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本真的生活?
新买了一辆脚踏车,上下班骑了两天,感觉良好。一路上总想起罗马假日里赫本的样子,同样的春光灿烂。路边的油菜花和破桥下的小河,是我从前没留意过的,还有路边卖菜阿姨清一色的大花棉袄,以及收废品大叔的女儿的粉红色小书包。
*
过去这些年我好像从来没有过“本真的生活”,好像生活总是为了一个不在场的目标——我所想的、所做的都不是为了当下,而是为了在不知道何时到达的将来,换来一个更好的结果。但我却不知道那个目标是什么,那个结果是什么。
在我如痴如醉读了一阶段哲学、完全重塑了三观后,我知道所谓“理想的人生”“完美的结果”永远也不会达到,弥赛亚不会降临,根本不存在什么彼岸,不存在一种凌驾于我生命之上的叙事,如同大写的人类历史般,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这种“明白”的感觉太悲观了。如果说过去很多年来,我的痛苦只是为了我自身的无意义,姑且还能通过写日记来缓解痛苦;现在是连向树洞诉说的力气也没有。比虚无主义还要虚无,一种在语言之外的、实在界的虚无。
*
如果说过去的我像个信徒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把自己交出去的、绝对正确的叙事,当下的困扰变成了:是否要相信一种叙事?
过去多年的失败,反复把我带到虚无的深渊,我的所有痛苦都在于追求根本不存在的“超越”。但如今承认不存在超越,丝毫也没给我带来生活的勇气。痛苦倒是没了,被绝望取代了。
逃避当然是个好方法,毕竟我没什么生活压力,也有不少时间逃离象征;但我还是想要有所行动,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过去那种的迷茫,能用考研、健身、学英语之类的具体目标来填满,通过攀登某种象征秩序来满足;现在这种迷茫是身而为人的迷茫,无法用任何符号来缝合的迷茫。
我知道意义是回溯性建构的,事件是偶然发生的。但就像bolshevik必须相信自己是大写历史的代言人才能获成功一样,当下的预设是必要的,用齐泽克的话说是“正确的错误”。但这不又陷入了循环论证吗?怎样的预设是正确的?想起了那个一直觉得很可傻x的畅销书《秘密》。
*
所以到底是出发点重要,还是目的地重要?动机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我总是陷入自我怀疑,当我开始质疑自己的动机,就再也无法坚持行动。我总想保持一种正确的、本真的、纯粹的动机,明明知道这些价值中早已包含了不纯的ideology。
所以到底为什么而出发?说到底还是要有一种叙事,但又不能确定是哪种叙事。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必然有一种叙事能把我的生命串联起来,那是开追悼会时读的东西。
要过本真的生活,要做脚踏实地的努力,而非幻想某一天理想的生活突然降临,为了这一天而忍受当下的不一致。要书写属于自己的叙事,而非把自己托付出去、以获得某种意义的保障。
虽然眼下我还没什么切入点,但我发现骑车这件事很本真,它是一种与世界有交互的行动,随停随走,买包子买水果都极其方便;相比起来,开车的空间就像是理念的世界,总是隔着玻璃,要遵守更多的秩序。
*
最近covid搞的大家都很疲惫,但人们却不知道是为什么,当然这很正常。
对我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在此之前重塑了三观,于是我随时能接受不确定性,以及接受它成为常态。事实上这种“不正常”本就比“正常”更加正常,我们必须学会的不仅是和virus共存,而是和更频繁的不确定性、更难以置信的灾难共存。
活在当下,绝不意味着吃吃喝喝,享受生活。而是向死而生,不留遗憾。
好几个月没回家了,以前总找借口逃避回家,不想看到父母每天只知吃喝拉撒的样子。但如今明白,像我这种没经受过真正苦难的人,我所说的自由不过是虚伪的逃避责任。我确实是个可耻的小布尔乔亚,过去是,现在仍是。
-
骆驼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8 15: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