🌟🌟
蛮好读的,只花了我一个大课的时间(?)
但是我只给四颗星,因为我确实确实确实确实对科幻没有太大兴趣。
关于科幻这个点,我在看三体的时候就知道了,我是真的没兴趣。
但是当我看了《星际穿越》之后我发现“诶,好像科幻也蛮有意思”。直到后来我又开始看一些科幻片,比如《头号玩家》,我才发现我那时感兴趣的不是科幻,是克里斯托弗•诺兰。
但是我一直记得詹姆斯•卡梅隆在看啥片儿的采访中说,科幻是探索人类最终奥秘的哲学,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
回到这本书,讲的是我们的主人公贾森,他在大学教科学知识,有一个很美满的家庭,有从很早就相爱的妻子,还有一个聪明机灵的儿子。但是这一切从他去参加一个老朋友的聚会之后改变了,他被一个人绑架了,醒来之后他发现自己不是自己了,他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奖项,但是一直没有结婚成家,而他的朋友和自己的妻子在一起了…..后面的故事大致就可以用“平行世界”解释了。
这本书的作者写道:“谨以此书献给那些曾经好奇自己未选择的人生道路尽头是何模样的人”
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科幻,也不喜欢悬疑,但是这本书能让我一直读完,因为他仅仅只是用了科幻悬疑的外衣来探讨人生选择的问题。
故事的主人公贾森,其实全都是贾森,只不过因为人生中的不同选择成为了不同的人,我还是喜欢最初这个,他始终善良,始终坚持,始终美好,我认为这本书告诉我的是,
首先,你做的任何选择都可能会让你后悔,你永远看不到另一个选择下的自己,而你在你的世界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你的选择下生活下去,而不是想要用捷径去另一个世界,去不属于你的人生
第二,永远永远选择让自己快乐的事,幸福的事,永远选择爱人、家人、幸福、家庭,永远选择爱自己,更爱自己。
🌟🌟🌟🌟🌟
我直呼OMG!但是想到书里崔娃好像一直在跟妈妈争吵上帝的“旨意”,我还是单纯说我很喜欢这本书好了。
我当然给这本书五颗星!
首先,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会在每一章之前先描述一些南非的历史、传统,或者社会风俗、规定,当然大多数都跟黑人与白人,南非白人与英国白人,有色人种,中国人与日本人有关,简言之,大多都与种族有关。这样就在我读下一章的时候能了解到相关的背景,但是又不至于全是历史背景读起来那么沉重复杂。
其次,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语言,崔娃作为一个喜剧演员,整本书都流露出他的幽默,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天生幽默的原因,他的家庭,他的妈妈,他作为有色人种的特殊,他作为少数族裔的不断选择不断解决问题或者接受问题。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书描写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本身。
崔娃的妈妈是一个背着“黑人债”的极富魅力的女性,她只是因为想有个孩子,就违背当时的法律和一个白人接触生下了崔娃,并且不要崔娃的父亲服任何责任。她在从小受尽了各种作为黑人、作为女性的歧视、不公正对待后,仍然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学英语,去报班学秘书课程,最后成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自己照顾好孩子。我也很欣赏她教育孩子的方式,这是一个很酷的妈妈。当然在最后被第二任丈夫打中两枪(其中一枪打中了后脑勺)还能出现奇迹,笑着跟崔娃说“从现在开始,你就正式成了这个家里最好看的人”。
这本书主要描写崔娃成年之前的时光,大多与家人也就是母亲同住。崔娃作为一个有色人种,从小就面临着站队的问题,他到底是白人还是黑人?他说“整个世界看着我时,觉得我是个有色人种,但是我一辈子又不是盯着自己看。我一辈子都在看别人,在我看来,我和我身边的人一样,而他们都是黑人”。因为母亲的工作,小学时得以在大多数白人的学校学习,到了初中班主任把他分到白人班,但是他主动选择调去他更加玩得来的黑人班级。有趣的是,多年后,在监狱里,他又要面临选择,而这一次为了能活着,他选择了白人。
书中并没有描写我以为会有的崔娃成名路,但是显然从他的童年就可以看出,这个小孩不会永远待在那个黑人贫民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可以离开”“我该离开了”。
总之,书中描写了很多关于种族之间,种族之内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这让我对种族隔离的了解更深了。
原来在非洲,白人还分欧洲白人和南非白人;
黑人街区中的孩子还分芝士男孩和更“芝士”的芝士男孩;
教堂有三种;
黑人只养狗,如果一个黑人家庭养了猫,过几天他们回到家会发现猫的尸体用尾巴挂在门上;
在南非你甚至可以起名叫希特勒,没有人会有任何异议;
如果你是一个祖鲁人,但你会说科萨语,那你就是柯萨人,如果你是有色人种,你能用英语跟白人交谈,那你就是白人,如果你能用带着荷兰口音的“黑人语言”说话,那你可就是凶残的像墨西哥毒贩那样的南非黑帮势力,皮肤是一种种族隔离的依据,语言更是。
非常有趣,也包含了许多我从来未曾涉猎的知识。
🌟🌟🌟🌟🌟
!!!!!!!!!!!!!!!
这是我在图书馆淘到的宝藏!!!!!!!
当我看到“中国人的一生”,我想“哈,成功学”
但是当我拿出来,我看到“南方周末”,我想“emmmm,或许有点东西”
再接着我打开看了两页,我直接“wow!!!”
我毫不犹豫给他五颗星!!!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本身,它破破烂烂的,甚至在我读的时候掉出来好多页,几百页数每一张有有多多少少的损坏,书已经发黄了。当然最能体现其历史的是在书的尾页,盖着一个蓝色的章子,上面写着“中南政法学院图书馆”。
这本书是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书里完全没有任何关于编者的介绍,也没有这本书的介绍,一打开就是目录,然后就是一篇一篇的文章。我最喜欢的是文章的结构,首先将中国人的一生分为:晃动的摇篮、平静的书桌、谋生的日子、恋爱的季节、婚礼进行曲、艰辛创业史、负重的中年、岁月已黄昏和生命的诀别九章。而在每一章都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末,选取其中若干年,每一个年份有一个不超过一页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不同的署名,写着作者名字和所在地。已经搜不到任何有关这本书的相关信息,依据我的猜想,大概是南方周末当时发了征稿,征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关于二十世纪“中国人的一生”的故事,然后编者再根据故事进行撰写(因为每一个故事的语言都很相似,应该是出自同一人)。
当我在图书馆看到目录的时候,我就知道“哈!这就是我要找的书”。我从小看一些乱七八糟的杂志,上面有着类似的符合时代的讽刺漫画,有着许许多多简短的故事。当然,杂志上可能是小说,但我相信这本书是真实的“中国人的一生”。
读着这本书,就好像在看纪录片,看着从1900年到2000年,时代的洪流下的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过着艰难又美好生活的中国人。
他们有的人出生在还是封建统治的清朝,出生时母亲为了逃避赌徒醉鬼父亲带着他一起跑去偏远乡下,但是实在没钱,母亲狠心丢下他,跟一个小贩走了,而他被一个算命先生捡到,开始“算命换奶”。
有的人出生刚好在1999年12月,父母没有计划好生一个“世纪宝宝”,但是父母畅想,倘若孩子能活一百岁,也能成一个“世纪宝宝”了。

有的人接受包办婚姻,到新婚之夜才看到丈夫的脸。
有的人下了轿子才发现,要成亲的人不是自己以为的人。
有的人甚至要跟鸡拜天地。
有的人拒绝了包办婚姻,周围人都说她泼,说她烈女,后来这个烈女真跟了八路军,还好几次差点成为“烈士”。
有人因为文革不能结婚。
有人因为动乱必须结婚。
有人为了改革开放下海放弃婚姻。
有人平平淡淡,相濡以沫一生。

有的人颠沛流离只为能有几亩地,好不容易攒到钱买地,土地改革开始了。
有的人撑着破船只为能在岸上有个家,千辛万苦弄到一块沼泽地,也因为长年累月的风湿病去世了。
有人抱着必胜的决心去深圳创业,几经波折也有了八位数的资产。
有人办厂、倒卖,最后又回去教书了。
有的人以身许国,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
有的人饱受战乱,又困于饥荒。
有的人在文革动荡中独自带着孩子,精神分裂,等到文革结束,丈夫放回来,为了“不拖后腿”,选择自杀。
有的人年轻时选择“下南洋”,到了之后才发现被剥削地更严重了,却没有钱买一张回国的船票,不得不在异国他乡过上一生。最后客死他乡,靠着古稀之年的老伴继续勤勤恳恳洗衣服干活攒船票,把骨头带回国。
有的人在大限将至告诉儿女,自己不要跟丈夫合葬,因为两个巴掌。

大约一百个故事,一百个人生,一百个家庭,一百个时代大山下的灰尘。
这些人是我们辛劳工作,诚实肯干的父辈,
是我们目前美好生活的来源
是可歌可泣的革命者
是命运捉弄的苦命人。
我们读历史,是一个寻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中国人独有的踏实肯干、不辞辛劳,经过千辛万苦依然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美好品质,中华民族正是由像书中这样的生命连结、缠绕才得以生根、发芽、成长、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还是那句话
“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
猫咪人生
中国人的街市
🌟🌟🌟



这两本是绘本,而且都是日本作家。我只给三颗星是因为,这两本绘本都不是故事性的。
《猫咪人生》就是每张一幅关于小猫咪的手绘,附上一首精美的小诗,而且这个小诗还有日文版的。
《中国人的街市》则是一个日本画家到中国的所见,主要画了几个城市,北京、西安、大同,那时候路上多的还是自行车,胡同里还是小孩子玩铁圈。
对这种类型绘本有兴趣的可以看,但是追求故事性就不建议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演说
🌟🌟🌟
三颗星
内容一目了然,分人物的二战时期经典演说,包括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巴顿将军等等。
我只给三颗星是因为我觉得演说嘛,只读演讲稿是感受不到那种情绪的,就像我在《至暗时刻》里激动落泪,我却只能在读“我们绝不投降”时感到无聊。
不推荐看,不如去看一些纪录片,人物传记电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三颗星,是因为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但是好像没我想象的那么好。
不过可能心理学大多都是这样吧,你期待一个很好的结果,期待这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帮助,但是实际上最终还是得靠你自己解决问题。
这本书讲的就是题目的内容啦,就是一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
主人公蛤蟆先生,本来很开心很快乐,是个爱冒险的开心果,但是有一天他的朋友们发现他好忧郁,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
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你还要把你的不快乐归咎于别人多久?
你什么时候能开始爱自己?
以上就是我的三月书单啦!
希望下个月的书单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