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50城购房难度浅析
自工作以来,“买房了没”是我听过最多的话之一,不管有房没房,大家都很热衷聊聊最近开了什么热盘,出了什么政策。和外地同学聊天时发现,一线城市的同学对房产新闻兴趣并不及我们这些二三线城市的人来得多,而且不同城市的同学,购房后生活质量也有差距,有的顺带手买辆车,有的几年才舍得换一套衣服。由此,我想用数据说话,看看同样是“我有一套房”,不同城市的人背后付出的代价相差几何?
学界对于购房压力有不少研究成果,诸如房价收入比(一套房屋价格的中位数与家庭收入中位数之比),住房支付能力指数(当地中间值水平的家庭收入与中间价位住房按揭申请资格收入线的比值),住房痛苦指数(商品房一平米平均售价与人均月收入之比)等研究,都可以较为科学得阐述居民购房难度系数。
鉴于数据获取途径窄,本人研究水平十分有限,所以本文参考住房痛苦指数算法,取某地区商品房一平米平均售价与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来衡量各城市间购房难度。同时,计算购买一套九十平米的房产,需要花费多少年的收入,从而较为直观地了解当地居民购房时面临的压力(见图)。

本文对大陆地区除拉萨和西宁(没有房价数据)以外的所有省会以及重点城市开展购房难度探索,合计50城。
由于房价是2022年4月第一周数据,而收入又是2020年(最新),二者之比颇有关公战秦琼意味。为尽可能减小数据上的时间不对等,将购房难度相差在5%以内的城市划分到一个级别,即认为在同一级别内的城市购房面临的难度是相当的,高级别内买房比低级别内买房更加吃力,依照该划分原则区分出9个购房难度等级。
由图可见,结果大致上符合人们普遍的印象,一线城市买房难,三线及以下买房较易。深圳、上海、北京、三亚、厦门和杭州比其余城市买房难度大很多。相反地,沈阳、哈尔滨、呼和浩特、贵阳、乌鲁木齐、长沙和银川买房难度相对更小一些。
有的城市收入低,购房难度高居不下,如三亚、海口、大理,还有我所在的西安,产业配套并不如同处于西部的成都,买房压力却更甚。有的城市收入高,房价却很低,比如呼和浩特和长沙,这对刚毕业的人来说是相当友好了。
理想状态下,应该是收入高的地方房价高,收入低则房价低,可现实往往差强人意。像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收入在全国范围内俨然高居前列,可房价更是一骑绝尘,这样的悬殊差距怪不得让我的北漂沪漂同学顾左右而不言房:压根儿够不着嘛!
讨论
依我愚见,购房难度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城市的喜好程度,即对某城市越喜好,在该城市的买房压力就越大。这种喜好并非简单的表达喜欢这个城市的气候、教育资源等,而是只要有机会(这个机会往往代表在当地买得起房子),就愿意扎根在这个城市。
比如我个人喜欢昆明的气候,也买得起当地的房子,可择业时并未选择昆明,权衡各种因素后去了西安。再比如我喜欢厦门,在和西安进行比较后,还是选择西安,原因就是在厦门买不起房子。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有潜在需求就有价格的提升空间,我在厦门买房的需求是存在的,只是现实无法实现,而我的需求助推了厦门的房价高居不下。
所以为什么有些城市购房难度如此之大?资源集中在那儿,人们没得选啊!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
- 参考前人研究,不难发现相较于国际,在我国买房是普遍困难的,表里列出的困难等级是相对概念,即在深圳买房难度大于在银川买房,可这不能代表在银川买房毫无压力。
- 受限于数据获取难度,本文选取的城市皆为热点城市,更多的中小城市没有纳入到对比中来,代表性不足,仅仅是50城之间可以做一对比。
- 购房难度不仅与当地收入和房价相关,也与当地政策、利率、首付比率等息息相关,况且我国的普遍购房习惯是父母支付首付,年轻人偿还月供,在这种情况下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的影响程度理应增加,这里只是笼统将房价和收入取一比值,距离触碰到真相尚有一段距离。
- 还望各位看官,看个热闹即可,潦草成文,莫太当真,如果引起地域歧视或其他不好影响,更非我所愿。
数据说明
1.人均可支配收入:取自各省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鉴,因数据分为城镇和农村两部分,考虑到城镇居民人数更多,购房需求更大,故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石家庄和廊坊数据为2019年,其余城市皆为2020年数据。
2。人均可支配收入概念:指调查户在调查期内获得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
其中:
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
财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转移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3.房价:取自BSZS网站发布的2022年4月第一周数据。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