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浅谈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此言不差。
无锡古园之冠——寄畅园,虽历史悠久,得清朝皇帝青睐,但却终究无法与苏州四大园林中的任何一个相比肩。古园之美,姑苏可谓尽得风流。
寄畅园位于惠山脚下,属山林地,原为惠山寺僧舍,后废,明人始建“凤谷行窝”,后改名寄畅园,取自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荫”之意。纵观全园山水景物,与苏州园林相比较,尚有些许不足。
地广而铺张,不惜地无以致韵。
寄畅园占地面积较大,花园部分水池敞阔、假山深纵,但皆平铺直叙,铺排随意,地广而不惜。从先月榭向北望去,花园全景尽收眼底,毫无含蓄遮拦,雅韵不足。苏州网师园虽窄地一方,池水半塘,但经营铺设极巧,景与景之间有呼应关照、有遮掩透漏,间以曲折游廊相连,随地势高低起伏,便更觉空间幽深广远,富有层次,流连徜徉,游赏无尽。
景多而独处,不因借无以致趣。
古园讲究“因借”,因园林囿于一墙之内,景物毕竟有所局限,故常因地制宜,借用别处景物而充实园景。苏州园林多用各种形制的漏窗,就是将有限空间内的景物相互渗透,使游园者获得丰富的视觉体验。寄畅园也有“因借”,即在园北端嘉树堂内,可借望园外锡山顶上龙光塔。但除此之外,因借之处寥寥,园内景物相互因借的更少之又少。而苏州园林内却大多景物相接、意趣相连。沧浪亭一条游廊关照园内园外两处胜景,皆因为游廊上设有巧妙的漏窗,于园外侧游廊可观园内山石古亭,于园内侧游廊可望园外葑溪一弯碧水,沧浪亭此条游廊为古园“因借”之典范,造就了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悠悠古趣。
树多而杂乱,不推敲无以致情。
古园的树木种植、花卉栽培皆如古人作诗文一般,讲究推敲。因为树木花卉游鱼之类,皆属于园林内主体建筑、山石、池沼竣备之后的点缀,其种类的选择、种养地域的取舍,皆要与园景的整体设计相统一,也要与相关建筑的功用相关联,更要与居园或游园者的生活情味相协调,需要反复考虑推敲,力求恰到好处。寄畅园内所植树木草卉不少,池边尤多,一眼望去,整片的绿色,树干参差,却无一二笔点睛之意,花卉树木平淡无奇,池内似乎只于北岸边栽种了很少的荷莲,与苏州拙政园荷风四面亭的景致相差甚远,也无法获得如网师园殿春簃“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的情致,更无法像留园内一处单株芭蕉,栽于游廊尽头逼仄之地,既最大化地利用了空间,丰富并延生了观园的视线,又在雨天为居园或游园者传来阵阵声韵,如此幽情,寄畅园不能致也。
明清鼎盛时期寄畅园的况貌今人已不可睹,今人在园林修复、改建及日常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使古园的色彩风韵不再如以前那般光亮。但时至今日,苏州园林依旧能向今人传达出一股特殊的气氛,那是一种浓郁生动的诗情画意,一种与昆曲同根同生的千回百转,一种与精致生活紧密相依的默默温情。能将至韵、至趣、至情集于一身,今天的苏州园林胜在气聚,而寄畅园古魂已散。
无锡古园之冠——寄畅园,虽历史悠久,得清朝皇帝青睐,但却终究无法与苏州四大园林中的任何一个相比肩。古园之美,姑苏可谓尽得风流。
寄畅园位于惠山脚下,属山林地,原为惠山寺僧舍,后废,明人始建“凤谷行窝”,后改名寄畅园,取自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荫”之意。纵观全园山水景物,与苏州园林相比较,尚有些许不足。
地广而铺张,不惜地无以致韵。
寄畅园占地面积较大,花园部分水池敞阔、假山深纵,但皆平铺直叙,铺排随意,地广而不惜。从先月榭向北望去,花园全景尽收眼底,毫无含蓄遮拦,雅韵不足。苏州网师园虽窄地一方,池水半塘,但经营铺设极巧,景与景之间有呼应关照、有遮掩透漏,间以曲折游廊相连,随地势高低起伏,便更觉空间幽深广远,富有层次,流连徜徉,游赏无尽。
景多而独处,不因借无以致趣。
古园讲究“因借”,因园林囿于一墙之内,景物毕竟有所局限,故常因地制宜,借用别处景物而充实园景。苏州园林多用各种形制的漏窗,就是将有限空间内的景物相互渗透,使游园者获得丰富的视觉体验。寄畅园也有“因借”,即在园北端嘉树堂内,可借望园外锡山顶上龙光塔。但除此之外,因借之处寥寥,园内景物相互因借的更少之又少。而苏州园林内却大多景物相接、意趣相连。沧浪亭一条游廊关照园内园外两处胜景,皆因为游廊上设有巧妙的漏窗,于园外侧游廊可观园内山石古亭,于园内侧游廊可望园外葑溪一弯碧水,沧浪亭此条游廊为古园“因借”之典范,造就了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悠悠古趣。
树多而杂乱,不推敲无以致情。
古园的树木种植、花卉栽培皆如古人作诗文一般,讲究推敲。因为树木花卉游鱼之类,皆属于园林内主体建筑、山石、池沼竣备之后的点缀,其种类的选择、种养地域的取舍,皆要与园景的整体设计相统一,也要与相关建筑的功用相关联,更要与居园或游园者的生活情味相协调,需要反复考虑推敲,力求恰到好处。寄畅园内所植树木草卉不少,池边尤多,一眼望去,整片的绿色,树干参差,却无一二笔点睛之意,花卉树木平淡无奇,池内似乎只于北岸边栽种了很少的荷莲,与苏州拙政园荷风四面亭的景致相差甚远,也无法获得如网师园殿春簃“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的情致,更无法像留园内一处单株芭蕉,栽于游廊尽头逼仄之地,既最大化地利用了空间,丰富并延生了观园的视线,又在雨天为居园或游园者传来阵阵声韵,如此幽情,寄畅园不能致也。
明清鼎盛时期寄畅园的况貌今人已不可睹,今人在园林修复、改建及日常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使古园的色彩风韵不再如以前那般光亮。但时至今日,苏州园林依旧能向今人传达出一股特殊的气氛,那是一种浓郁生动的诗情画意,一种与昆曲同根同生的千回百转,一种与精致生活紧密相依的默默温情。能将至韵、至趣、至情集于一身,今天的苏州园林胜在气聚,而寄畅园古魂已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