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2022 | 1月读书记录贴
前言:
1月的读书记录贴之前发过一次也不知为什么一直没办法显示,那就再发一次吧。1月读书很多一共有10本,当然不乏难以读下去的。
读书篇:
1、
一本让人的灵魂欢喜雀跃的书!
《夜晚的潜水艇》一书去年便有试读,当时便有被震惊作者独特的想象力,但当时并没有纳入书单计划里,大抵是很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下了电子版,这其实并不好,并不值得提倡,(之后我也会入纸质版支持作者)。
哈哈哈哈这本书,我中途还没有看完的时候就到处推荐,逢人必推!
读到中间的时候,我整个人就像是在枝头欢喜雀跃的鸟,身体上的细胞跳动着,心尖搏动地就像大醉时,满脸通红。光看这些语句,是不是就能想象我的激动了。是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即使在《红楼梦弥撒》这篇之后,我没有觉得之后的故事足够我在咖啡馆跳跃,我还是深爱着这本书,我曾经想着:天哪,难道我就遇见我的年度top了吗?(哈哈哈哈,断言太早,一年刚开始)
——最喜欢的故事是《竹峰寺》和《红楼梦弥撒》这两篇。
—《竹峰寺》一个关于藏钥匙和藏碑的故事。我不知道如何在不剧透的情况下说出他的故事,大抵就是他把我曾经的敏感的情绪用文字表达出来了。外婆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回家,因为我没有钥匙。大抵会有人觉得这好奇怪呀,但是你要知道,我到22岁为止,我都没有过家里的钥匙,因为外婆在,家就永远不会关起来。那段时间里,真想一走了之呀,想着就这样走了,就不用难过了,那时候真是每天都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那把外婆握过的钥匙就像一把刀子,一次次扎在心里,又像是唯一的羁绊,那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然后就像作者写的那样,我藏起来了,我把它藏起来了,在只有我知道的地方,在我一生可能都不想要去的地方,让它岁月静好,让它承载着我的思念,一直在那个地方。就这么卑微的小事情,我竟然不知道,有人和我一样,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大抵就是这样的共鸣,让我这个故事尤为热爱)
—《红楼梦弥撒》至于它,就是太快乐的故事。因为!我被!作者的想象力!叹为观止!我不知道有人会这么写《红楼梦》!因为一直痴迷欧丽娟老师,我一直在读《红楼梦》,对它也有一些独特的感情。所以一旦读到这篇,我直接跳起来了!我感觉到灵魂跳跃起来,整个人很是活跃。然后立马拿出电脑,写了一篇小故事,哈哈哈神经病一样在咖啡馆傻乐,还给朋友们发消息:嘿嘿,我写了一个神经病的故事哈哈哈哈
摘抄:
1、“钥匙该如何处置呢?不能放在身边,放在身边吗,久了,它就成了日常之物,日常的空气会消解它身上的魔力,直到对我失去慰藉作用。扔掉,又太残忍。我想想,决定把它藏起来,藏在一个无人知道的,千秋万载不会动摇的地方。”
2、“酒是水酿出的诗。”(特别喜欢这句话)
3、“黄昏先我一步而至,栖身在院中大榕树的枝叶间,像许多细碎的橘红色星星。蝙蝠在余光中低低飞舞。我上了楼。”
4、“这一生非但不是幸福的,甚至也不配称为不幸,因为整个的一生都用在了战战兢兢地回避着不幸,没有一天不是在提防,在忧虑,在克制,在沉默中庆幸,屈从于恐惧,隐藏着厌恶,躲进毫无意义的劳累中,期盼着不可言说的一切会过去,然后在忍受中习惯……”
5、“一些旧事像杯底的沉渣,因那旋律的翻搅而浮动起来。他像是无意中念出了禁忌的咒语,结果召来了往日的幽灵。”
2
足够厚重,足够让你看完她的一生。
这本书最开始是在豆瓣2021年度书单推荐中读到,应该是前段时间读过一本算是同时期另一个女性角色的传记——《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玛莎·盖尔霍恩,我十分喜欢那本书,在与海明恩电光火石的爱情里,玛莎·盖尔霍恩舍弃了海明威的姓氏,在现在女性个性逐渐觉醒的当下,追求自由和追求自我,已经成了我们的行为标签。
而在这本传记里,我们可以看到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一生,关于她的感情与事业,关于她于萨特、和她的各个情人,是的,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位女性作者有着如此激荡的人生,中间很长的一段故事里,我都瞪大了眼睛看完了整个故事,当然内心激漾的同时,我也佩服着这个女人一生的成就。萨特、情人、旅行、写作和女权,这些字眼穿插了这个女人的一生,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消失,都无法成为西蒙娜·德·波伏瓦。
在整本书当中,我自己特别喜欢的桥段是:
——1、无论是在哪段感情中,雅克、马厄、萨特、博斯特等人的纠纷中,波伏瓦始终没有在其中迷失自己,反倒是将自己陷入一种状态,学习的状态,进步的转态,研究的状态,企图将情感的迷茫化作研究的清醒,我当然是很鼓励这样的一个状态,也很喜欢这样的状态;
——2、第二个就是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中这件事里,我竟然充分地被萨特和波伏瓦的态度所感染,的确那样的法国政府并不令人欢喜和信任,反倒是两人坚持阿尔及利亚独立这件事,即使被骂作叛国贼,也在坚持着,这种决然的文人态度,十分欣赏。当然中间关于他们“大家庭”的故事,我也是只能用“瞪大眼睛”四个字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喜欢传记这类题材,因为写不好便只是一本时间地点人物的书,或者带着作者偏颇情感的书籍,带有一定的偏差性。但我想至少这本书在我这里是足够及格以及足够吸引我将它看完,对,我用了整整三天,所有的碎片时间,大概七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在感叹波伏瓦一生的同时,又不得不感叹作者精妙的叙述,不仅让人读懂了她的一生,在涉及波伏瓦著作的时候,对,很多哲学观点时,作者也是花了很多功夫,这些东西没有阅历或者没有下狠功夫,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这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
当然很巧的是,这本书中主人公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年代与上一本书《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主人公玛莎·盖尔霍恩的时代几乎一致,一站、西班牙内战。在同一时间段里,读到这两本书,倒是让人对这个时代的作者,研究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到底还是想去看看他们的世界里,彼此之间,同这个世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整体而言,这个传记故事是很不错的!!!!
摘抄:
1、生而为人的任务就是成为你自己。
2、我唯一能想象的就是一种爱情兼友谊的关系。在我的眼里,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只有彼此交换读书之后的思考,才能永远地连在一起。
3、没有人可以一边说着“我在自我牺牲”,一边心里不觉得苦。我母亲的矛盾在于,她完全相信奉献是伟大而高尚的,但是奉献和自我牺牲所带来的厌恶、欲望和各种苦涩已经到了她自己没法承受的地步。我的母亲一面强迫自己不断地奉献和牺牲,一面苦苦对抗自由被剥夺的痛苦。
4、一种能陪伴我一生,而不是吞噬我一生的爱。”波伏瓦认为,爱情不应当使生活里其他的一切都消失,而应该为其锦上添花。
5、每个人都想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寄托。大部分人,尤其是女性,是在为他人奉献、为他人活着中,找到了寄托。有的人认为自己在上帝那里找到了意义,有的人认为自己在奉献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寄托。(在这本书里波伏瓦很大程度上都在对女人奉献、自我牺牲的这些观点里,原谅我的浅薄,就很大程度上,我只能读懂皮面,或许在她本人的著作里,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吧。)
6、萨特的名声使他们所有人都幸免于难,因为,用戴高乐的话说就是:“我们不能监禁伏尔泰。”
3、
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在36岁患上肺癌,而在此之前他事业顺遂,即将登上事业的巅峰,却被命运当头棒喝。
这本书是保罗在罹患肺癌后写下的故事,他本人也是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毕业,曾有一个文学梦,书中他提到他曾经的梦想是,前20年做医生,后20年写作,如今这本书已然成为他的绝唱。第一部分主要是保罗前期的成长历程,包括如何热爱文学,然后选择做医生, 最后选择做神经科医生。
(看到这一部分时,又不得不提到2021年我曾经看过的两本书,一本是《打开一颗心》,作者是斯蒂芬·韦斯塔比,他是个外科医生,此类文或许都很相似,斯蒂芬也提到了自己为什么作为外科医生的经历,以及在从事外科医生生涯中出现的各种案例,但比保罗幸运的是,斯蒂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他是在老年退休时写下这本书;另一本书渡边淳一写的《众神的晚霞》,这本书准确而言是一本散文书,主人公因为所在团队医学实验室发生意外,而辞去工作去到T城的一间私人医院,故事开篇便提到他跨年值夜班的事情,这本书主要提到了他收治的几位病人,以及他对人性与死亡的探读,但整本书读起来过于平稳,却还算值得一读。)
再次回到《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作者在生命最后两年写下这本书,故事其实并不完整,它的篇幅稍短,也是因为作者的离世。书的前半部分是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关于为何学医,为何选择神经科方向。作者曾经对文学无比热爱,也获得了剑桥大学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的硕士学位,曾经也发愿在后20年从事写作,全自己的文学梦。而他为何从事医学,我想是在哲学领域中关于生命存在的问题,他觉得只有在切身处地的仔医学方面,才能实现,所以,他选择了从事医学。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他患癌后,关于抗癌-重新站上手术台-癌症复发-女儿出生-死亡,这一阶段的的故事。整个篇幅算是有些混乱,可一旦想到这是作者在病痛之余写下,又觉得无可厚非。他这一篇幅里他的笔触厚重,他关于死亡畏惧而又无可奈何,他是个医生, 当被诊断为肺癌时,他比谁都星厨这代表着什么,当他一再想要同他的主治医生讨论卡普兰-迈耶生命曲线时,他写到: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在最后,他写给女儿的这段话: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生命有很多故事,比起死亡,都不值得一提,所以去做你觉得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不要辜负自己,不要辜负当下认真生活的自己。
摘抄:
1、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2、他略显踟蹰。“保罗,”他说,“你觉得我的生命有意义吗?我做了正确的选择吗?”
3、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4、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
5、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4、

之前也有读过马亲王的《长安十二时辰》,但是没有读下去,这本书是偶然在微信读书首页推送的,大概被这张图片吸引,点开看,马亲王的短篇故事真是写的惊人的好。
这个故事我大概用了两个小时左右读完,只有六章的故事,故事梗概大概是:接受荔枝使—运荔枝计划——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尝试——第三次尝试+受到刺杀——回长安——成功运送荔枝——流放岭南,这就是大概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诗词而言,就是杜牧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想在贵妃生辰时,让她吃到新鲜荔枝,一句无心之话,有心之意,却要让多少人为它绞尽脑汁。
岭南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要将这荔枝运往长安,可谓是难上加难,男主李德善被人灌酒后迷迷糊糊接下任务,待认清真相后,头脑一翁。荔枝使,那便是断头的活计。中途,他也有绝望,这非得是个死路,他索性去了广州,实地考察。中途遇到胡商、阿僮,进行荔枝运送实验。
当我以为故事会在成功运送荔枝后结束,其实不然。故事中,李德善在成功运送荔枝后,失去了很多朋友,然后认清荔枝使的真相,驳斥杨国忠。整个故事一气呵成,毫不拖沓,是可以在几个小时就读完的一个完整的精炼干脆的故事。
5、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喜欢看这种类型的书,大概是人生的迷茫和困惑时期,就会喜欢去读各位大佬的散文。一则散文轻巧,大多是叙述他们的人生,不太需要多费脑袋;二则散文里会有各位大佬的人生思考,经历过的人,用笔写下,比我们胡思乱想好得多。
我之前并没有读过林清玄的书,对这个人也不甚了解,但在这本书里,还是可以看出他对佛法的一些领悟,中间很多篇章都有提到佛学,不深入,揭露皮毛,却发人深省,至少在我这里是这样。以及林清玄应该是一个十分擅长挖掘生活细节的人,读者送的西湖的水,散步看见的贝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可以深入的小点。
总而言之,这还算是一个可以偶尔读阅的闲书。如果能解惑,当然最好了;如果不能,那就勇敢去经历吧。
6、
寒假准备去四姑娘山时,在两本书之间抉择:《致生为女人的我们》&《我的天才女友》。《致》这本书在去年7月从新疆回来后,已经读过一遍了,《我的天才女友》是朋友送的埃莱娜·费莱特的这一套书,1月断断续续看了一半。最后,我还是只带走了《致生为女人的我们》,在山上已经又读了一遍!真的非常喜欢!
这本书并不长,认真读,或许不到两小时就可以读完。作者是林庆璇和慎秀珍,(一位是作者,一位是音乐人,现在经营着自己的书店),两位40左右的女性关于衰老、工作、性爱的一些交流,以交换日记的形式展现出来。在两位40岁女性的角度里,这些观点的不同,以及两种人格之间关于这些命题的碰撞十分有意思。
在7月至今的时间里,我也曾读过类似命题的书,但大多数是作者个人以散文的形式写作,比如吴晓乐《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这样的作品纵然好看,可是她不会让我觉得这本书里,两位女性以日记的形式去碰撞的感觉,甚至有种她们俩在读者面前做播客一般,亲近而自然。
推荐!!!!

7、
这是一部女性悲剧的故事,阿富汗特有的生活环境、历史背景、战争等因素造就了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女性的悲剧,莱拉、玛丽亚姆她们是阿富汗女性角色的缩影,是这个混乱国度的受害者。生活在幸福、安全的国度里,对书中所描述的场景,甚微震惊,但也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真的有国家的女性,她们遭受着不公。
胡赛尼的作品从《追风筝的人》到现在《灿烂千阳》作者的叙述水平明显提高,虽然《追风筝的人》一书是在很多前看的,也只记得书中那句:为你千千万万。但这部作品还是能感觉到作者的成熟叙述能力,在作品的后半部分,我完完全全陷进两位女性的故事中,在心底里为他们摇旗呐喊:快逃出来,快逃出来。在拉希德终于死掉的时候,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一些场景:
1、拉希德每一次将鞭子打在玛丽亚姆和莱拉身上时,都感觉那个拳头、鞭子打在了自己身上,他们的每一个伤口、伤痕都在我的身上,我坐在咖啡馆里,甚至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瑟瑟发抖,鸡皮疙瘩起了全身,好痛,默默地在心里痛苦地喊。
2、玛丽亚姆在监狱的那段日子,在她行刑的那一刻,她涌现了那么多的愿望,她多想看到阿丽兹长大,成婚,可是这一切都不会在拥有。玛丽亚姆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可在她死亡的那一章节,我竟然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为她的结束感到欢欣,这一生她太苦了。童年,渴望父亲的存在,以至于在生日那天出逃去见他,却造成了母亲的自杀;然后被送给拉希德当妻子,这个比她大很多岁的男人,是她一生的噩梦。在最初读前面的时候,我甚至以为会像电影场景一般,玛丽亚姆会有个反转,但是并没有,她一生都在妥协,最后的不妥协就是杀了丈夫拉希德,因为不杀了他,她们都得死。这一生,她太苦了,多希望她能看到父亲的那封信。那封信,我在咖啡馆读到,泣不成声。
8、
如果这是一本记录贴,那还是应该对度过的书写下来,这大概就是一本西班牙的言情小说,没有太多可描述的。
9、
非常典型的鸡汤文哈哈哈,偶尔看看,但也不太较真。自己才是最好的。
10、
如果你看过《小王子》,就知道这本书在我心里的意义,它们难分伯仲。
非常小的一本插话读本,是一个生患癌症的小男孩的故事,玫瑰奶奶应该扮演的是一个临终关怀的角色。玫瑰奶奶告诉他,给上帝写信,故事的开头便是小男孩写给上帝的信,全书有十二封信。
第一封信:
亲爱的上帝:我叫奥斯卡,我十岁了。我在家里用火逗弄过小猫、小狗。(我想甚至还烤熟过金鱼。)这是我写给你的第一封信,因为来这里之前,我要上学,没时间写。
……
最后一封信
亲爱的上帝:那个小男孩死了。我会一直是玫瑰夫人,但我不再是玫瑰奶奶,玫瑰奶奶只为奥斯卡而存在
……
全书调整时间流逝的尺度,玫瑰奶奶告诉小男孩把每一天当成十年来过,每一天小男孩都认真的给上帝写信,还会开玩笑的同上帝说:我不知道你的地址。实在找不到一个词语再来描述这本书:温暖,再贴切不过。我在咖啡馆读到这本书,感觉是被一场暖流流进身体里面,再也看不进其他东西,只决定要认真看完这本书。中间还不停地给朋友发消息:你看过《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吗?
——“生命是一份奇特的礼物。一开始,我们高估了这份礼物,以为得到了永恒的生命。然后呢,又低估它,认为它腐烂、短暂,几乎要抛弃它。最后,人们才明白,这不是一份礼物,仅仅是一次出借。于是,我们就试着配得上这个生命。 ”
结语:
1月因为寒假的存在读了很多书,说是很多,其实也只是一天花了一两个小时,不算多,更多时候无所事事,也不太喜欢一个人,大抵有时候会是这样一个阶段吧,我希望能够快点过去。潜心下来读书,读书,学习,学习。
(2月的书单计划里会以寒假任务为主,《中国文献学》、《简帛发微》为主,希望能准时读完。

-
豆友14170139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4-12 08:06:51
半个柚子糖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让成长之路变窄,是件很蠢的事 (7人喜欢)
- 都市女人,和她的香水味
- 中医传承之路,我们各领风骚 (2人喜欢)
- 3月8日书单特辑 (2人喜欢)
- 祝我们最后都成为吴俪梅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