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休息”期间的音乐单:巴赫让我们安心吧
昨天,在公众号上开始了纪念维也纳爱乐建立180周年,经典录音回顾的专题,发现第一篇读的人不多。为何这样的内容不太令人关注?原因之一是明显的,前天我自己在写那篇的时候,正好看到上海新一轮封的消息。
说来也有点莫名,自己一边在考虑选择哪些录音,看看能否在qq音乐上找到?一边滑着平板,在上海发布上看这一轮操作的具体细节。这种情况下,还在写那篇,自己也觉得不太正常(好的,我再推一下:维也纳爱乐迎来180岁生日,几期经典录音回顾黄金岁月:1. 战前时光至单声道晚期)。但结果发出来,很多人没看倒并不让我意外——毕竟此时更想看的应该是叮咚买菜。然而,其实你看也白看,我前天晚上看了一下就不看了。
还是发张绿色保平安:

说起来,如果不是因为VPO过180岁的生日,我也不会昨天发,应该会推后的,反正什么情况生活在上海的人应该都明白。说起来,你发音乐单就发音乐单,絮絮叨叨说这些干嘛?主要是因为,自从做这个不得不“休息”的音乐单之后,我也在不知不觉间,写得比较随意了。结界重启or即将重启(看你住在江的哪边?)的时刻,如果吐槽还要收敛,那不是自虐吗?
另外此时也稍稍夸一下自己,原先我就预感到可能重启,因此前一次买的保质期较长的盒饭没急着吃掉,如今正好用到位,同时再补了几盒。这样一来,对于重启的忧虑削弱了不少,也可以比较放心地考虑听什么音乐了。
还是巴赫吧,希望他的音乐再次让我们安心。(且听且看,请移步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0UohU3QcclnLC8Q5Fz_s8A)

01. 《G大调第六号管风琴三重奏鸣曲》BWV530
该作是管风琴独奏作品,所谓三重奏鸣曲,是指声部而言,并非由三件乐器演奏。正相反,某些演奏者还将声部拆分,改编成为弦乐三重奏版等等。巴赫的管风琴音乐,如果要我推荐,六首管风琴奏鸣曲是最佳的入门曲目,比BWV565等犹有过之。
当然,从音乐内容来说,它们也没有那么深的信仰内涵。总之是非常好听,也完全不让人隔膜的管风琴音乐。

2. 《F大调第一号勃兰登堡协奏曲》BWV1046
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在克腾供职期间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就是为贵族生活中的娱乐而创作的,或多或少,在当时也成为一种生活的背景。然而,作曲家在其中倾注的心血与天才,让它们终归成为不朽。
每一首都有极大的魅力与独创性,《第一号勃兰登堡协奏曲》BWV1046的开篇让我们看到巴洛克协奏曲的壮观气派。尽管通常认为,彼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配器”思维,可巴赫用相当有限的乐器,组织出多么丰富的效果。虽不是管弦乐的色彩缤纷,却毫无疑问是情感的色彩缤纷。

3. 巴赫《b小调小提琴与键盘乐器奏鸣曲》BWV 1014
相对于著名的六首“小无”——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而言,巴赫的“有伴奏奏鸣曲”,为小提琴和键盘乐器创作的奏鸣曲有时人气略低一些。我却时常好奇:相对于小无,这些作品不是特别适合入门聆听者欣赏吗?
小无是需要人相当专注地聆听的作品,小提琴和键盘乐器奏鸣曲则更为轻松宜人。当然,这是我自己起初的听感,渐渐理解这些作品之后,“轻松”之感退后,音乐的深度同小无等量齐观。
另外,比较巴赫与亨德尔同一体裁的创作,恰恰能反应两位作曲家的不同。往后,应当也会介绍亨德尔的奏鸣曲。

4. 《D大调第五号勃兰登堡协奏曲》BWV1050
如前所述,《勃兰登堡协奏曲》都是深具独创性的作品,每一首都别开生面。而其中,“第五号”永远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无论是在巴洛克协奏曲的背景下,还是延伸到之后的几百年中。
第一乐章中,作曲家设计的长篇华彩段直接启迪后世的协奏曲创作。慢乐章则切入三件独奏乐器纯粹的室内乐三重奏,任何一点娱乐音乐、社交背景的痕迹尽皆退去,巴赫在此写下无限深情。这样的情感,也是贯通“勃兰登堡”诸作的纽带。

二战期间,海菲兹进行劳军演出时,曾如此介绍巴赫:巴赫就像菠菜,未必好吃,却很有必要(大意)。祝大家买菜顺利。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4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