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中国古典建筑之美(2):屋顶构件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屋顶上装饰有一些构件,它们不光具有美学价值,更具有实用功能。
龙吻
在一些高端建筑的屋顶正脊两端,各有一个龙头模样的构件。它龙纹造型,四爪腾空,张口吞脊,尾部上卷,背插宝剑,这便是“大吻”。因其安置在建筑的正脊上,所以也称为“正吻”。又因其形象似龙,又被称为“龙吻”。
大吻是从古代建筑上的鸱尾演变而来的。《唐会要》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汉代的宫殿柏梁殿被火烧毁,越地的巫师说海里有一种鱼,鱼尾的形状像鸱(猫头鹰),拍打海浪就能下雨,把这种动物放在屋顶上,可以起到镇火消灾的作用,于是人们开始在屋脊上安放鸱尾。后来,鸱尾逐渐演变为鸱吻,明清时定型为龙吻。鸱尾与龙吻的形象是不同的:鸱尾突出的是高峻雄健的尾部,而大吻突出的是大口吞脊,因此称之为“吻”。虽然形象有所区别,但作用都是镇火消灾。民间传说龙生九子,其中第二子“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说的就是它。至于它背上的宝剑,传说是怕它逃遁而将之插定稳住的。
大吻不只用来装饰,还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它吞住的是正脊和垂脊的交会点,有强化交接点、加强牢固性的作用。大吻上方还有小开口,用来灌注填充物,剑把实际上是封闭这个开口的塞子。
古代把建筑上的大吻视为神兽,非常重视。从清代开始,对吻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龙吻只能用于官式建筑上,吻的大小要依宫殿的大小、建筑的等级而定。建筑等级越高,吻的体积就越大,不得越制。太和殿是故宫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其大吻高3.40米、宽2.68米、厚0.52米、重约4.3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它的尺寸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
垂兽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上装饰着很多动物,尤其是檐角上,有一个骑着凤凰的小人带队,其后是一排小兽。这一排小兽的后面,有一个稍大的善头,叫做“垂兽"。垂兽为琉璃制品,有双角,中间掏空,被钉在垂兽桩上。垂兽的作用是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点。
屋顶的其他位置上也有这样的兽头:戗脊上的叫“戗兽",仔角梁上的叫“套兽”,它们都起着加固屋顶的作用。
仙人
檐角上骑着凤凰走在最前面的小人叫仙人,又称真人或冥王。据说他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闵王,走投无路”的说法。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路,后来被飞来的一只凤凰所救。在屋檐的顶端安置这个“仙人骑凤”,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象征意义。
走兽
檐角上,仙人与垂兽之间的小兽统称“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sudnnf)、獬豸(xiezhi)、斗牛、行什。它们个个昂首蹲踞,各有名称,也各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龙:传说其形象是由牛头、鹿角、马鬃、蛇躯、鳞身、鱼尾、鹰爪集合而成,能在水中游、云中飞、陆上行,能呼风唤雨、行云拨雾,集各动物的美德于一身,为万物之灵,有着无穷的威力。
凤:鸡头鸟身,蛇颈鱼尾,燕颔鸡啄,人目鳄耳,鹤足鹰爪。它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它是“仁鸟”,祥瑞的象征,预兆天下太平。
狮子:头大尾长,铜头铁额,钩爪巨牙,弭耳昂鼻,目光如电,声吼如雷,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一吼百兽避。兽中之王,金精之刚,在佛教中为护法王,是勇猛威严的象征。
天马:形如马,能日行千里,追风逐日,凌空照地,人们心中的神马。
海马:能入海入渊,逢凶化吉。与天马一样为忠勇之兽。
押鱼:鱼身,头如狮,有鳞,有足,鱼与兽相结合的一种动物,吉祥的化身。
狻猊:形如狮,头披长长鬃毛,凶猛无比,吃虎豹。
獬豸:形如羊,一角,青色四足,性格忠勇而正直,正义的化身,传说中的神羊。
斗牛:虬螭的一种,牛头牛身,身上有鳞,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练玉之上,能逢凶化吉。
行什:形如猴,背有双翼,且手持金刚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
选择这些神话动物作为饰件,是为了突出殿宇的威严。这些动物都还有消灾灭祸、主持公道、铲除邪恶的寓意,将它们置于屋脊之上,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屋脊上的这些走兽与大吻一样,都是基于功能的需要加以美化而形成的。因为屋檐有一定的斜度,脊瓦可能下滑,必须在交梁上用铁钉加以固定。为了掩饰铁钉不美观的痕迹并保护铁钉免受雨淋,匠师们便在钉帽上加饰了这些琉璃小兽。
清代规定只有官式建筑才能安置走兽,民间建筑不许使用。走兽数量的多少依宫殿大小与建筑等级而定,最多时可达十只,随着建筑等级的降低,从最后的“行什”开始依次往前递减。太和殿走兽的数量最多,是中国古建筑中唯一有十个走兽的特例。乾清宫建筑等级仅次于太和殿,檐角走兽为九个(减去“行什”),坤宁宫为七个,东西六宫为五个,一些门庑和琉璃门顶上的小兽仅用一至三个。
走兽的体态原本差别很大,而在队列中,却统一采用蹲坐姿态,形成大同小异的造型。从远处观赏高高檐角上的这排小神像,势必以明亮的天空为背景。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走兽就是一幅优美的剪影图画。
飞檐
中国古建筑的门窗和窗户纸都是木质的,不耐雨淋,砖墙的底部也怕长期被水浸泡,只有大大的屋檐才能弥补这种材料方面的缺陷。然而大屋檐又很不利于室内采光,这对三面无窗而又无电力照明的殿堂来说是难以容忍的。古人将屋檐微微向上翻起形成飞檐,让屋内得到阳光的照射(“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意思就是将屋檐稍稍。和缓上扬的屋檐曲线还可减缓屋顶上雨水的流速,减小对地面的冲击破坏力。
因为中国南北方雨水量差异大,飞檐长与翘的程度不一,形成了“北以雄健胜,南以秀丽纤巧见长”的风格。
巍峨高耸的屋项,如翼轻展的屋檐,再配以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神秘生动的脊兽装饰所形成的极其堂皇的冠冕模样,是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古人用“如鸟斯革,如翠斯飞”来描绘中国古典建筑屋项横檐突出、微微反曲、飞檐翘角的现象。笨重的大屋项竟然会给人以小鸟展翅飞翔的轻盈感觉,这是人类建筑美学上的一个重要成就,也是中国古建筑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