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阅读记
查看话题 >2022年3月读书总结|“应当从未来的日子夺取欢乐”
三月是立下“广泛地阅读”这一目标的第一个月。 (一点反思 (douban.com)
从二月末开始读《纸醉金迷》到现在三月完结,除了最后一本《米格尔街》,其他书都是在微信读书上看完的。
以外国文学史老师要求的必读书目为主,加上跟着看理想20世纪欧美经典小说的音频课读了三部短篇小说集,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自己想读的书。啃完了两本大部头,看起来这个月很多,其实都是一些字数比较少的小书,所以大概一两天能读完一本。
第一篇读书总结,希望以后都能用月结的形式坚持记录和复盘读过的书。

1.纸醉金迷
小说最主要的线索就是黄金券,涉及了各类经济知识,读起来有些费劲,云里雾里的。
人人都在做黄金梦,人人都渴望通过买黄金债券大赚一笔,一夜暴富。就像小说里讲的“世界就是个大赌场”,每个人都在赌,用自己的身家财产在搏着赢的机会。田佩芝为虚荣心在牌桌上赌,范宝华为大赚一笔在社会上赌……在每个人都挤得头破血流的黄金浪潮中,仅仅是政府的一个出乎意料的指令就能是无数人倾家荡产,迷失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最后只剩下一纸空谈。不管什么年代,对金钱的追逐永远是人们乐此不疲的活动,债券股市基金……至今又有哪个参与到这些活动中的人能够说自己并不像书中的黄金谣唱的“家事不在意,国事不关心,个个想黄金,个个说黄金,有了黄金万事足,黄金疯了大重庆”呢。不仅是大重庆,而应该说“钱财疯了大世界”。
家事不在意,囯事不关心,个个想黄金,个个说黄金,有了黄金万事足,黄金疯了大重庆。
2.伊索寓言
完整地读了一遍,其实现在来看不太能理解很多故事最后的走向(?)不过在我的童年时期它是我形成自己价值观的启蒙,可能就像道长说的那样“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会忘记,幼儿园老师当年给我们的教导,而那个教导,深深潜藏在我们的意识底层,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同样《伊索寓言》作为一本世界级的儿童文学经典,也有同样的作用”。
冬天嘲笑春天,指责只要春天一出现,便谁也不会安静。有些人去草地和丛林,或是兴高采烈地采摘花朵,观赏百合或玫瑰,把它们插上头发;有些人则登上船,出海航行,与他邦人结交,谁也不去想会有风暴和骤雨,并且说:“然而我却像一个专制君主那样进行统治,迫使人们不是抬头望天,而是低头看着地上什么地方,感到恐惧害怕,心满意足地成天待在家里。”
春天回答说:“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满心欢喜地摆脱你,我的名字本身甚至都令他们觉得美好,凭宙斯起誓,比所有的名字都美好。在我离开之后,他们记着我;当我出现时,他们欣喜若狂。”
3.西线无战事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哀叹,读完之后心情很沉重,回不过神来。
雷马克的笔调写实冷峻,没有过分渲染却也直接将血淋淋的战争景象铺陈在读者眼前。毒气弥漫、血肉横飞、死尸遍地……战争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摧毁了无数人的人生,人类在战争中受到的创伤永远无法被修复,可决定发动战争的也是人类自己啊……一小部分人愚蠢的决定和狂热的爱国主义最终却要大部分人为此付出代价,太痛苦,太痛苦了……
本书既不是控诉也不是自白。
我只是试着描写被战争毁掉的一代人——
即使他们躲过了炮弹。
4.女性与权力
正好在3.8看了这本书,恨不得把整本书的内容都勾画背诵。对女性几千年来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千百年来女性发声的机会和权力总是被遏制,这种延续多年的传统的阴影一直影响至今,逐渐变成政治乃至其他方面对女性的压迫,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女人犯错所承受的后果总比男性更深重、女人受到的攻击总比男性更猛烈、女人一辈子就应该屈尊于男性之下……尽管现在这些态度在一点一点被改变,女性生存的困境却依旧艰难,女性所做出的努力或多或少都会被消解忽略。如何在这种仍然传统的环境下勇于发声,如何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对所有女性来说任重道远。
MeToo运动的精神都可能鼓舞女性不再对诸如此类的性侵害保持沉默。与此同样重要的是,这一运动也可以促进男性——当然,只是一部分男性—的觉醒,因为有许多男性在听闻这些控告的时候,也像绝大多数女性一样感到惊骇。它可能标志着一场文化的变革,让侵害者停止用好处去换取满足感寥寥的性行为中的一点点快感,停止将舌头伸进他人不情不愿的口中,停止将性当成权力带来的一种甜头。
5.秋园
杨本芬奶奶在自序中写道“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而我花了两个小时读完了秋园的一生。一个坚韧自强的伟大的女性,在时代的浪潮中摸爬滚打、载沉载浮。很多情节让我不停感慨“为什么人生会这么苦啊”,读到后来再也无法抑制情感为秋园流下了泪水。读这一生用的时间很短,但秋园这个人和她的经历却在我心中掀起永不下落的波澜。
战事发展非人力所能控制,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沉载浮,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驳岸。
6.读者
可能是最近听了很多道长的播客,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总会把文字转换成道长在《八分》里侃侃而谈的声音。
书中有些章节不免乏味,毕竟不是道长谈论的都符合我的兴趣。但其中一些观点对我还是有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关于读书、读经典的那些篇目,有如醍醐灌顶。
经典的文化价值正在于你不用读它,但它的只言片语和零散观念会自动包围你,成为你日常用语的一部分,成为你观察世界思考事物的背景。这里头当然不能排除以讹传讹的成分,于是经典的第二重定义就出现了——经典就是总会被人误会的那些书。而最大的误会莫过于人人都以为自己读过它们,其实根本没有。比如《圣经》,比如《论语》,作为思考背景和日用语言的来源,它们或许很陈旧,可是当你真正把它们当成书,以读者的身份第一次好好地打开它们细读下来,你却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新,所有的东西都还没有名字”(你看,我又在援引经典了)。因此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这篇文章里才会说:“经典是,我们愈是透过道听途说而自以为了解它们,当我们实际阅读时,愈会发现它们是具有原创性、出其不意而且革新的作品。”
7.情人
不断变换的人称、错综复杂的时间线、意识流的写法都让我在读的过程中充满着眩晕。迷迷糊糊读完了,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用冷静笔调写下的炽热情欲,这也是我觉得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本来以为整本都是描写情爱,没想到原生家庭占了大部分,很多段落还是一眼略过读完的,打算补完电影之后再找时间重新静下心看一遍。
堤岸的情人,对这个正当青春期的小小白种女人一厢情愿甚至为之入迷。他每天夜晚从她那里得到的欢乐要他拿出他的时间、他的生命相抵。他几乎没有什么话可以对她说了。也许他认为他讲给她听的有关她的事、有关他不理解、不能也不知怎么说的爱,她根本就不可能理解。也许他发觉他们从来就不曾有过真正的交谈,除非夜晚在那个房间里哭泣呼叫之中曾经相呼相应。是的,我相信他并不知道,他发现他是不知道。
8.路翎传
读这本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书里每一章都用蒙太奇的写法把路翎年老和年轻的岁月联系起来,这种对比更让我觉得悲痛。一个年轻的、敢于反抗的、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天才般作家,在经历了20年牢狱之灾后变得精神失常,原有的才气也消失殆尽,后期作品也像被钳制的思想一样变成了只会歌颂的样板戏,他所受的折磨把他从时代前进的巨轮中推开,让他和这个社会脱节。作为读者的我每一章读下来都异常心痛,甚至都不敢设身处地想象他非人的遭遇。
因为当代文学老师课上的一句“他最后也疯了”而去了解路翎,才知道原来他的成就是被忽视和摧毁的。即使现在,读过他这部深受《战争与和平》影响的巨作《财主底儿女们》的人也少之又少(我也没读过),各种史料也很少提及他,他所受的苦难远大于后人对他文学成就的记忆。
“我想:几十年的作家的道路,却进了监狱。我很痛惜这些年丧失的时间。我感到非常凄凉。监狱的广场、菜地、树木、围墙,墙上的电网,呈现着森严与凄凉,使我由是()正义人类的顶天立地的境界。”
9.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太震撼了我的天哪!接连不断的荒诞,和现实社会高度契合,绝妙的政治讽刺剧!看完马上滚去补话剧。
老百姓要求真正的公正吗?我们则采取行动,让他们满足于较少的非正义;工人们嚷嚷,要结束野蛮剥削的耻辱,我们则努力让这种剥削少一点儿野蛮的气息,让工人们不再感到耻辱,但依旧遭受剥削;工人们要求工厂里不再死人,我们则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并给死难者家属增加一点抚恤金。人们要求消灭阶级……我们则想办法消除阶级之间的巨大差异。或者说不让这种差异过于扎眼!人们需要革命……而我们则要去搞改良……五花八门的改良……把他们淹没在改良之中。或者说,我们用种种改良的许诺去堵他们的嘴,因为连改良我们也永远不会去做的!
10.堂吉诃德
【老师要求的外国文学史必读1/12】
花了半个月和堂吉诃德一起经历了一段奇幻的旅程。读到最后堂吉诃德离世顿觉大梦初醒,皆为过往。
整个阅读的过程都很顺畅,读得欲罢不能。虽然读着读着发现其实书中的故事都有些雷同、部分人物存在脸谱化的现象,而且读到最后已经渐渐感到疲倦了,但还是很畅快。
堂吉诃德是理想和浪漫的化身,他跳出世俗,追求异于常人想象的目标,不惧众人的耻笑和捉弄,一往无前。这个世界还是需要像这样的人来平衡利益当头的社会。 堂吉诃德和桑丘并不是一般的疯子,即便是书里的人物也称赞他们有高明的见地。与其说他们博学,不如说是塞万提斯本身富有远见,而这些观点我认为也是整本书的精华之一。很喜欢里面大段大段的论述,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依旧毫不过时。这也是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的原因吧。 以及我觉得在某些方面我也很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说:“人生的舞台上也是如此。有人做皇帝,有人做教皇;反正戏里的角色样样都有。他们活了一辈子,演完这出戏,死神剥掉各种角色的戏装,大家在坟墓里也都是一样的了。”
11.萨瓦纳湾
“每天早晨太阳走出黑暗,而每天晚上他们相爱,胜过世界上的一切,怀着一种完全的爱,在时间的单调中走向死亡的爱。”
在读完第一部分的剧本之后陷入混乱,看了完整的简介之后再来读第二部分的演出本才理清整个故事。过程像解谜一样,拨云见日。
剧本结构独特精巧,通过引导回忆的方式述说一个热烈的、只能允许一段爱情存在的爱情。语言透明清冷,我却再次着迷于这种冷与热的反差。被困于海水的女人,被困于舞台的母亲……
你不知道你是谁,你以前是谁;你知道你演过戏,你不知道你演过什么戏,你演戏,你知道你应该演,你不知道演什么,你就是演。你不知道演过哪些角色,哪些孩子死去或活着。不知道在哪些地方、哪些舞台、哪些都城、哪些大陆,你喊出了情人们的激情。只知道剧院付了钱,戏就得演。
你是舞台的演员,人世的丰采与完满、终极与浩气。
你一切都已忘怀,除了萨瓦纳湾,萨瓦纳湾。
萨瓦纳湾,就是你。
12.哈姆雷特
【老师要求的外国文学史必读2/12 】
数不清是第几次读哈姆雷特了,莎翁很多部戏剧都读了至少得有三四次,可依旧常读常新,书中的思想即使经过了时代的淘洗依旧熠熠生辉。
在这种万恶的时世,正义必须向罪恶乞恕,它必须俯首帖耳,要求人家接纳它善意的箴规。” “有的人失眠,有的人酣睡, 世界就是这样循环轮转。
“没有思想的言语永远不会上升天界。”
13.假面的告白
“用绚烂的语言铠甲,包裹纤细、脆弱肉体的独孤的现代艺术家,他将一切都赌给了语言的世界。”野岛秀胜已经把我想说的话都说了。
读的时候一直在回忆《美与暴烈》,凭印象将两本书的内容联系起来,也在后悔当时读完这部传记后就应该接着读这本小说。
每次读三岛由纪夫都是一口气读完并深深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我爱他华丽浪漫的语言、爱他对肉欲、鲜血、死亡的渴求、爱他敏感脆弱的内心、爱他文字背后千回百转的哲思……
孤独的、隐秘的、虚伪而真实的。
……我人生最初的相逢,就是这些奇异的幻影。实际上,这些幻影以巧妙的完整,一开始就伫立于我的面前。一件不缺,一件不少,致使后来的我,能够于此探访自己的意识和行动的源泉。
14.容忍与自由
第一次读胡适先生的文章,很顺畅,整本书读下来就像一位长者用最温和的话语讲着掷地有声的道理。跨越了近百年的时空,先生的观点在当下依旧适用。因为《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而找到这本书阅读,发现这本书选取的关于读书和大学几篇格外适合我,既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同时又坚定着我在中文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更重要的是,最后的《治学方法三讲》让我看到了一个以认真严谨的态度研究学问的学者,看到了一个尽管成就加身依然谦卑的先生。以后会找时间阅读更多先生的作品。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15.失乐园
【老师要求的外国文学史必读3/12】
第一次完整地读完一部史诗,就像一幅旷世奇作般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每一个字句都铿锵有力,每一个角色都鲜活无比,整个阅读过程也很流畅,是忍不住停下想一口气读完的那种。(不过对创作的背景还不够了解,只能看到这些。
55我竟对撒旦产生了怜爱之心,尽管很多形象都把他刻画成丑陋的,我还是会自动脑补他是一个充满肉欲的、迷人的、反叛的绝世帅哥!!
尽管充满痛苦,但又有谁愿意放弃这种
理智的生命,宁愿让那些漫游穿越万古
千秋的思想消亡,宁愿让它们处在没有
知觉,一动不动之中,在黑夜还未创造
出来的宽广子宫里边被吞噬,无影无踪?
16.都柏林人
【看理想-20世纪欧美经典小说1/42】
在乔伊斯笔下,每个人的灵魂都被剖开、被观察。十五个故事组成了一幅社会群像,他用极其真实的笔调书写各不相同的生活碎片,用冷峻的眼光洞察这个世界。豆瓣其中一条热赞短评说得太准确了“乔伊斯好喜欢高潮的时候画面突然变黑的感觉”,我在读到每一篇小说的结尾时也总会有种突然从书中的世界抽离开来的奇幻的感受。
又一股柔情蜜意之潮从他心中涌出,沿着他的动脉在温暖的血液里流动。他们一起生活的时刻,那些谁也不知道或永远不会有人知道的时刻,宛如柔和的星光,突然闪现出来照亮了他的回忆。他渴望对她回忆那些时刻,使她忘记这些年他们在一起的沉闷生活,只记住他们那些销魂的时刻。因为他觉得,岁月并没有泯灭他或她的激情。他们的孩子,他的写作,她对家务的操劳,并没有完全泯灭他们心灵深处温柔的情焰。他在昔日写给她的一封信上曾这样写道:“为什么这样一些词我觉得如此乏味和冷漠?是不是因为没有足够温柔的词来称呼你呢?”
17.为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典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根深蒂固的畸形的重男轻女观念。皮贩将刚出生的女儿投入沸水浸死;她被典妻的过程中既和亲生骨肉分离,又忍受着身心和言语的折磨;而最后自己的孩子竟然不将她当作母亲……这一幕幕映在眼前的情景无不让我愤怒和痛苦。现在依旧支持代孕的人应该好好读一读这篇小说。
《旧时代之死》:大量的心理描写如狂风骤雨般袭来,让我总是想起郁达夫的《沉沦》。瑀是个在新旧交替边缘徘徊的青年,精神和物质的压抑让他逐渐扭曲,陷入混乱。一方面他希望自由、鞭挞社会,而另一方面却利用酒精麻痹自我,甘于沉沦。种种矛盾的积压加上未婚妻的自杀让他最后身心崩溃,在她的尸体留下一吻后便放任自己走向死亡,在狂潮中毁灭。难以忘记这篇小说在杂乱之余带给我的冲击。
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沿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的起幻想,秋宝睡在她底怀里,含着她底乳,可是她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底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近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
社会是怎样的一个怪物!它是残暴与专横的辗转,黑暗与堕落的代替,敷衍与苟且的轮流,一批过去,一批接着;受完了命令,再去命令别人。总之,也无用多说,将生命来廉价拍卖,我反抗了!
18.穿裤子的云:马雅可夫斯基诗选
他写:“我不会喝下毒剂/也不会对太阳穴压下扳机”,可最后却还是用这种方式结束了生命。读了译序唏嘘不已,既为他的年轻气盛斗志昂扬,又为他所受的不公正。
他是温柔浪漫的情人,也是以笔作刺刀为人民斗争的战士。抒情诗让我沉浸在流淌的爱意中,政治诗又让我听到他振聋发聩的呐喊。(阶梯体又在视觉上带来强烈冲击。
我唯有
用最后一片温柔
铺垫
你渐渐远去的脚步。
应当
从未来的日子
夺取
欢乐。
在这人世间
死去
并不困难,
创造生活
可要困难得多。
凋落的花瓣踩在狂舞的鞋跟下
但是人用心灵用嘴唇用骨架
19.诗人十四个
从来没有读过诗歌鉴赏类的书,恰好在前几天发现了这本,迫不及待地读完:在四周充溢生机的亭子里读、在食堂的窗边听着轻雷细雨声读、在快要结束的今天躺在被窝里读……
作者将自己的经历和所讲授的诗句结合起来,又联系了各具异同的诗人,语言温婉平实,如沐春风,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打开了解读诗歌的另一种角度,也让我想多读一些古诗词。在春天很适合读这本书呀!
中国古诗很有趣,四言有四言专门的美感,五言有五言专门的美感,七言有七言专门的美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这样曲折迂回的意思必须要七言才能表达;而“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五言的句式看起更为舒展、开阔;四言则去除了大部分修饰的可能,“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独有一种警醒的力量。
美感不同,是因为句式的长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修辞方法的使用,更是因为写作传统的养成。古代诗人在写作过程中渐渐发现之前的诗歌是有传统的。新的作者会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从而使新的作品既可以通过模仿、联想等方式对接到传统中,又具有作者的独特个人风格。
20.伪君子
【老师要求的外国文学史必读4/12 】
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没有什么突出的性格特点,最后结尾的急转直下缺乏说服力,为营造喜剧而强行圆满。 全剧最喜欢的人物是桃丽娜,身为女仆却不卑不亢,在一番番“冲撞”奥尔贡和玛丽亚娜的言语中展现了过人的机智,比玛丽亚娜更懂得反抗。
奥尔贡则是家庭权威的典型代表,在家里掌握大权说一不二,他可以不顾周围人的强烈反对为所欲为,若不是最后安排他亲眼目睹答尔丢夫的丑陋行径,或许最后整个家都会毁在他手里。答尔丢夫凭借虚伪的宗教信仰就能把奥尔贡和佩內尔夫人哄骗得团团转。这些也是当时家庭专制和盲从宗教的写实吧。
大多数人生来缺少平常心,他们从来不能保持正常合理的良知,在他们的头脑里,理智的范围太狭隘了,一举一动他们总要超乎寻常;往往最高尚的东西到了他们手里也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因为他们老想把它过分地夸大,他们老是过分地异想天开。
21.小城畸人
【看理想-20世纪欧美经典小说2/42】
读这本书的每个时刻都被深不见底的孤独包裹着。乔治•威拉德是将温士堡的畸人联系起来的纽带,他既是故事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每个短篇之间并非毫无关联,每个人也并非古怪到异常,读过之后就会发现,所谓畸人,或许正是生活中的你我,就像译者在后记里写的“自我认同”。作家只不过是把人物欲望、孤独和对他们心目中真理的的执着放大化,让读者能更清晰地窥探到内心深处的秘密,在现实中我们会压抑这种感受,而小说却让我们直面它。这正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点。
几乎每篇小说到结尾都会戛然而止,突如其来的爆发、突如其来的结束,每次都恰到好处。深藏在平静叙述底下波涛汹涌的情感,不论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状的描写,都是隐忍克制却又热烈奔放的。
特别喜欢,会重读。
世上本没有真理,只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人们拿许多还不成熟的想法拼啊凑啊,造出了真理。然后真理越来越多,充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所有的真理都很迷人。
22.星辰时刻
可以说是不放过每个字地来精读这部小说了。很独特的写作方式,借书中作家罗德里格来叙述女主人公玛卡贝娅的故事,而这两个人又互相在镜中看到彼此,同样的孤独。
李斯佩克朵用最冷静的低语讲述最壮烈的故事。玛卡贝娅一生卑微,挣扎在被践踏被抛弃的苦痛中,敏感脆弱贫瘠,却在最后的死亡时刻绽放出耀眼的星辰。这个星辰时刻是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瞬间,所有先前遭受的苦难在这一时刻化为璀璨。
诗化的语言,呓语般的叙述,生动可感的文字呈现出来的画面。很喜欢。
所有的生命都是一场艺术,而她的生命走向了伟大的悲歌,如雨与闪电般无法中断。
23.米格尔街
【看理想-20世纪欧美经典小说3/42】
孩童眼中的平凡故事。最喜欢《B.华兹华斯》这篇,读着读着不由得流泪。如果以后忘记了书里的一切,也不会忘记这个试图创造最伟大的诗的诗人。
B.华兹华斯说:“我希望从自己一个月的经历中提取精华,倾注到这一行诗中。因此,在二十二年后,我将写一首唱到全人类心里去的诗。“
4月读书计划:
外国文学史必读:《浮士德》《悲惨世界》
专业相关:《西方文学十五讲》
看理想-20世纪欧美经典小说:《大地的成长》《啊!拓荒者》《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