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跨考中山大学新传上岸,第三,但想讲讲我对考研的思考

📢 :小钉2023中山大学考研公益群已满200人,想要加入添加小助手微信:XDKY210
•撰文|小day •运营|Taco学长
说在前面:
本文作者是今年上岸的同学。我对他印象很深,他说话很慢,要考虑很久,要迟疑,才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答案。他的专业是哲学,或许是因为这个专业,在回答很多问题时,他不那么坚决,跨学科让他的回答有一些新意。
我也注意到,他身上带着某种淡淡的悲观。这种特质反而让我觉得是可贵的。今天,我们内卷,我们去争,我们害怕失败,但有人从一开始就觉得失败是某种永恒,ta知道自己无可救药地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ta会质疑那些奋斗的时刻,鸡汤和某些良药。我考研时常常有渴望毁灭的时刻。
有些脆弱真诚动人。人类因为脆弱变得去反思,变得谦卑。
“人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的那天。”——福楼拜《福楼拜文学书简》
所以我想我们作为人的光辉时刻必定不会是一闪而过的,如果我们愿意成为一个勇敢的人的话。
我并不希望站在一个成功者,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个事后幸存者的立场来讲述一些经验,我更愿意站在一个常人的角度谈一些体验,尤其是对事后的结果一无所知的状态下的那些体验,在我看来那些可能会更有价值。因为作为常人的我们永远是有限的,只可能看清当下和过去,而决无法拥有未来视野。
而略加设想就不难知道未来视野会是一个奇妙的视角,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因为一切对此而言只是确定的过去,那样就不会惴惴又惶惶,可惜那不可能是属于人的视角。

2021年2月26日,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午,天气应是晴天,是2021年考研出分日。
考完后长久的想法就是:还行,每个题都能写,都能写出相关思考或深或浅,问题不大;好像回答也不怎么难,考研哪有那么难,不能高分还不能擦个边过?
真实看到分数后,确实是脑袋空白加胸闷,毫不夸张的是在物理意义上的难受。
心理上是悲伤的、也产生了因为实际与预估相差太大的不甘。尽管在此之前异常坚定地对自己和所有人说,不会有第二次,不存在考不上就“二战”。但这一刻真正来临时,第一时间又产生了一定要“二战”的想法。
3-7月,是我去实习的时间,其实按理说决定“二战”应该当即开始投入复习,但终归在出分那日后,先去做了其他事情。因为总觉得大学得实习一下,已经最后一个学期了再不实习来不及了,也许这是种莫名奇妙的执念。
而再次考研的坚定想法在出分日之后又变得不那么坚定,也许是当情感因素退却后,人总归更习惯于认真思考。思考带来的结果就是:也不一定要考研,实习转正也可以继续生活;或者实习转正,边工作边考研也行。
在这样一种存在顾虑的状态——复习了又没完全复习的状态下,度过了四个月的实习时光,当然其中也有客观条件如毕业论文和毕业搬家的影响。总之四个月与新传考研复习有关的就是读完了一本著作《麦奎尔大众传播学》,并以此作为自我安慰的凭借。
7-8月,辞去了实习岗位,全心考研,原因也有一点不纯粹:工作有点无聊,同时感到转正以后很大可能让我并不心安。
同时2月份的不甘心的情感再度袭来,这也受到当时接触到的文艺作品影响,突然雄心壮志,产生了那样一种“挑战”心理。
但这段时间也是学习效率不高,既有毕业相关事务要处理,同时也是很久没有进入连续长时间学习的状态中了,处在一个转换期当中。每天全心学习时间大致在4-5小时,每天给四门考试科目各分配一定的时间。
而为保证有一定的驱动力,开始计时“种树”,每次看到总计的学习时间就会心满意足,也许只有这些可感的记录才让人确实感到有所收获。
而且在这种计时学习的过程中,我常常也会难以支撑,不停地看时间,看看是不是提前结束一下,每到此时纪伯伦的话就回响在我的脑海:“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容易”,因此为图心安,我每次都选择困难的那个选项。

9-11月,算是慢慢进入了沉浸学习的状态,每天学习6-8小时,当然在“众声喧哗”的网络中我也发现许多考研的同学们,每天学习的小时可达两位数,开始准备的时间又是如此之早,在这段时间我也是感觉到惶惶不安,又无可奈何。心里不断地反思自身是否有所怠慢和不及,但又思考自身是否能实现这样的学习强度,没用多久我也就接受了这种无可奈何,但却并不坦然,仍然在这种比较中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惶惶。
在这种比较的惶惑中,我不得不自我反思,发现自身已经处在一个无法跟他人开始于同一复习时间点,并保持一致的复习节奏的处境中。而又不得不在这种无法改变的境况中找到自己的路,经历过实践与反思,路后来被找到了:以知识输出为主方向,通俗来说就是做题,目标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做题家”,在题目的引导下去读书和思考。
尤其是在专业课方面:既刷中大的题又刷各高校的题,在题海中遨游与总结经验,从具体题型出发去记忆和思考。而公共课方面也是:英语每天刷阅读题《黄皮书》,在阅读题中去记单词看句子;政治背诵记忆刷题《肖秀荣》。
这也考虑到自己第一年已经看了挺多时间的教科书,应该基础是足够的,但在做题中发现其实也是不够的,因此也是一边做题一边再次学习、反复复习记忆。
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常常发现自己的路与许多经验分享所提到的方法不同,也常常质疑自己:为什么跟大家不一样?但又同时为自己辩护,我是第二次学习而且时间并不是一贯的和充足的,所以只能这样。但为了让自己心安,消除认知不一致带来的惶恐,再次采用了许多经验中提到的“一轮二轮三轮”阶段的复习经验,为自己定了个大致方向和阶段推进的目标,在阶段推进中成为优秀的“做题家”,各阶段也都是从不离题。
当然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也常常产生“不想学了”的想法,但也正是所有痛苦惶恐的回忆让我继续走下去,而这基于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已经都这样了,不去考就血亏。
12月,初试临近,前两周还能按计划坚持猛学,而到了考试日所在的那一周,也确实是学不进去了,心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完全为人所控的,因此也是坦然接受。
随后初试当中,有一点小波折,因为紧张和住的地方条件不好,第一天考试的前天晚上只睡了2个小时。但又因为第一次考研的那天晚上我完全都没睡着,因此相比之下并没有对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赚了。
然后就是考试当天做题,完全利用好全部时间,严厉告诫自己不要提前交卷。
2022年1-2月,初试完,合理地小小摆烂,心中只带一点点惶恐,因此就选了两本传播学经典著作读了读,心想:考上了的话读了这些书可能有帮助,稳赚;没考上的话反正不是教科书可以当知识积累,不亏。
2-3月,初试成绩出来,排名不错,先是狂喜,然后冷静,再次回想1-2月的作为,并了解了一下复试可能出现的诸多意外,又是无尽的惶恐。由此再次猛学,但这阶段的猛学又与初试完全不同,感觉力气使在棉花上,毫无进步反馈的感觉。于是陷入较初试而言更大的惶恐中,真切地属于惶惶不可终日。3月中旬我又陷入“做题家”的思路中。通过模拟面试和学姐们的引导,发现了“新思路”、挖掘了“新痛点”,努力开始做一个会说话的“做题家”,对着镜头和各种复试现场图片“刷题”,直至考试。

当然整个历程当中,除了始终伴随我的惶恐和学习重压;还有来自朋友家人们的交流鼓励和自己的玩乐。虽然是前者占绝对多数,但也是后者使我免于被惶恐压力主导。借用木心在他散文里的一个比喻:人生就是一船的苦和一勺糖,而恰恰是这一勺的糖就可以让我们能够抵御这一船的苦。
正文之后:既然分享的是经验,自然会是千奇百怪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关键是要经过思考的过滤后能被自己所用。
我很希望这篇文本和大家的阅读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阅读可以更多地或主导性地基于自身的主体地位进行,创造出自己的意义和体验、以及思路。总之是姑且听之,有用则拿、无用则抛,目的是读完要赚别亏。
大胆地设想在这一段相对漫长的过程中,多数人大概率不会处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中,不可避免地会去与他人比较,进而由质疑自身而产生惶恐不安,但这并不一定导致溃退式的恐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勇敢是在鲁莽与怯懦之间的,当我们愿意勇敢地在这个难以改变的世界中去寻找出路时,寻找一个好的结果以及从这些结果中诞生的好生活时,我们作为人的光辉就将闪烁不断。
欧气!现在拟录取
祝你快乐,有所进步,放松并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