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也许最终会幸存下来,并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纪念克莱因
纪念克莱因诞辰140周年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年3月30日出生,精神分析学家,客体关系理论和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者,克莱因学派的创立人与领军人物。2022年3月30日是克莱因的140周年诞辰,纪念这位心理学家。

和许多名人一样,克莱因的生平年表很详细,她也留下了一些自传笔记,回顾早年生活和专业生涯。她的家庭、婚姻、子女、师友,这些关系与她的专业紧密缠绕,不得不提。
1882年,克莱因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年轻能干,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4岁时,二姐去世,之后,父亲、哥哥、母亲、大儿子相继离开人世。
她的婚姻不太幸福,但更大的挫折是来自子女。大儿子是她的分析对象,27岁去世,据说是登山时意外遇难,但女儿认为是自杀。女儿学医,也是一名分析师,母女关系疏远,冲突激烈。总的来看,她与母亲的关系,与三个孩子的关系,对她的精神分析研究影响很大。
转折点或许在生命很早期就出现了。克莱因聪敏过人,14岁时就决定学医,只是由于订婚结婚,不得不中断这一人生计划。但对治疗的兴趣始终在。
婚后在布达佩斯生活时,她偶然读到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对精神分析学产生兴趣,找了费伦齐做精神分析,在他的鼓励下,确认了自己在儿童研究方面的天赋与渴望。就是从这个时期,克莱因开始了精神分析的探索之旅,踏入儿童精神分析领域,后来更全身心投入到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学习,观察,写作,教学,论战,直至最后一刻。
在自传的最后一部分,她写道,这些年来,我没有逃避过精神分析的责任,即使在现在,临近78岁生日的时候,我也几乎没有取消过一次会议。我的工作也许最终会幸存下来,并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
1960年,克莱因去世,享年78岁。
克莱因的学术贡献很多,客体关系,心位、嫉羡,等等,对后世影响深远。她也被认为是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发展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以四卷本文集为引,简单介绍两条。
《爱、罪疚与修复》是一本文集,包含了克莱因从1921年到1945年的论文。
第一章从对小男孩弗里茨的观察分析开始,他的言行,他的发展,他与母亲的互动,之后提出以精神分析为原则的教养,要与孩子的潜意识尽早连接,时间推进到3岁前,比弗洛伊德主张的更早。后来我们知道,这个小男孩是她的小儿子。
3岁前婴童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此前都是一团迷雾。克莱因观察了上万名婴儿,以“偏执—分裂位置”和“抑郁位置”来解释婴儿的感受与行为。她主张婴儿一开始就有自我,会焦虑,会防卫。只是婴儿一开始的认识是碎裂化的,比如一个乳房,另一个乳房,伴随碎裂而来的那种被摧毁感,被迫害感,焦虑及相应的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是偏执—分裂位置的特征;但当他将碎片化的客体影像整合完成,能够认出母亲不是一个乳房,而是一个完整的人时,转化就发生了,他开始能够感知完整的客体,并可能对客体产生爱恨,随之而来的还有罪疚感,害怕、失落、苦恼等等,这就到达了抑郁位置。
这个重要无比的转化,就发生在生命的第一年。两种基本焦虑——被害焦虑和抑郁焦虑,是属于第一年的两个阶段,所以克莱因特别强调生命第一年,也就是1岁对后来发展的重要性。如果这个阶段,抑郁位置的修通失败,就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等。此外,转化也会反复,在一些关键成长期,被害焦虑和抑郁焦虑可能会被一再激活,使孩童在不同心理位置之间摆荡。这样来看,生命的第一年所体验的冲突和焦虑,是否整合,整合得如何,将会影响整个人生。
抑郁心理位置的提出,是克莱因对精神分析的一个重大贡献。温尼科特认为其重要性可媲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克莱因的发现和理论框架引发分析师们的震惊,这本书里的论文,许多都是当时论战的产物。时至今日,克莱因的这些主张和概念已融入主流,今天的分析师谁不学习早期客体关系这些,即便不一定知道那来自她。
嫉羡,是克莱因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引发了又一场新的论战风暴。这本《嫉羡与感恩》也是论文合集。
嫉羡,不是嫉妒、羡慕或贪婪,克莱因认为,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是夺走或毁坏,死亡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在生命初期已经出现,第一个被嫉羡的客体是喂食的乳房。
嫉羡在偏执—分裂位置运行,它攻击所有的好,阻碍分裂到整合的完成,导致好坏客体的混乱,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它与感恩相冲突,相反却又互相作用。嫉羡、贪婪和被害焦虑三者密不可分,彼此增长。嫉羡和对抗嫉羡的防御能够解释很多现象,包括对性格形成的影响,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的差异,等等。
在克莱因之前,嫉羡只被认为是一种情绪而零星提及,她完整地考察了这一领域。这是克莱因的晚期著作。
《儿童精神分析》,儿童精神分析领域的经典之作,描述了克莱因在心理分析中首先开创的游戏策略,最全面地记录了她早期的研究成果和概念,分案例技巧和理论两部分。这是克莱因早期的巅峰之作。
《儿童分析的故事》,一个长案例,以逐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克莱因与一个10岁小男孩理查在四个月内的93次晤谈。除了会谈内容,也记下了她当时的分析技巧和素材,并对理查的画作、游戏、语言联想和梦境等做了诠释。附录有一些路查的画作。这是克莱因最后的著作。
参考资料:
《克莱因文集》,九州出版社,2017年。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6%A2%85%E5%85%B0%E5%A6%AE%C2%B7%E5%85%8B%E8%8E%B1%E5%9B%A0
- 抑郁分阶段吗?情绪化怎么办?|直播问答
- 压力大,肩颈酸痛,失眠……怎么改善?| 方法
- 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对中国贩卖女性问题的思考
- 怎样给非自愿婚姻做伴侣咨询?
- 分析手术台的狂欢——对公众人物的野蛮分析和隔空诊断


-
虫儿飞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31 20:47:56
-
SiSú (Ψυχη)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31 18:54:52
-
NARUMI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31 13: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