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的两个维度
以前我观察自己的行为会陷入困惑:对想做的事,我能沉下心去日拱一卒,似乎还算有耐心。但在生活细枝末节处,对小事的浮躁又让我不解自己的沉不住气。后来我意识到这两者在考验不同的能力,前者要的是恒心,后者考的才是耐心。我是个有恒心但缺耐心的人。 1 有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后,在我的世界“坚持”被分成了两个维度:深度和长度。深度是做事的沉浸时间,而长度为连续时间。深度和长度的具体场景都很常见,深度如能坚持跑多久的步,长度如坚持跑步了几年。两者看似只是现象,但随着我逐渐长大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习惯,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整套行动系统带来的结果。 我的恒心散落在我生活的每个角落:比如连续吃同一个食物不太容易腻;几年如一日稳固的作息;高考那年我同桌惊叹我每天固定时间做类似的地理题不会吐吗;习惯买的商品只在同一家店反复购买。同样,我缺失耐心的表现也随处可见:快读完的书的最后几页永远看得最潦草;考试时最后一遍检查工作的长期执行不彻底;对放在眼前的零食耐受力几乎为0;只能画1小时可以搞定的简笔画,超过1小时会完全失去耐心。 我的行为习惯决定了我规律性地坚持做一件事时可以很轻松,但有些对专注度、耐心要求很高的事,我常做得灰心。也正是如此,我越来越觉得,要做到坚持,纯靠意志力逼迫自己做完某件事注定只能在短期内有效,时间一长人就会回归自己的系统。 2 人的行为在底层必然是统合、自洽的,想要凭借意志力强硬改变自己的习惯痛苦且无效。曾听人讲,“优秀的伴侣也必然是优秀的驯兽师和幼师”。我觉得和自己的关系也一样,能灵巧地同自己的意识、身体和谐共处是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坚持”不过是这门了解、掌控自己的大功课中,非常小的一课。 要做到坚持,或许也应该分成两个层面来处理。特定事件上,调用意志力、制造更容易做事的环境;在行为习惯上,则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在生活琐碎中有意识地如训狗般反复训练自己的短板。 还是拿自己举例,像我这样缺失耐心的人,做事层面给自己提供尽量可以沉浸做事的环境、把任务分割到和自己能力匹配的难度以进入心流状态、通过激励机制延长自己专注的事件;行为系统的改进上,则是各种反(我自己)人性的小练习。我是个很难抗拒即时奖励的人,为了得到结果很容易在最后摔跤,所以我需要不断延迟自己可以得到的及时奖励。比如故意把零食放在眼前不吃、马上就要看完的书直接扔掉过几天再来收尾、临摹复杂且细节刁钻的画…… 看过一段话,觉得说得很好:“强大不是客观概念,而是种心理感觉。自己对自己怎么使唤怎么灵,言出必行,就是强大的感觉。没有谁的强大是从天而降,都是一点点磨出来的。”其实都不需要做到控制自己,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大致知道自己为什么是这样就已经能提供很多安全感。 3 也思路乱跳地联想到“走出舒适区”这个概念。尝试怎样的行为算走出了舒适区,怎样的行为则属于直接打断了自己的脊梁?听别人讲过,人生应该在大事上寻求舒适,这是保持持续不断做事的根基,而小事上则应不断逆自己的毛。张洁平说“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去做困难的事“,大概也是类似的理。 Since码过一段话很喜欢,放在最后当结尾: 每天进行一点反人性的小练习,来保证自己有不断变强的潜力;每天也进行一点放纵人性的小放松,来保持健康,以及维持住身上的某种灵气。前者是一个人的“骨”,是结构是思路是框架,后者是一个人的“肉”,是惊喜是际遇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变强的过程是反人性的过程,我承认,但太猛的话会过于酸涩和硬气,没有生机,就像一个瘦得太骨感的失去了让人拥抱的欲望;但一味纵人性,没有骨架支撑,人生就是沉重的散开的一摊肉,没有形状没有层次,毫无美感可言。 所以,骨肉结合,“反人性”与“纵人性”的平衡,这是真正应该去琢磨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