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我用一个月时间重新制作并升级了《二十四史全译》的目录
亲爱的读者们,是不是很好奇消失的这一个月笔者干嘛去了呢? 笔者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完成了上个月底制定的“《二十四史全译》目录重制计划”。
事情还要从年前撰写的那篇目前已经胎死腹中的历史小说讲起。那是一个以隋唐交替时期的公主为主要剧情推动角色,从历史中的普通人视角讲述大小人物各自的人性挣扎的故事。(如果笔者非常非常不想写论文的话,这个小说你们今年还是能看到的,不过嘛……暂且容我拖更到后年吧) 当时为了详细了解小说中提到的一系列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就把二十四史里的《隋书》《北史》《南史》《旧唐书》《新唐书》翻来覆去地查。查着查着,就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围绕着这整整5套书,该怎么查,怎么准确获得每个人物在书中具体位置的定位? 当要写的只是一两个人物,那勉强还行,只需在相应页面里加几个书签即可。可一旦世界观牵涉到十几个人物以上,那整个查询和书签的体系就会完全崩溃:长达数十页的人物目录,东一页西一页的人物标签,因为切换不同人物,必须不停地跳转到别册书去,直接翻书翻成大头儿子,需要一个小头爸爸来替我弄清楚那比宫斗剧女性角色之间的关系还混乱的书签。 而且,笔者选择的书目并不是市面上最常见的自带电子目录的《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点校版)。为了偷懒,不想费脑子,少读点文言文,就选了在文言文右侧直接附有白话文翻译的《二十四史全译》。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 该书的PDF本身不带电子目录,只能先硬翻前面的纸质目录,查到人名后,再去对应的书册中翻具体页面。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查询上的困难。因为二十四史全译是一部有88册的翻译巨著,光是上面提到的五套书就有22册之巨。 明明是电子书,怎么读起来比翻纸质书还难? 是哪里出了问题? 思前想后,终于确定了问题就出现在目录上! 在整个查阅过程中,笔者的大量时间都被消耗在了翻目录和找具体页面之间,定位非常困难。这还是在我有两台设备可以同时使用的前提下,一个专门用于翻目录,另一个则用于翻具体页面查记书中内容。 如果全译的PDF有一个电子目录,通过搜索输入人名,点击后直接就能跳转到对应的人物页面,岂不美哉? 于是,说干就干。笔者暂时抛弃掉那已经写了几千字的小说,转身投入到了艰巨的《二十四史全译》目录制作工作中。
简单回顾一下工作流程:
一、通过各种方式把纸质目录转为WORD版。如,手动把PDF的纸质目录页通过OCR识别成电子档案,或从独秀的电子库中直接提取他们已经制作好、但错漏百出的粗糙电子目录。当然,用书签获取小工具从独秀的库里拖目录,常常会遇到下图的状况。(耗时3天)

目录就在那里,不远不近,但你必须手动OCR
二、通过PdgCntEditor软件编辑并对齐人物与页码,插入到每一册PDF中。(耗时3天)

这是已经整理完毕的目录,整理前的没有截图,因为乱得惨不忍睹
三、对比纸质目录,针对目录文字识别错误和页码及人物的顺序错乱等错误一个一个进行手动纠错。这是耗时最长的工作,《全译》的全部纸质目录共计450页。为此,笔者甚至还弄了个超级简约版的《二十四史全译》校勘记(附在文末)。(耗时25天)

四、超级合并,将庞大的88册合并至仅剩24册,每史一册。(耗时半天)五、对纸质目录进行全面补充升级,进行目录的归类整理。(耗时4天)
第五步值得专门展开讲一讲,因为这是在原目录基础上的一次全新升级。整理完成后,目录本身也变得更易查、更易读了。
对《全译》目录的补充升级和归类修改
1.增补了原文目录不足的部分。
以宋史中的乡兵部分为例:原目录仅列出“乡兵(一)乡兵(二)”,没有分支内容。笔者按实际内容,补充了其大标题下具体内容的小标题定位目录。


,但连续几卷传记人物的前后性质相似,聚在一处,将其集合分类。
如《晋书》里王敦、桓玄、桓玄等人的传记,依照史书惯例,统一命名为“叛逆列传”。同理,《梁书》中的造反诸梁朝藩王和侯景一同被列入“叛逆列传”。
但此类命名并不代表笔者态度,因为叛逆列传中不乏农民起义军的领导者。当时以为叛逆,今日则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以史论史、以史名史,这些史书写作时并非是以唯物史观的新视角写就,故将其归名入叛逆,仅应书史之时之惯例也。
已有类别的,则不做更改。如《南史》中将最后一卷称作“贼臣列传”,从其旧例,不作更名。

3.国家分裂时期的历史,将关于各国的载记按国别归类。
如《晋书》中对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人物载记,皆类帝王本纪的写法,以先后继承之序记录诸称帝者。
笔者依宋朝再版《三国志》的国志归类惯例,将各国国主的载记归类入各国国志,并且注明该国国姓,用括号附后,方便查阅。

4.未列入蛮夷列传的其他诸少数民族,依史书惯例,采用著史之时的泛称,命名为“杂胡列传”或“四夷列传”。并把史书对少数民族与众不同的称呼标注为该民族在我国历史记载中的常用称呼,用括号附后。
如《南齐书》的最后一卷,见下图。

5.以国别为集合,重新更改卷本的位置。
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按照尊卑顺序记录五代的君臣事,先录各国国君及其家属,后录各国国臣,导致考证国史时,不得不前后翻复,查阅不便。
更改后,将各国的“家人和臣子”的列传部分按国别合并,但仍保持各国本纪在前,见下图。卷本前后顺序虽被打乱,但查阅将更为方便。

6.卷目列入重新归类后的下一级菜单。
如《明史》诸列传,以实际内容分类后,卷目全部放入下一级菜单,目录更加整洁,方便查阅。

另外谈谈《二十四史全译》的不足,欲扬先抑:
1.翻译质量差虽然《全译》也有着类似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的编纂盛况,由高级领导挂帅,举全国之力用了13年时间进行翻译和编纂,但翻译质量实在是良莠不齐。有几套史书因为记录的时代和主要人物一致,原文的内容本来就有所重复,所以最能从中看出差别。在不同史书,记载同一个人,采用了同样原文的情况下,翻译居然不一致。这两个翻译,质量一好一坏的情况,稀松平常。两个都很糟糕,那也常见。最不能忍的是有的地方翻译极不用心,造成原文和译文的意思南辕北辙。例如,《明史》外国(四)鸡笼山。原文明明写得是“粮食收获以后见外人就杀”,译文却译出了完全相反的意思。播种时不杀人,收获时杀外人,应该是怕外人抢自己粮食。行文前后逻辑上也是通顺的,说明这就是瞎译,校对的人也没仔细看。

2.内容不够全 比如,《明史》后附录的“张廷玉上明史表”就没有列入并翻译,也没有在篇首的“版式说明”和“《明史》全译出版说明”中提及精简原则以及为何删减。纵观全译一书,连冗长的表都进行了全文收录,甚至单列了好几册的内容,却舍弃掉修史者的附录,有些莫名其妙。 《全译》在每卷的卷末都舍弃了原有的校勘记,直接在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创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乃遗憾事也。 3.改版不仔细,重点不突出 用全译版的《魏书》和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的地形志对比。书局版的户、口明显更加突出,因为字体大小差异更大。全译版则字体差异很小,并且郡与郡之间完全挤成一团,难看、难读、难查。因为从竖版改横版时,对相应的阅读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周全,导致应加入空行和进行字体更换的地方都没有更改到位。


虽然《全译》有着上述这么多拉胯的表现,但它仍然是最适合中国历史爱好者的一套入门级资料书。在此,强烈推荐大家以《全译》为基础资料,为自己打开中国历史的一扇窗户。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读来让人昏昏欲睡,因为文言文的门槛较高,很容易让人丧失耐心和继续读下去的勇气。《全译》却能让大部分爱好历史的读者读得津津有味。以后让我家孩子从小读《全译》,肯定比让他直接从书局版读起简单多了。 这一个月的目录制作,令笔者收获颇多。做目录的同时,还读到了不少曾经忽略的故事细节,以及许多新鲜的故事。通过所获得的一系列新的历史感触,对原来小说的矛盾框架和思想局限性也有了更深的思考。为了读者能获得高质量的文字体验,这更新,我拖定了! 读者朋友们,下个月再见! 在卫星公主号后台回复“二十四史”“24史”或者“全译”,将会有一条自动回复,可以帮您轻松取得笔者通过一个月辛勤劳动才得到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