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

清零?共存?

费明举•白斩疾 第98回
To be or not to be,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姜文说这是莎士比亚的问题。
但通常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后半句我们又都会讹传,“That is the question”才是它的正确搭配,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用“That is a question”把它泛化。
我没看过《哈姆雷特》的原著,我想老莎用“the”不用“a”,大概齐是因为在剧中这就是个特定的问题,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二选一。
而抛开了追随作者心境演进的戏剧,现实世界要复杂的多,很多时候,To be or not to be,就不光是“the”question,而是“a”question了。
这样的情形下,我觉得姜文的翻译就更贴切,“这么着,还是那么着”,不管这是谁的问题,这是一个可以商量、讨论的问题。

这两天,全国人民,尤其是上海人民的群聊、朋友圈里,讨论最多的“To be or not to be”,就是到底该“清零”还是“共存”。
从一开始以鉴赏阿姨妈妈为主力队员的群聊辩论大赛冒出“臭鳜鱼”这样的祖安绝句为乐,到现在对各种争辩甚至冲突视频麻木无感,短短几天功夫,心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眼见这个话题愈演愈烈,同时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当事人,似乎不出来说上两句,就对不起我这个号“专蹭热度”的号设了。
首先说一点,我更倾向于“共存”,如果你是一个坚定的“清零”派,你可以离开了,对前面耽误了你大概2分钟的时间看到这里。
我,深表歉意。
对留下来没有离开的,我会展开说说我的理由。但无论如何,To be or no to be,这么着,还是那么着。在我这,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事,我倾向“共存”,这是基于我狭隘的认知作出的未来判断,但我不坚持“共存”。
和大多数我这样,觉得凡事都不宜绝对、可以商量的“共存”派不同,“清零”派都几乎一致的坚决,这其中又呈现出2种态势。

第一种,是“科学”派,或者说数据派。
最典型的就是朋友圈里的一个三流本科毕业,现在我曾就读本科的二流大学里混取在职研学位的理工男。
每天不厌其烦的在朋友圈,群聊,援引大量科普UP主的视频和文章,核心工具只有一个,用这些博主自己建立的五花八门各种数学模型,通过演进、测算,得出“共存”就会崩盘的结论,坚决反对“共存”。
且不说他们的模型是不是正确,即便是逻辑基本正确的数学模型,作为一个受过多年理工教育的人,也应该知道模型永远是模型,实际始终是实际。
用模型可以来指导实践可以,但用模型来决定实践,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
怪不得他是三流院校的。
迷信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是迷信“科学”。
因为迷信了“科学”,就会产生鄙视链,觉得自己绝对正确。
到头来形成,把水倒进灯泡里再倒出来测得的容积,都没有他通过各种复杂运算得出的结果准确的局面。
而这,是很可怕的。

第二种,是经典派。
《三国演义》里,村夫渡江狂喷江东鼠辈之时,就驳斥过这样的人群:“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原谅我也用了引用《三国演义》经典的方法,但我用引用经典的方法,打败引用经典的论调,岂不妙哉。
那些江东鼠辈,好歹也是读过一些书籍,懂得一些道理的,还被孔明喷了他们迂腐、虚妄的。可笑的是,眼下的经典派,连好歹读过一些书籍的成本都不愿意付出了,还在这里左牵右引,岂不滑稽。
没错,我说的就是“政事堂”公众号转载的“圆方你怎么看啊”公众号中《想“共存”错了么》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政事堂们简单粗暴的把和病毒“共存”,比作汪精卫和日本侵略者共存,首先这样的比喻就极其荒谬和险恶。
荒谬在于,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被他们强行拉在一起类比。
险恶的是,按照他们的逻辑,你如果赞同“共存”,你就成了和汪精卫一样的汉奸,站在了全国人民的对立面。
扣帽子,是经典派们最擅长的技能。
其次,即便我们心里抱定了誓将日寇赶出祖国的决心和勇气。即便从37年开始算起,我们也极不情愿的经历了8年的“共存”岁月,这不是以我们的主观意识就能转移的客观存在。
认清不得不“共存”的现实,不代表放弃斗争,毫无抵抗。为得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保存实力、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从而夺取最终的胜利。
“共存”不是“躺平”,“共存”是权宜下的策略,是边斗争、边生存的动态措施,妄图把“共存”和“躺平”划等号,是偷换概念。
我不想和他们一样随便给人扣帽子,所以还是“别有用心”这样的话,我也就不用来形容他们了。

最后,说说目标和手段。无论是“清零”还是“共存”,都只是手段,是工具。
想要达成的目标,是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受侵害。
我们要坚持的,应该始终是这个目标,而不是工具本身。
无论是“清零”的工具,还是“共存”的做法,都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始终应该坚持的是“人民幸福美满”的目标,而不是达成目标的具体方法。
刻舟求剑、缘木求鱼,都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最后的最后,说了那么多,“清零”还是“共存”,对我来说都只有接受,并无选择,所以,还是洗洗睡吧,各位晚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删)

输山有戮勤为井,淆海无牙苦造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