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黄金时代情结
(今天整理大学使用的笔记本时,竟然翻出一篇完整的文章,记录一下。写于2017年7月。)
我出生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前一周。2008年我从小学毕业。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从出生为止所有平淡日子里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年了。因为教学楼的一下轻微晃动,汶川地震让我第一次认识到灾难的真实存在和恐怖的破坏力。由于太关注电视播出的地震专题节目和身边一连串的捐献活动,我在完全没有印象的情况下告别了小学,甚至连毕业照都不知道丢到哪去了。在头一个没有作业的暑假里,又遇上了北京举办奥运会。当时我在电视机前打了个地铺,早上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看体育频道,并替中国在奖牌榜上的位置感到担忧。闭幕式之后我仍然依依不舍,初入中学的新鲜感也被奥运会结束的失落冲散了。四年之后,我已经很少看电视,社交媒体上伦敦奥运会的新闻让我回忆起2008年。我感觉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虽然可能只是对我而言。
第一次觉得过去的时代更好是因为Joyside,一支在我知道他们名字之前就已经解散了的北京乐队。凭借着仅有的一点点关于他们的信息组合出各种关键词进行检索,那是我在互联网上最有趣的一场冒险了。找到他们曾经演出、接受采访的视频,纪录片,豆瓣小站,喜欢他们的人曾写下的各种乐评和回忆录,零零碎碎的关于他们的讨论……对他们的了解每多一分,喜爱就深一分。像拼图游戏一样,在脑海里把所有细节组合在一起,就是我想象中的完整的Joyside。鼓楼,MAO,愚公移山,无名高地,D-22,School,那些屡屡出现的名字让我对北京有了一种没来由的亲切感。后来我在网络游戏里莫名其妙的认识了一个北京姑娘,并且在机缘巧合下发现她曾经跟Joyside吉他手谈过恋爱。当时我特别惊喜,充满了跟Joyside建立宿命般的联系而产生的喜悦。在那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甚至不敢加入Joyside的豆瓣小组,怕自己会打破某种心照不宣的沉寂。可以说,我是追寻着想象中的Joyside和北京摇滚乐的黄金时代才一路走到这里的。如果没有Joyside,我不会对北京有那么大的执念,以至于在高考志愿里一门心思地填报北京的学校。
来北京之前我看了许多“很北京”的影视作品,王朔的,冯小刚的,贾宏声的。戏里戏外,北京一如既往的混蛋且迷人,令我心驰神往。其中我对《甲方乙方》情有独钟,直到现在,隔一段时间就忍不住要拎出来看看。电影借着替人圆梦的名头描绘出九十年代北京各阶层的生活状态,一边说着俏皮话一边讲朴实的道理,可能只有在那个理想主义花朵盛开的年代,葛优的“成全别人,陶冶自己”才显得一点都不矫揉造作吧。随着一梦又一梦的结束,电影就到了最后一幕:大雪纷飞的冬夜,在大红灯笼的映衬下,“好梦一日游”的四个合伙人围坐酒桌,插科打诨谈笑风生,杯盏交错之间却又被突如其来的现实打乱了阵脚。做了一年疯狂的梦,也见过了人间冷暖,喧闹过后戛然沉寂的时刻,伴着葛优深沉的嗓音说,“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虽然我对1997年根本没有切身的记忆,但每次听到这句旁白,都忍不住要洒点眼泪。
躺在宿舍的床上,我始终对身在北京这个事实没有实感。亲眼看到喜欢的乐手,拍照片,聊天,喝酒,凌晨一点走在安定门大街上,也恍如南柯一梦。踏进Live house的那刻就像坐上了通往黄金时代的列车,但这趟车是个环线,开得再久也还是要回到现实,现实生活sucks,所以每次看完演出都要沮丧好几天才能缓过劲儿来。有一天我看了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觉得特别有共鸣,男主角和我对黄金时代的迷恋,都只是用来逃避现实的方法吧。不过他与赫赫有名的艺术家们交往的经历还是让我羡慕无比。在巴黎的时候,我也特地去了那间小教堂,在台阶上坐着等了一会儿马车,可惜并没有人来接我去和Jim Morrison喝酒吹牛。真的要感谢现代影像技术,让我有机会喜欢上地下丝绒、大门、电视机、纽约妞和宝爷,他们比我爷爷奶奶的年龄还要大一些。虽然斯人已逝,但在我的印象里永远都是正值青春的模样。有时也会感慨自己生不逢时,不过就像午夜巴黎男主角最后的醒悟,“黄金时代没有抗生素,牙医也没有麻醉剂”一样,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只有疯狂,没有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我也不是Anya Philips。
说到黄金时代,不得不再提一句王小波。上了大学之后我才开始读他的作品。在幽默程度、文化底蕴和先锋性上,我认为他都比韩寒厉害得多。当然我也对韩寒挺有好感(除了他的婚恋观),虽然他的书我都是借来读的。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种由于现实的荒谬而产生的黑色幽默,还有无法无天的自由氛围。在那个时代人只管生活,不用也没法考虑未来。即使遭遇不公,在他的叙述中我也体会不到一点儿对于明天的焦虑,似乎没有什么是真正值得在意的。去年最丧的时候,我思索了很久可以战胜一切的方法,就是“对任何事都不太在乎”。后来发现,我跟偶像果然还是有一定默契的,他更完整地表达过这个想法:“我们很久以来就明白世界是不可能推翻的,不可能改造的,也是不可能阻挡其不幸的进展的。只有一种可能的抵挡:不必认真对待。”所以,由于找不到工作而对未来产生焦虑的我,应该多学习一下王二那种吊儿郎当的混世态度才是。
今天写下这篇东西,也是因为看完了剑风传奇的黄金时代三部曲后感到的一丝怅然若失。黄金时代,永远是笼罩在落日余晖的光环下的。身处其中时往往毫无察觉,峥嵘岁月都只当寻常,传奇中也只留下寥寥数笔,诉说着英雄们命运般的初遇和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或许正是因为已经知晓了暗黑时代降临后的血腥和冷酷,那段日子才会显得尤为珍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