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生活指南
查看话题 >消费主义之我见(四):不要为抵抗消费主义而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这个标题看着就很消费主义,但也是我对自己说的真心话。有时为了抵抗消费主义而给自己太大压力,把一些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也当成消费主义,无视掉回报远远大于投入的消费品,选择不买或因购买行为充满负罪感,让我忽视了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很久没更新了,甚至在我写第三篇之前,就已经失眠,应该算中度失眠吧。正常的情况是12点上床,2点钟睡着,3、4点入睡也不在少数,而在开始写这篇的时候,是我整宿都是醒着之后的早上8点钟。身体已经到了极限,每天夜里心脏和肠胃都在疼痛着,却依旧睡不着。保健品类的助眠片早已丝毫不管用,去了邻里诊所,西医给我开的是感冒药因为副作用是容易打瞌睡,又去看中医,希望中药可以再调理好(写完这篇时的这几天已经好转了些)。
不那么消费主义的消费
我在生活用品上的消费完全可以用“抠门”来形容,之前写过一篇长文论述生活上的一些省钱方法。上个月搬家了,空间比我之前租的房大许多,不过由于是第一次独立租没有屋主住的房子,家具有一点点少,还是需要自己添置一些的。独自在海外生活的这几年,搬了五次家,能不买的生活用品就尽量不买,包括一些用来收纳的盒子,但我的东西有特别多,这次空间大了家具又少,就让我有了买些东西的欲望。
我其实去年开始就蛮爱逛坡县的邻里五金生活用品店的,很多日化用品比超市便宜,比网上也便宜(一些比网上标价贵的商品通常是网购需要从中国海运过来,多出的价钱买的是更少的时间与精力,我觉得还是值得的),而且每次去超市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买很多食物,但在这种小店每次就是需要什么买什么,不太会想着要多买点东西,其实这样还蛮经济实惠的,而且店里基本上都是生活中都能用到的小东西,朴实而实用。
我真的遗传了老妈的毛病,在小钱上斤斤计较,买个拖把扫帚都能在两家紧挨着的小店里来回比价,对比质量。哪家性价比高,我就在哪家买那样产品,所以两家店都有些收获。这些东西其实也都很便宜很实用,确实也给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点点的便利,让我有那么一点点的小满足。
我也又开始爱逛大创了,在日本是100日元,在新加坡是2新元,但一些门店也有THREEPPY区,就是4/5/6/7元稍微更大件也质量更好一点的居家用品。大创其实有很多小的收纳盒质量跟无印良品卖的差不多,价格不到它的一半,很多我也是用了很多年。这种2元店会容易上瘾,每次在商场里进去逛一圈,也是尽力在克制自己不要买些没用的东西回去。在逛了那么久以后,我甚至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东西在大创买是真优惠,而哪些在邻里五金店则有低于两元的价格。

家具方面我只买了一个铁架和让我能安全够得着衣柜上方橱柜的梯子。朋友陪我逛家具时积极地劝我买这买那,而我在意的却是担心买回去占地方以及有些商品过高的定价。发现人的生活习惯还是不一样的,她让我买地毯,可我宁愿直接在地板上铺着瑜伽垫,茶几什么是完全不需要的,而且还占我健身的空间。她总是觉得应该把房间布置得更精致些,可是那些精致的东西我的日常生活都用不到。这就是租房人和买房人的差别吧,如果是我自己买的房子,我或许可能真的会稍微多花心思布置一下,不过也要依照我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布置。感谢她将要友情赞助我两个在旧家不用的柜子,我现在用了六年的宜家窄书柜,底部已经不行了,随时有倾倒的危险。如果坡县搬家具的费用可以再低一点,我也肯定会喜欢上淘二手家具的。
真实提升幸福感的消费
最让我开心的三样新买的商品,也是我在失眠的最后一个礼拜里使得我更没睡意的罪魁祸首,这么说好像很矛盾。因为电商周年庆搞活动,我不得不每天晚上过了12点领足够多的优惠券得以在最后下单时获得最便宜的价格,而且还必须在凌晨0点到2点这个区间下单才会最便宜,这真是沿袭了中国电商的坏毛病。我肯定是属于消费主义的,并且还是个陷阱,但其实消费者也是被资本家逼迫这么做的,相信每年双十一,大家都不想熬夜,但许多人还是会为了省下一点点钱而不得不这么做的。至少我从开始时就目标明确的,只买自己想要的,并没有为了促销而买不在计划之内的东西。尽管没有经验的我来回折腾了好几次才成功下单,但确实以低于日常的价格买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点上我还是很满意的。

第一样就是铝合金的电脑支架,尽管没有在国内买便宜,但要兼顾时间与价格,这已经是最优选了。我还是在不买组逛到有人问是否有必要买电脑支架,结果看了帖子回复还是立刻加购了。我大概从两年前开始就意识到电脑屏幕高度的问题,但是当时想着反正我有很多又大又厚的书,只要垫几本在笔记本电脑下面就不成问题,只是需要忍受每次都要抬高手臂打字的膈应操作。但越到后来居家办公的情况越来越多,租房窄小的桌子也并不足以让我在垫书的情况下还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忍耐了这么久终于妥协了,还是买一个吧。其实说到底,这东西也就差不多相当于一次打车费而已,少打一次车就行了,但我却忍耐了那么久,这期间我有多少次的颈椎痛,尽管我并不期待有了它能彻底让我拜托颈椎的疼痛,但确实也能让我的日常工作生活方便不少。在选品上,我肯定不会像我同事那样为了美观不顾散热买的模板支架,而铝合金便宜又牢靠,跟我的MacBook也很搭。

第二样是OPPO蓝牙小音箱,大概人民币不到70元,蓝牙5.0、保修6个月,颜值还不错,我真的不奢求更多了。之前的蓝牙小音箱还是几年前品牌活动时送的,我有两个的,另一个差不多在一年半前就用坏了,换了一个现在又坏了,实在没有免费的蓝牙音箱可以用了。尽管作为赠品,之前那款的音质确实不行,但总也好得过电脑外放,这让我没了蓝牙音箱之后看剧都难受了,我必须买一个来替代。如果还是那个被消费主义影响的我,最可能购买的就是Marshall家的Emberton,一千出头的价格我可能眼睛不眨就下单了,毕竟以前就花过七八百块买Marshall的有线耳机。而现在的OPPO,体积还只有Marshall Emberton的一半大,更不占空间的它其实更能满足我的需求。现在的OPPO,音质比之前的赠品好许多,不会停用十分钟就自动断连,每次都需要重新连接,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我不知道我再多花一千块钱买一个Marshall家最低档的蓝牙音箱,它的音质会比这个70块钱的OPPO好多少,但对于我目前的个人需求来说,我不想为其中的差异而多付出一千块钱。况且这个小音箱,我还刷到有商家标价一百多甚至两百多的,瞬间觉得自己有赚到。

这最后一样就是800块钱不到的投影仪了。我现在的房间有很大一块空余的白墙,天花板也很适合投影,有天傍晚突然就来了兴致,想说,我没电视没iPad,整天抱着电脑拿着手机看电影刷剧,不如买个投影仪吧。在国外买投影仪的选择的确没有国内那么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国内品牌,但是国际版本就稍微贵一两百块,我有个朋友就是在国内网购了三千多块的投影仪再海运过来。我是压根就没想过从国内海淘的,因为很玄学的我就是个容易坏电器的体质,仿佛原本好用的电器到我手上就非常容易坏,所以保修是我的第一考量。而且国内版的智能投影仪上面的视频app在海外基本上都有版权限制观看不了,所以必须连接电脑或者手机。
我的预算控制在一千以内其实就已经没几个可选的了,找了一家一年保修的,忍了一星期等到电商周年庆下单,省了差不多150块钱。而且令我更开心的是,这家店的服务还特别好,我有什么细节操作问题都很耐心回答,明明就不是官方旗舰店,还在售卖很多其他品牌的电器,但即便是不了解的,客服都会去查证以后给我准确的答案,这令我特别欣慰。

买来以后发现,幸好买的是国际版,Netflix这种视频平台就不支持投屏,直接用投影仪上的应用看更方便。我头一次觉得我每个月交的网飞会员费是值得的,只有大屏看才爽啊。和智能电视一样,Amazon Prime Video和Disney+也都有,但我自己没有会员,暂时也不准备买。目前我唯一花钱的视频网站就是Netflix了,而如果我能物尽其用就已经很不错了。腾讯和爱奇艺的海外版也都能从Play Store下载应用直接看,我不需要连手机和电脑就能有很多乐趣。唯一的遗憾就是连电脑的话我必须购买HDMI接线才可以,投影仪自带的投屏软件并不支持Mac,而苹果的AirPlay并不好用,所以我接下来还得补上HDMI的接线才可以完全畅通无阻地看剧看电影。

收到投影仪后,就拿来看蜷川实花的《关注者》和安迪沃霍尔的网飞纪录片,这种片子可太适合通过投影仪观看了,甚至我认为只有投影仪才可以完全展现出它画面上的美妙之处。
还有一个微不足道但令我特别开心的一点就是,十多年前买的相机三脚架一直用到现在,终于有了新用途:在不外出拍摄的时候,它可以拿来架投影仪。我不需要给新买的投影仪额外配新的脚架,不用花钱再添置一个在90%的时间里都用不到但会在100%的时间里占用房间一部分空间的东西(我真的很害怕占用空间就是了)。
用物品增进自己与所处空间的关系
其实投影仪的亮度、色彩和音响音质都不算特别好,但对现在的我来说是够用的。我上述的这三样最近让我得到快乐的商品都在说明一个道理——
我搬家以来体会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
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东西,它可能没有多少钱,但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我以前是个连插线板都不愿意多买的人,挂钩、置物架、肥皂盒等等这些小东西,我是能少买一件就不买,我总是害怕买回来用不到又占地方,宁愿不断地换插头、每次洗澡都弯腰从地上拿洗发水洗面奶……而当我花小钱去买了这些小东西以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方便了很多,让我不再觉得我住在这个空间里是枯燥烦闷的。
现在之于我,这样的非必要消费就是投影仪。是的,我可以不购买它,也照样能过日子。但是它给我带来的精神愉悦,我认为是大于花掉的八百块钱的。它确实一定程度上让自己的房间有了电影院的体验,所以有些电影我是否就能在家观看,而省去了去电影院的时间和金钱,同时还降低了染上新冠的风险?至于下次搬家还需不需要它,那就等下次再说吧,二手平台卖掉也并非难事,我现在拥有它就要好好地利用起来。
其实到现在,我都很难直接称我住的地方叫“家”。从毕业以后开始租房,经历过合租、与房东共住、住朋友家里,以及到现在自己一个人搬出来,我的房间都只是一个避风港,让我有地方可以吃饭睡觉,和摆放我的物品。宅在屋里时,我经常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上、影视剧综艺里,努力忽略这个空间的某些部分给我带来的不适感,我从未真正享受过自己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的感觉。
居家隔离这件事,其实我从疫情开始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地体验过,即使在经历封城的阶段,我的工作也让我必须每天都得去办公室(我也很享受那段时期,因为硕大的公司就那么零星几个人,非常安静让人更加专注地工作,而且就那人口密度甚至比居家还安全)。后来居家办公一个月也不去公司一回,就真的有些受不了了,我总是要时不时地就出去逛个街吃个饭走动一下才能缓解压力,自己的房间是个我分分钟想逃离的场所。但现在,那些毫不起眼的生活用品,还有那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必要的投影仪,都让我不再那么地排斥自己的居所了,它们都在增进我与房间的关系,多了那么一点的舒适感,让我享受自己居家的时光,也逐渐让这里有一点“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