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上海的封控生活,第一次体验一个人生活三十天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是我的状态。我挺享受独处时光,但从来没有一个人生活超过一周。求学前,和家人住在一起,求学后,住集体宿舍,毕业后,和伴侣一起生活。
2022年新年伊始,我真正地开启了独居生活。我的工作没有休息日,一周七天都不着家,独处的时间一天也只有七八个小时。
2022年3月8日,我正式开始了居家封控,也正式开始了一个人生活每天24小时的日子。

先第一时间和领导们报备了我的情况,搞定无法上班的情况后,正式开启了线上工作。当时的我以为自己正在经历的是“第一次体验一个人生活十四天”,所以,在对日常工作有一丝丝焦虑之外,还有一丝开心,因为我很久没在家待这么久,包括过年。今年春节,我也是大年三十在上班,大年初三又上班,大年初五还上班。

居家前三四天,我早晨醒得比平时上班都早,6点就自然醒了。我还规划了在家的日子里,要健康作息,再提高一下英文口语。有一天,我竟然约了八节口语课。

我本来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是,这两年因为工作忙碌,每天的日记也是简单的记录生活和心情,居家这段时间,每天日记字数也在飙升,有一天,我写日记居然写了快一个小时。

还重新开始了听歌抄歌词,拿出了很久没有更新的歌词本。有一天朋友在群里分享了一首曾轶可的《私奔》,听完之后,喜欢上了曾轶可所有的歌曲,从早上到晚上挨个听了一遍,还认真体会了她歌词表达的情感。
一周之后,我开始适应居家办公的节奏,线上门诊,线上查房,22考研学生复试指导,看书,保险展业,写文章。在这期间,我也第一次线上给一位保险客户远程签保险单。也许,我的“保险小课堂”还挺有趣,开始有朋友主动预约我聊聊相关话题。

每晚睡觉前刷一集左右《机智的监狱生活》,早睡是不可能的,一集结束,就一个半小时了,有的时候因为太精彩多刷一会儿,两三个小时就过了。这部片子讲人生的无奈,人性的复杂,但真正的勇士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献血”。总而言之,此情此景此片,挺应景。

到了3月22日,小区已经封控14天了,上海的疫情越来越严峻,小区也并没有要解封的意思,这个时候,我冰箱里的囤货已经快没了,每天的抢菜,都是抢了一个寂寞,好歹有一天,放进购物车300多元的东西,结账的时候支出了20多元,那天的战利品饺子,我节省着吃,吃了两天;战利品山楂配上家中已有陈皮和黄芪,保证了我20多天没见到绿叶菜,大便还顺畅。

这个阶段,随着考研复试的临近,我也开始了从早忙到晚的日子,一次次模拟,帮同学们指出不足。

这个阶段,睡前刷剧开始刷《人世间》,真实的不像话,很多场景都让我回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回想起了东北的冬天,东北的火炕,东北的肉和酸菜。想家了,我已经两年过年都没回家了。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和老妈说,等她过生日,我一定回家。今年是老妈的66岁生日,老家的风俗是一定要摆几桌。老妈的66岁生日,不但没有摆上几桌,她的两个孩子也都不在她的身边。
封控21、22天的时候,上海的疫情形势更加严峻了,很多小区都开始了封控,朋友和我聊天,了解到我的囤粮已经快见底了,趁着自己的小区还没有开始封控,去超市大采购后从松江开车送物资过来。3月29日,“馨月汇”的姐姐们和小区的居委会也送了一波物资,我也终于看到了绿叶菜。

进入到四月份,整个浦西和浦东都在封控了。本来热热闹闹的小区里也终于安静下来,大家都开始足不出户了。疫情拉近了邻里关系,一栋楼一个小微信群,我也和楼上的人家有了微信,还帮邻居解答了一下医学问题。
努力都会有好结果,我的学生们也在陆陆续续上岸,来向我报喜,把“金榜题名”的喜悦与我分享。这里就不放图了,下次写篇文章集中放图。每当用自己的技能帮助到他人时,都挺开心的。不管身在何地,都能为人民服务。
也有一志愿落榜的同学,我告诉他们,我会陪着他们,直到上岸。调剂指导也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我开始在自己的公号上更新考研相关文章,每日零点左右更新,也符合公号名字“子夜梦读”的气质了。
有人问过我,公号的名字来历,因为我高中时代住校,总会在零点左右点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杂书,还会记笔记,那本记录杂书读后感的笔记叫“子夜梦读”。很巧合,我今天在家里翻找一份资料时,还找到了那本笔记。

最近,我想到了两本书,《鲁滨逊漂流记》和《倚天屠龙记》。小的时候看《鲁滨逊漂流记》,就会想鲁滨逊是靠什么样的信念,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了24年?《倚天屠龙记》中的张翠山、殷素素和谢逊就挺开心的,至少是三个人生活,后来还有了张无忌。
这三十天,要感谢2022考研的同学们,与其说我陪你们走过人生的重要时刻,不如说你们也陪我度过了人生一段不同的时光。还要感谢那些线上陪着我的朋友,怕我孤独寂寞,经常地问候。还有陪着我的那个她,心有所想,念念不忘。
仅以此文记录我的一段人生体验。
壬寅年甲辰月辛卯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