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
1.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难道他不姓孔吗?
古人对人的称谓古代很丰富,其中有一种就是“字+名”,孔子父亲姓孔,名纥,字叔梁。“字+名”,所以叫叔梁纥。
春秋时期秦国名将孟明视也是按这种方法称呼的——孟明视姓百里(他父亲就是大名赫赫的百里奚),名视,字孟明。
(说明:这里略去了姓、氏的分别。如果细究,孔子姓子,氏孔;百里奚姓姜,氏百里。)
2. 颜渊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为什么孔子只夸颜渊,不夸子贡?
颜渊非常好学,又非常谦虚,每天就只是虚心学习、修身,几乎不干别的事。孔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所以,每每夸赞颜渊。颜渊呢,不管孔子怎么夸,从来不会飘,仍旧勤恳向学。颜渊也经得住夸。
子贡当然很聪明——
他有很高的经商天赋,“亿则屡中”,低买高卖,赚了不少钱,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他很有政治才能,“赐也达”“常相鲁、卫”;
他是言语科的高材生,很会说话,齐国要攻打鲁国,子贡在各诸侯国走了一圈,结果”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事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很精彩,大家一定要读一读!)。
但是,孔子期许于弟子道德修养,子贡却有大的亏缺,比如,“子贡方人”(方人:背后议论人);“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就是他摆了很大的排场去见贫穷、隐居的原宪)。所以,孔子总是批评子贡的利口巧辞,说他“女器也”(女,通汝;孔子另外说过“君子不器”),而不太夸赞他。
3.书上说孔子“弟子三千”,这么多人,怎么上课呢?
首先,孔子从30岁开始收弟子,这些弟子不是一下子收到的,而是陆续收到的。
其次,孔子的诸多学生,合理地推测,可以分为入室弟子、及门弟子、在册弟子。
入室弟子,可以进老师的房间,可以陪在老师的旁边,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请教。
及门弟子,可以在门外、院子里听课,但没机会亲自向老师请教。
在册弟子,就是登记在那儿,算为弟子,可能连老师的面都见不着。
当时还没有年级、班级这些概念,不会说我们分几个年级、分几个班,分批分次学习,不会的。
另外,孔子的时代,教导弟子也不会说是教室、桌椅(春秋时期还没有高脚的桌子、椅子)、教学大纲这一套,而是,大家或在屋子里讨论,或在户外边走边聊。讨论,人太多了没什么效果,大家有过讨论式教学就知道了。
见不着老师面的弟子怎么办?
一方面,有的人本就是仰慕名声,自己挂个名,也不一定要见面;另一方面,还有学生之间的传帮带嘛,《论语》里有很多某弟子在房间里听课,下课后大家追问老师讲了什么的情景。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
4.《论语》中“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立”,是指自己有所坚守,不为外物所动了,而不是说立业了。
孔子到30岁时,没有当过什么大官,没有赚过什么大钱,也没有很大的名气,“立”当然不是指“立业”。
有注释认为“立”指的是“立于礼”,有一定的道理。古代的“礼”不只是讲礼貌,而是能明白、实践人生的大节、大道理。
初中课本《<论语>十二章》上说“立”指“立身,能有所成就”,不准确。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孔子是个严肃的老师吗?会不会总是板着脸?
孔子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他当然有很严肃的时候,但套用一句广告语,“男人不止一面”,孔子是有很多侧面的。
《论语》上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就是说,孔子的表情容貌,看上去是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安详。
初读这句话,你可能感觉很不可思议,甚至被气笑了:
温和而严肃,怎么做到的?我妈妈严肃的时候可从来不温柔!威严而不刚猛,不可能吧?我老爸很威严的时候我恨不得躲他三里地!谦恭而安详,不会吧?我对人谦恭的时候总是得端着,可一点都不轻松!
这11个字中的孔子,确实展现了很高的修养,让我们只有羡慕的份儿。但我们从中也看到,孔子的不是简单的严肃、板着脸而已。
再说一个小故事,让我们来看看,孔子也可以很活泼。
先上原文,后面加点注释,让后说说原文的意思。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篇》
【武城:地名。子游: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小人:老百姓。二三子:弟子们,同学们。】
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城邑,子游当时是武城宰,也就是武城的地方官。
有一次,孔子带着一些弟子到了武城,看到武城的人弹琴唱诗。孔子很提倡礼乐教育,所以,听到弟子主政的城邑有弦歌之声,他笑得很甜美,对子游说:“杀鸡焉用宰牛滴刀?”意思是说:“我这么高大上的礼乐教育,你怎么用在了这么个小城邑了,这不是大材小用嘛!”这当然是孔子高兴之余的玩笑话。
但是,没想到子游却很认真。他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礼乐,就会爱护众人;老百姓学习礼乐,就容易服从政令。’”意思是说,即使是一个小城邑,也要教以礼乐啊!
孔子一看子游很认真,也怕其他弟子误会,于是赶忙说:“同学们,偃(就是子游)说的是对的,我刚才的话是开玩笑的。”
你看,孔子不是个爱绷着脸的人,他也会“莞尔而笑”,也会跟弟子们开玩笑。这样的孔子不是很活泼可爱吗?
参考文献: 《傅佩荣译解论语》 钱穆《论语新解》 宇野哲人《论语读本》 程树德《论语集释》 唐文治《论语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