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亮相争,论才华晚清名臣曾左谁胜一筹?
曾国藩与左宗棠 ,都是晚清中兴的名臣。两位年纪相仿,同出于湖南,都位极人臣。
曾国藩一手创建了湘军,平定了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朝续命半个世纪。他支持洋务运动,不仅培养了像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肱骨之臣,还选派少年留学,为西方科技引入中国奠定了基础。
左宗棠不仅是湘军名将,在平定太平天国最关键的南京争夺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到晚年还抬着棺材出兵新疆,收复170万平方公里失地,在当时中国不断割地赔款的时代,可谓独一无二的“强心针”,堪称民族英雄。
曾左的功绩之争,在历史上就没有停止过,曾经就有人从官职和身后谥号比较了两人的平生。
曾左两人虽然都曾为一方封疆大吏,但地们却内藏玄机。曾国藩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而左宗棠则官至陕甘总督、两江总督。事实上,清代九大总督,地位由高到低依次的前三位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东三省总督因位于大清龙兴之地,故为疆臣之首,紧随其后的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也是名臣辈出的职位,含金量极高。在这一点上,左不及曾。
他们两人的区别还体现在谥号上。在注重死后哀荣的古代,谥号甚至比官职还重要。“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涉及到的谥号中,曾国藩的“文正”为文官最高谥号,纵观整个清史300年,也只有8人有幸获此殊荣。左宗棠的 “文襄”谥号排在清朝文官的第二十三位,但从此来看,曾国藩和左宗棠已由此分出了胜负。
有人曾说,曾国藩在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皆可称为圣人。但是作为圣人的曾国藩真的在才华上胜于左宗棠吗?
要说这个评价,左宗棠本人第一个站出来不同意。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朋友圈有不少共同好友,郭嵩焘就是其中一位。
郭嵩焘早在曾国藩20多岁就相识,成为一生的好朋友。郭嵩焘临死的时候,还做诗怀念当年与曾国藩笑谈圣贤的青葱岁月。而曾国藩也回以同样的知己之谊,“日日怀刘子,时时忆郭生。”
郭嵩焘与左宗棠的关系其实更加密切,他们不但是同乡,还是有着同榜之谊。郭嵩焘的女婿是左宗棠的侄子,他们又是姻亲关系。1852年中秋节前,左宗棠和郭嵩焘约定,一同搬到白水居住,过着“诛茅筑屋”的世外隐居生活。郭嵩焘对左宗棠的才能相当佩服。后来,当太平军围攻长沙时,正是在郭嵩焘的力劝下,左宗棠才出山,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防守长沙,开始了一生的功名。
18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南京,左宗棠平定了浙江之乱,而李鸿章平定了江苏,都是居功至伟 ,世人难免将他们相提并论,认为左宗棠可以排在曾公之后、李公之前。作为三人的共同好友的郭嵩焘也不能免俗。
但左宗棠怎么认为?
左宗棠一次致信郭嵩焘说:“阁下生平惟知曾侯、李伯及胡文忠而已,以阿好之故,并欲侪我于曾、李之列。于不佞生平志行,若无所窥,而但以强目之,何其不达之甚也。”
这是说,你郭嵩焘这辈子就知道曾国藩、李鸿章和胡林翼3个人而已。你为了讨好我,说我可以和曾国藩、李鸿章并列。其实你这样做,是不了解我的缘故。
这话不完全是自负之论。论官职、谥号、荣誉衔,左宗棠不敌曾国藩。但如果对左宗棠的为人有所了解,恐怕都会对曾左的才华重新判断。
曾国藩年轻时虽然自负,曾写万言书痛斥同治帝软弱,而过了不惑之年,宦海浮沉让他意识到,和光同尘才是做人为官的正道。他虽不至贪,却也将盐税、海关当成湘军小金库;他虽看不惯官场结党营私的风气,却也不再避嫌,大力保兴趣湘军出身的文才武将,甚至到后期朝中大半皆是湖南老乡。
而左宗棠的脾气不仅更加火爆,而且他与朋友的断袍绝义之事并不在少数。他曾深受曾国藩培养之恩,却在奔赴新疆之时大骂曾国藩不忠不义,彼时曾国藩还是为数不多愿意为他的出征尽心筹备粮草,甚至还把自己身边的得力副手派到前线帮助他。
左宗棠与胡林翼因为父辈相识,从小关系就不错。胡林翼深知左宗棠的才华,虽然他三次会考名落孙山,只能灰溜溜地做一个知府的师爷,可是一有机会胡林翼就向朋友和朝廷推荐他,甚至当他在湖南无处落脚时,还筹措了1000两银子安置住房。这样的好朋友可谓世界少有,但即使如此,胡林翼也被他骂过“喜任术、善牢笼”。
不止朋友,连与左宗棠有姻亲关系的郭嵩焘,也被左宗棠参奏,自请辞职广东巡抚。要知道左宗棠早年间见罪于权臣被判下狱时,是郭嵩焘为他全力奔走,解救他于危难之中。虽然离开方广东间接成就了郭嵩焘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的美名,但两人的关系再也无法复原
历史都是史官书写的,而史官作为人能够做到毫无偏见吗?大多数人都还是而适应曾国藩式的温和中庸的处事态度。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仍能凭借收复失地的军功,兴建洋务的政绩,与曾公不相上下。可见他的才华足以配得上他的野心。历史上对左宗棠有一句评论非常公允,“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人非圣贤。即使曾公一般完美的人物,晚年依旧因为天津教案被痛批为卖国贼,何况别人?后人看左宗棠,感佩他的才华,赞叹他的爱国心,也不禁为他过于耿直的性格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