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这是一本偶然间翻到的书,一开始读的时候差点想放弃,但是鉴于作者欧文的盛誉,耐着性子继续看,庆幸自己没有放弃,这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在读着读着中,不知不觉间流下眼泪。喜欢作者用轻松的语气写了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感谢作者让我读完了露丝的一生,也好像自己过了一生一样。想到书单君的书单中,有一个题目就是读完像过了一生,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榜上有名才对。这么经典的书,我这等无名小卒,似乎不配给这本书写读后感,而且我始终觉得这本书如果只读一遍就写读后感,这种感受肯定是很肤浅的。然而上网查了半天也买不到英文版,太遗憾了。但是看完书后写读后感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因此还是简单写几点感受吧。
好像真的有苦尽甘来,或者上帝给予每个人的运气都是平等的。这么漫长的一生,如果之前好运太多了,后面只能是厄运居多,而露丝这种从小就缺失母爱,父亲虽然疼爱她,但却是一个酗酒,而且跟很多女人随便上床的人。她的两个哥哥由于车祸失去了生命,她4岁之前就一直生活在两个哥哥的阴影中,4岁以后她的母亲不辞而别,从此她开始了跟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可以说露丝小时候运气非常不好,虽然她家不缺钱,但是她应该始终缺爱。作为女人,她痛恨父亲,但作为女儿,她又非常爱父亲。但是成年后的露丝成了一个著名的作家,而且她第一个婚姻虽然不性福,但是她非常喜欢跟艾伦在一起生活的每个瞬间。虽然这段婚姻仅持续1年,艾伦就死去了,她成了寡妇,但是她由此结识她的荷兰粉丝哈利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个灵性都跟露丝很合拍的人终于走进了露丝的生活,这点上露丝真的很幸运,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爱妻啊,每天跟相爱的人在一起真的很幸福。连汉娜都羡慕露丝的好运气当然她是自作自受。这些是露丝虽然经历了父亲性随便,但是她却对生活认真的态度,她从不滥交,善于观察,也这是她这样的性格吸引了具备同样品性的哈利,最终获得了爱情。最关键的是露丝的妈妈玛丽恩最终回来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激动人心的吗?不太喜欢大团圆结局的我,却异常期待这本书的大团圆,果然作者圆了我们读者的梦。
一个人的性格不一定都与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一样,有的是一样,有的确实截然相反。比如露丝的爸爸滥交,但是露丝却成长为了一个对待感情认真的人,汉娜的父亲是法律学院的教授,母亲家境富裕,喜欢看书,算是书香门第之后,但是她却滥交的厉害,简直跟露丝的爸爸特德一模一样,所以她俩最后搞在一起我真的一点都不意外,我就是恨由于汉娜跟特德睡了,露丝生爸爸的气,说了一些重话,伤害了父亲(当然露丝去欧洲后寄了明信片给特德,表达道歉,可惜那时的特德已经自杀生亡)),导致特德自杀了,可怜的露丝少了父亲的陪伴,真的很生汉娜的气,她不配拥有露丝的友情,当然其实我们读者也能看出后来露丝对汉娜的感情绝对不像当初那么深厚了,毕竟她间接给露丝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埃迪教书的风格还是没有脱离他父亲,喜欢对重点句子等重复朗读(虽然他小时候特别讨厌他父亲这一点)。埃迪的父母也不是那种滥交或者喜欢年长异性的人,但是埃迪却喜欢年长的女性,当然这跟他16岁那年跟玛丽恩在一起有关,他一辈子都深爱着玛丽恩,结局也是大团圆,30几年后,他们最终又在一起了。玛丽恩对露丝说:亲爱的,别哭啦,不就是我跟埃迪嘛,一秒回到露丝4岁时,玛丽恩离开时的那天,似乎这30几年都没有过去,似乎时间在等人,时间是静止的,在等缓慢的人来赶上它,一切都没有改变,一切还是30几年前的样子。
本书对于爱好写作的读者来说是福音,因为书中讲解了构思小说的一些想法。当然有的人可以不认同,但是我个人却觉得非常有参考意义。本来想买纸质版的书,但是觉得书中对于情色的描写似乎太多了些,如果以后芒果长大了看到这本书会不会不太好。当然等他足够大了,又会理解这本书为什么是经典了,我是怕对他产生误导,还是决定不买纸质书。
PS:虽然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男人,但是他对于女性的刻画以及一些细节,我一个东方人都觉得非常有道理,确实是这样子的,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吗?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