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恐婚”期
2022年自己26岁了,有一段长达六年的稳定的爱情关系。在2020年考上研后,应邀去见了对象的父母,对象家里人很友好就像他一样都是温柔善良的人。但此后我再也没有去过男方家里,因为稳定的各自钟意的爱情关系、友善的男方父母、世俗意义上的适婚年龄都让我觉得继续接触下去就要把结婚提上日程了,对象的爷爷奶奶也一直提结婚的事。我陷入了焦虑与痛苦,虽然感情到位了,但是自身的经济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周旋于各种家庭琐事、关系)并未到位,而且读研期间没有经济收入、未来工作都一切未知,我不得不感到焦虑,所以就决定尽量少跟男方家里人接触,等待自己的经济收入稳定、各方面的能力趋于成熟后再说。然而,我这样决定后,我对结婚的恐惧还是一直跟着我,因为我还觉得结婚作为一个必选项还是在前方等着我,就好像我做的所有努力都得往这个方向调整、为了未来的婚姻能够高效地运行,我未来的工作类型、地点、适孕年龄等都得为此考虑周全。我不仅感觉到了一种紧迫感也开始感觉到了强烈的低价值感、虚无感,我陷入了长久的迷茫。我甚至还想过跟对象分手,觉得这样就可以获得不用结婚的自由。但最终没舍得,我们之间积累了深厚的情感联系,这段感情没有任何的裂缝。
我开始意识到问题,为什么我要为了拒绝婚姻而放弃一段稳定的、难得的情感关系呢?难道我只能通过结婚的方式对这段感情、对对方负责吗?我觉得问题或许就出在我把婚姻看成人生的一个必选项,就好像必须完成的任务一样,而我用这个必选项绑架了我个人成长的可能。我突然从“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恋”的刻板印象中挣脱出来,以前我跟对象会浪漫地谈论着婚姻、孩子,没想到等婚姻真的逼近时我才发现它真正给我带来的是恐惧。一段感情真正重要的应该是两个人无论是在经济上、思想上、心理上都能够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同时双方都能够从对方身上获得爱的支持继续奔赴在各自的追求上。如果一段感情本应该达到的条件都达不到,那结婚只会让自己变得像工具人一样不断运行,为了婚姻让自己屈从于各种条件,到最后人自身与情感都会被“婚姻”异化,尤其是现在大家对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定位还是很传统,我何必给自己找麻烦呢?所以我对婚姻的恐惧是因为我搞错了一段感情应该导向的方向以及所需的条件。爱情的归处不是婚姻而是个体的成长,所有的条件应该为两个人的相互成长服务而不是婚姻,这样才算是对自己同时也对这段感情的负责。而未来是否要结婚对我来说好像已经不重要了,如果对方到了一定的年纪为了要生孩子、为了结婚而提出结婚,明显我们还没达到这样的条件,那就各自安好吧,他的成长中有我的痕迹与我的付出就是我对这段感情的负责了,婚姻就保证不了了。如果我们都达到了这样的条件,自然而然地进入婚姻,我觉得几岁都不迟,婚姻对我们的伤害也会降到最低。
就这样我度过了一段“恐婚”期,不再自闭了,认真学习、生活、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