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豆豆三部曲
豆豆三部曲即《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
这三本书在部分书友圈里还是享有较高的声誉,特别是《遥远的救世主》近年来无论是书评还是相关的短视频内容都很多。这也说明豆豆的作品有着持续的影响力。
这三本书我现在都看完了,阅读顺序是,《遥远的救世主》(2020年1月),《天幕红尘》(2022年1-3月),《背叛》(2022年3月)。似乎恰巧是豆瓣阅读评分由高到低的顺序读完的。非常凑巧。
读完这三部曲之后,总觉得要写点什么,耽搁了两天,还是决定写点什么,不然挺对不起三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的。毕竟思考这种东西就是闪电,不抓住,再闪耀和震撼都会在天空中无处寻觅。
但是这些思考不是没有逻辑的,与很多书评和分析视频的内容不同,当我读完《背叛》时,我想到的是,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出发,豆豆是如何安排这三部曲的,是如何铺排人物和情节的,三本书的内核与主旨是什么,三本书之间的关系如何……之类之类,脑子里的想法一天比一天更多,有时候关于人物设定的很强很详细,有时候关于主旨文化的很强。读完之后,只会觉得很多人可能看到的是书中某个人物的观点,而我必须从枝叶之间抽离开来,看到枝干和整个森林。
写下这些东西的意义是什么?就当是读书笔记,我乐意。
————————————————————————-
一)三部曲之间的关系。
三部曲都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纪之交的中国为背景,都以商战为主要内容,《背叛》和《天幕红尘》的国际视角更多些,《遥远的救世主》更接地气。关于三部作品内容的侧重,分析的文章很多,一些都还讲的很透的。也没有搬运的必要,感兴趣的不如自己去看书。
但是读完三部曲之后,总有一种感觉就是,主题虽然不同,但内核与形式高度统一,有一种用三种方式讲了一个故事的感觉。
是因为作者没有其他题材可以写了?还是她想讲的那个故事实在太重要,以至于不能用其他的替代?
二)三部曲中主要角色的关系。
简单说三部曲中主角的特征高度一致,不难让人感觉,他们似乎真的有生活原型,因为主角如此相像,又会让人觉得三部曲就是在讲不同时间段里这两个主角所经历的故事。不过是百衲衣都是给一个人穿的,再怎么掩饰都会被人看出衣服的主人是谁。
1.男主角都是“极品混混”。
无论是《遥远的救世主》里的丁元英,还是《背叛》里的宋一坤,或者《天幕红尘》里的叶子农,他们都是有文化的“混混”,用《遥远的救世主》女主芮小丹的话来说就是“极品混混”。
他们是靠钻中国股市初期发展不规范空子,用操纵私募资金帮助外国资本从中国资本市场捞钱的丁元英,是自己制造假的举报信把自己送进监狱从而逃避与自己勾结的贪官案件追查自己的宋一坤,是在市场经济兴起初期用双轨制倒买倒卖积累原始资本的叶子农。
他们还是用小农经济的个体工商户打败民族音响企业,顺带扶贫的丁元英,还是操纵专利产品生产方式骗取农民血案加盟钱,操纵收购国有企业差点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宋一坤,还是用两国免签政策制造劳务输出事件,获得巨额财富帮助朋友家庭避免破产的叶子农。
他们也是满口文化属性,与五台山大师讨论佛法,那个进不了窄门,入不了佛门的丁元英,也是研究政治经济把马克思政治经济用在捞钱,而最后宁愿选择死也不背叛自己国家利益的宋一坤,也是敢于与漂亮国传媒集团老总斗争意识形态,为了心中的主义,明知得罪会死还是要昂首挺胸去接受命运的叶子农。
不敢否定,这种男人是有一种“混混”的行为,却也在深层次上有某种正义感的东西,甚至是很多。这种极品与混混的反差,让人感觉这些个有文化的“流氓”个性如此突出而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他们身上有着黑白两种属性,你说不上他是好人,也说不上他是坏人,人的复杂性,那种阴阳的调和和时而感到人性的“算计”“谋略”,有一种阴鸷的背后又能看到本质的光芒的强烈反差。
2.女主角都是“白富美智”。
三部曲的女主要么是保留德国居住的女刑警,要么是北大毕业的报社记者,要么是留学美国获得双料硕士学位的将军之女,要么是叱咤影坛的香港国际影后。真是让普通人艳羡不了的身份和学历背景/家庭背景以及才能。
可是她们竟然还是美丽的。
这样安排女主作者是有何用意?因为看上“极品混混”的必须要这种水平的女人?
3.次主角都是“成功人士”。
围绕在男主周边的这些兄弟,要么是诗人/海外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媒介集团栏目策划,要么GA的主任……
4.配角都是“井沿癞蛤蟆”。
《遥远的救世主》有一段对话,大概意思是说,通过王庙村扶贫这件事,几个合伙人就像井底的癞蛤蟆被帮助着趴在井沿上看了一眼外面的世界。他们幸运的有机会看了一眼有钱人或者另外一种活法的世界,但能不能爬出井底,是趴着井沿看了一眼跌下去摔得更深,就看个人的领悟和命数了。
《遥远的救世主》里格律诗音响公司的合伙人有借此上一个人生层次的,如肖,如带着王庙村脱贫的大哥,也有就地踏步的叶晓明,甚至有最后跳楼的。
《背叛》里在江州操作皮革厂收购的王海等人也算是癞蛤蟆吧。
《天幕红尘》里男主为了筹钱帮助朋友避免破产,搞了劳务输出的事情,但是谁是癞蛤蟆呢?是“北京刀客”?还是“老久面馆”?
三)三部曲中情节设定的关系。
1.推动情节:男主救世主般的“帮忙”,利用法律空白“捞钱”。
无论是叶子农帮着朋友的妻子筹钱还债,还是丁元英伟了给芮小丹一个礼物帮王庙村扶贫,总让人有一种救世主的感觉,高人的存在。宋一坤在狱中策划,帮助诗人闯荡商界,帮助夏英杰出书,帮助王海之流吞下国有企业,自己也算是受益人,这种救世主的感觉就少一些,但在情节上少不了别人来好好的“求”他出山。
当然办法也是上面说过的,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迅速捞大钱。也许是很多改革开放后富一代的发家致富史。
2.感情情节:女主碰撞式“不可救药”爱上男主。
嗯,这些“白富美智”们,差不多都是通过仅有的几次甚至是一次接触就不要命的爱上了男主。这种电光火石是感情情节还真是小说里敢写的。
《背叛》里夏英杰第一次见宋一坤是在监狱探视他,见面不过三分钟就爱上这个特别的男人。甚至用自杀的方式获得家人允许她跟宋一坤在一起。
《遥远的救世主》里芮小丹到丁元英家听了一次音响,就开始满城淘音响,一次饭局之后就要把“一个女人能给男人的都给你”。
《天幕红尘》里方迪只是在纽约给叶子农当了一次翻译就爱上了这个男人,只是不表白也不相恋,就是最深刻的理解和最遥远的守护。而戴梦岩国际巨星也不过跟叶子农相处了两次,就飞到柏林送黄金打火机,砸了事业也要保护这个男人。
我的小姐姐们啊,都这么不要命的吗?都这么“不可救药”的吗?
大概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吧,没有这么绚丽的感情,怎么会吸引读者,情节不过都是为了给内核服务的啦。
有人说过于轰轰烈烈的感情通常不是正缘,嗐,那要是正缘就来鬼了。
《背叛》里宋一坤请人了结了自己,夏英杰完成诗人的传记后自杀。我可不觉得是梁祝的故事,如果是为了给阿杰一个美好未来就不该用不正当的方式获得财富。
《遥远的救世主》里女刑警芮小丹在执行任务感到生命威胁时给男友丁元英打了一通电话,丁元英却什么都不能说,最后芮小丹在救援人员来临前用一颗子弹送走了失去双腿和容貌的自己,丁元英远走。
《天幕红尘》里方迪在叶子农从纽约回柏林之后就敏感的察觉到叶子农很难逃过暗杀,而他最重要的就是叶子农马原研究笔记,甚至在得知他被杀的消息后,第一时间给他买了块墓地。而戴梦岩用自己的演艺事业生涯作为赌注,只为了护叶子农的安全,在叶死后,想到的就是自杀。
作者给主角安排了类似的感情线,可能是因为她更欣赏或者更想赞美这种爱情?所以,只有跟生命的失去相关的感情才是足够深刻的吗?活着也是一种更深刻的爱啊。大概这是我读《天幕红尘》更为感动的地方,方迪是条女汉子啊。
四)三部曲中内核之间的关系。
三部曲里都弥漫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内核上各有侧重。
《背叛》中,他们背叛了朋友和恋人,背叛了利益和名誉,但不能背叛的是人性,不能背叛的是国家利益。
《遥远的救世主》中不同文化属性的人和不同文化属性文化在较量,告诉人如何在生存线之外去争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不是等靠要的期待有救世主的文化,而是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的自觉。没有谁能拯救谁,遥远的救世主翻译过来不就是“从来都不靠神仙皇帝”吗?耶稣是神仙吗?佛是神仙吗?伟大领袖是“皇帝”吗?当然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关于宗教的探讨,特别是在佛教修行之类的,是需要一定储备和积累才能看得出名堂的。
《天幕红尘》中叶子农跟不同身份的人多次讨论“见路不走”,讲实事求是,讲中国的路,讲他理解的民主,这其中有投机商人,有纽约中餐馆老板,有漂亮国传媒集团高级栏目策划,有漂亮国传媒集团老总,有国家安全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留学海外的中国教授和学生,有当红明星……每一次谈话和辩论都直指“见路不走”的真理。文中精彩之处就是这些谈话的机锋。内核也在于一次又一次对“见路不走”的各方面诠释,无论是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如何做一笔生意,如何经营好一家面馆,如何处理一份感情。
五)挖掘到的彩蛋(自认为)。
1·《背叛》里出现了《遥远的救世主》。
在《背叛》中提到了阿杰的第二本书就是《遥远的救世主》,是讲男女平等的。但是真实世界里,作者的第二本书也叫《遥远的救世主》,但作品的内核已经超越了男女平等,上升到文化属性的探讨。
从深层来理解,实际上不存在男女平等的议题,因为男女平等的背后是男女不平等,男女不平等的背后是强者和弱者的不平等。但是,女人你的名字真的是弱小吗?没有天然弱小的女人,也不存在天然强大的男人。同样,也没有天然弱小的男人和天然强大的女人。在强者与弱者之间的鸿沟不是性别的差异,同样,性别也可以换成是人种,或者民族,或者信仰,或者基因,或者其他什么标签;作者找到的强者与弱者之间的鸿沟是文化属性,强者的文化属性是自立自强,而不是弱势的文化属性那种需要找一个救世主的文化。当然,在《背叛》里,作者就很明确说到了,抹杀男性和女性差异性来谈男女平等,女人只会更辛苦,那种不平等只会更多。
2·四条平行线。
这个在丁元英给王庙村村民讲生存之道,以及宋一坤在海口饭桌上给江薇讲道理时都提到了。
3·饭店。
作者似乎很了解饭店的经营之道,对很多地方的小吃也津津乐道,可把我这个吃货的胃口吊足了。可见在文学创作时,越是能更多的调动读者的各类感官,越能让读者印象深刻,色声香味触法,随意选用。
4·音乐和音响。
作者对音乐和音响也是非常了解和熟悉。《遥远的救世主》丁元英是音响大师,也在音乐里是个老饕。对哪个版本的《流浪者之歌》的细微精妙差别是信手拈来,小说里还组建了格律诗音响公司,对音响品质如何在国外机构做测评写得非常详细。在《背叛》里,宋一坤喜欢《教父》,他自己也活成了个教父。叶子农在巴黎冒着生命危险去听了一场《我的祖国》交响乐。
5·金属调料球。
说实话,我还真买了金属调料球,用来卤菜和煮艾叶水,挺方便的。当我在《背叛》里看到宋一坤在狱中想到这个点子出狱后给诗人指路,让他研究制作金属调料球时,真是不禁哑然失笑。
6·写词。
《遥远的救世主》里,丁元英的词写得不错,在《背叛》里,面对罗马的断壁残垣,江薇也背了一首词。看来作者挺喜欢词的。
7·作者也曾为了可读性做些什么,但后来坚持了自己。
在《背叛》中,阿杰的书商看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后要求增加可读性描写,也就是增加不可描述情节。在《背叛》中的确有两段点到为止的不可描述,但是在豆豆的其他两本书里就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情节了。实际上,没有不可描述并不会降低作者的可读性,可读性这东西跟不可描述真没啥关系。
8·被男主培养出的女作家。
在《背叛》中,男主在狱中给女主拟定好了故事大纲,她的工作就是按照大纲写小说。
在《遥远的救世主》中,男主跟还在做刑警的女主说,你还要做多久的刑警?青春饭和刀尖生活能做多久,让她申请到德国读法学硕士,然后开启创作之路,用作品和改编的影视作品唤醒愚昧的大众。
不难看出,女主在面对比自己大十岁左右的男主时,也是学生一个啊,也许豆豆也有一个这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