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今年已经看过的这些书……
今年整体上看书状态不错,因而也不知不觉看了近 20 本书。很多书懈于整理,但确实有很多念头,失眠的时候总是盘旋于脑海。不如写篇读书小结。整体上聊聊感受,做下记录。
我总是会听到“敬畏”二字,诸如敬畏人生、敬畏表演、甚至敬畏直播,等等……这使我很困惑的一点是,什么是敬畏,为什么需要敬畏?
《格局》这本书给了我一点思路。
需要「保持敬畏」的大背景下是我们逐渐达成共识,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需要既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存在边界的,自己在认知事物上是存在限度的,保持对风险的警惕是对自我的保护;
另一方面,当敬畏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底色时,“尽人事、知天命”变得可行,我们能够更坦然地去付出,也能够更平淡地面对得失。一言以蔽之,敬畏实则是知天命,对不确定性的事物保持谦卑。
说起《格局》,虽然整本书注水严重,导致看了半小时就觉得浪费时间,丢掷一边。但有几个老生常谈的点仍是给了我启示:
「众利勿为,众争勿往」凡事都有两面,当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好的一面时,可能大家认识不够深刻,没有看到一些盲点。那些没有被发现的问题,一旦发生后果可能极其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投资也是,当某个项目一致被看好时,可能是盲目乐观,没有看透,因此发现不了问题与风险,也可能是投资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利润空间,要做“接盘侠”的。
「分享利益,独立决定」大多数事情是可以独立决断的,这背后是每一个人本身要承担的责任;同时,最好是更好的敌人,做决策时别想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即使有瑕疵也没有关系。
「勿以恶小而忘大善」如果一家公司还值得你为它工作,那遇到的麻烦就属于“小恶”,不能因此否定所有。
「勿因人之短而护己之短,勿以人之短炫己之长」不能因为别人犯错,我们就有理由犯错;同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超越别人的短处,诸如“最懂产品的程序员”、“最会写程序的产品经理……”等标签,或许是这个时代的炫己之长。
看了十三邀关于《我的二本学生》的那期,被大学生中二本及专科学生比例震惊之余,也很难不联想到鲍曼书中关于消费社会中新穷人(底层阶级)的境遇描述,情绪难平。
和朋友描述:“这个世界终究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平凡的;但大家对奢侈随性的消费方式、成功人生榜样持续地进行拙劣的模仿,这种失败实则是必然的。
但外界的声音都在告诉你,这是人生态度上进积极的唯一方式,甚至这是你能够获得自尊的方式。于是,普通的年轻人不再敢抬头了,他们没有资格去关心外面热闹的世界,找到终极意义的答案。
这不仅仅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看法,甚至他们把自己都要濒临抛弃,认为自己就该是贫穷的、残缺的、不合格的「工业废水」,一种无法摘掉的帽子,倍感可悲。”
鲍曼的这本书《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也给了我新的视角,即从消费者社会中美学角度谈论工作,进而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工作伦理、福利社会,及新穷人。
工业革命促进社会发展大跨步,对劳工需求也大大提升,因而有了工作伦理和全民就业的愿景。工作伦理提供了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劳动获得报酬,就具有道德优越性,这个意义上工作是平等的;
但当机器代替人工的趋势出现,新的工作价值诞生,出现了“有趣”的工作,对应也有了“无聊”的工作,有趣的工作某种程度成为精英阶级的特权,无聊成为堕落的形容词,是重复的,生存的手段,工作的差异被放大,既有薪酬的差异,也有价值的差异。进而,全民就业也不再可能,过剩代替失业成为新的描述,过剩代表着不再是暂时的非正常状态,而是经济发展必然的“报废品”。
而新穷人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不仅经济意义中被抛弃,也从道德视域被逐出。是他们没能够履行社会责任,没有做出该有的正确选择,是他们自甘堕落。有史以来第一次,穷人成了彻底的麻烦。
这和《我的二本学生》中“我们努力工作,但仍然无法建立个人的意义”强烈地矛盾着,这种撕裂在当代社会中的“新道德与“新话语空间”迷失。
当然,这本书对于消费、工作的独立描述也是精彩的,从对物的占有,身份构建到消费是一种能够选择的自由。
对物的占有其实在萨特的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存在先于本质”使得我们没有天生的本质,我们需要去主动的获得属于自我的本质,而人总是忍不住占有某种东西以获得存在感是种最直接的方式。但鲍曼随即指出,消费也意味着毁坏,在消费的过程中被消费的事物将不复存在。这使得我产生另一种联想,为什么完成某个项目对于我们来说是具有快感的,甚至会衍生出强迫症。
死亡与欲望是我们的人生必然性,甚至欲望是我们对抗死亡最生动的方式。从这个角度看待消费、看待对客体的完结,也会有全新的思路。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因此我们渴望超越客体的“生命”长度,这既是一种可积累的体验,延长我们生命的相对长度,也使得我们生命获得了厚度、色彩。简而言之,通过客体的“死亡”,我们体验“永恒”。
另一方面,当消费者成为我们最首要的社会身份时,我们从生产者社会进入了消费者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工作失去了它曾经的价值感。这拓宽了我的认知,写了一篇消费社会的短文泰恩读书 | 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也正式开始了录制播客,即通过一千零一种职业的人物采访探寻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构建个体的身份认同与生活方式(小宇宙搜“我是自愿来上班的”)。
而关于消费社会的本质,鲍曼一语中的地指出——消费主义最重视的是“选择”。选择,就纯粹的形式而言是一种价值,也许是消费主义文化中唯一不容置疑的价值。它是消费者社会的元价值,被用于评价和排序所有其他价值。
鲍曼这本书还有一句话精准地回应了我的困惑,是我自年初看完《重走》中就在思考的问题。
我在看完《重走》后,特别发了条朋友圈记录我的感受:逃离对那事无巨细忙碌的享受,我似乎也如作者般接受了生活中的变化,却也忍不住回头看看那凝固的自己,仿佛这样便可对抗时间不动声色的残忍。可当代确实琐碎得一地鸡毛,别提 1930 年代,甚至和二十年前比,我们也已无对一个更好世界的真切乡愁,人折损起来可谓飞快啊!
是啊,我们失去了对更好生活(普遍社会层面的价值上)的愿景。
鲍曼在最后一章指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私有化的乌托邦,时时都在计算着得失,危机意识取代了政治愿景。我们这个世界没有能力凝聚必要的意志和决心,去实践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不切实际”这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在当前的政治冲突中比比皆是,正是缺乏意志和决心的真实写照。
说的真好,「危机取代了愿景」。
我很容易就回忆起大学时读过贝克的《风险社会》,我们不再饥饿了,但是我们恐惧害怕,这仍是生存的风险,一种由工业社会所制造的。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的承受者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年初还读完了关于基因的两本书,即《基因启示录》和《贪婪的多巴胺》,核心的思想分别用几句话表述(或者令我印象深刻)即是:
基因决定了我们能力的极限,环境影响了我们能够发挥能力多少的程度。举个恰当的比喻,我们的基因决定我们能跳多高,但是地球和太空失重环境下我们的跳高结果是不一样的。
多巴胺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创造能力,也是一种背叛现实的诅咒命运,大抵就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阐释。泰恩读书 | 贪婪的多巴胺创造未来,也在背叛现实
因为群里讨论新冠患病概率的问题,促使我重新了解下概率论,买了本刘嘉的《概率论通识讲义》,里面有个观点很有趣,用概率论的角度来解读运气和实力的关系。
简单来说,「实力」是「数学期望」,「运气」则是「方差」,运气 = 结果 - 实力。
此外,书中还关于「大数定律」时提到否极泰来是种补偿吗?当你发生一系列厄运后好运的概率一定会更大吗?并不是这个逻辑。实际上,整体结果是通过「均值回归」来对局部起作用的,可以理解为大量正常的结果来稀释个别例外的异常。
最后,三月底有空认真整理刘擎的《现代西方思想讲义》。事实上,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年轻人都看看的好书,并不是说他的思想多深刻,而是整理了值得现代人了解的西方核心思想内容,也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我思考过很多次的问题,即人生意义这种终极问题。
对此,我写了两篇文章来梳理我的想法,感兴趣见链接吧。
泰恩读书 | 低级的现实主义思维为什么加剧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写在最后,文中提到的书影音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