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中琐记:浦西封印10日间,自己的吃喝聆听等等
今天是浦西被封印的第10天。现在每天一醒来,种种消息就耗人的精神,但也需要留意一下。自己目前比较幸运,幸运在暂无燃眉之急。
可如果有人说,你在幸运之中,貌似也没啥轻松感?我会回答说:这种没有明确因由,却不可名状的紧张,也真是难以形容。(本篇搭配音频,且听且看,可移步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0FsZ-cZgLe0ENFyAB_g8qA)

都说是“安静的清晨”,可如今每日的早晨,实在没有安静感。然而街上几乎无人,如果不是对面有家获准经营的商店,楼外就完全听不到什么人声了。安静是客观事实,并且有些意外地,常常是在下午进入高峰。
自己原本是喜静的人,此时却感到这安静有些惊人,环境仿佛也有点“不适应”。当然,人面对这安静,同环境面对它,二者本质的立足点是不一样的。
也许树木、鸟类都感觉正好喘息。它们的不适应,可能是有一些陌生吧。而我,以往有时会觉得吵,现在却也不太能享受这样的安静。或许对一个人来说,身心与环境,都无法自外于彼此。几天前,想到自己决定还是学着去享受,毕竟现在尚无切实的困难。如今,我还在学。

不用说,哪怕你不在上海,也应该看到前几日许多许多篇10万+的推文,围绕着饮食供应。在乐迷群里,也为此大吵,我则无法发言。如今,或许可以试着相对客观地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这次缺乏很重要的原因,是某些地方先前已经被封得太久,一般性的囤积,无论如何也经不起那样连续的消耗。
这方面,浦西好不少,至少我接触的地方是如此。但我也要稍微夸一下自己,虽然没什么先见之明,却在尚能反应的第一时间,就冲进罗森和联华超市扫货(嗯,我的确不是冲进高端超市买咖啡的人,不是因为还有半包......)
之前父母还觉得没必要,后来则显出价值。这是人所能为,幸运之处在于,我们楼上的团购还顺利,其中还有个感人的故事,以后有机会展开讲讲。

之后虽然也有种种不便,但此时,没有燃眉之急就已然是幸运了。但这也是我在乐迷群里无法多说的原因,毕竟地理位置的幸运+自己反应的及时+加居民团购的顺利,是让人暂得喘息的前提。可能很多人没有这些,因此哪怕陷入困境的原因有多种,再去分析也无意义,只能适得其反。
在可见的未来,发现这未来恐怕还没有明确的期限......那么,就简单回顾一下先前的吃喝与聆听。前几日就想整理的,但因为彼时正是10万+刷屏的时刻,显然不适宜推送。不过我也没啥幸存者愧疚,自己只不过是过了一个常人应该过的生活,这还需要我的运气和反应及时......
3月31日
封印的时间表已出。傍晚,午茶继续,一边喝咖啡,一边听莫扎特,一边给自己和父母准备明日做核酸的二维码,一边看到对岸的居民表示,已经有干到15日的准备。彼时看着糟心,如今看来,真的只到15日,已是上上大吉。


4月1日
凌晨,想着本次先封浦西,再解浦东,其中无缝衔接的阶段,对这座城市而言,是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了,自己也算是见证了历史。事实证明,一旦身临其境地涉入历史事件,你见证历史的时间,恐怕会比你预计的要长。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先前,某报的编辑约我写音乐家如何同疾病抗争的选题,算是切合时事。我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写成了音乐家如何同疾病相处,算是切合音乐家们的现实,相处与抗争其实并不矛盾。封印第一日,做完核算回来,得知已刊发:病就是病,让人不想遇见:同疾病相处的音乐家们


4月2日
读了阿法纳谢耶夫(Valery Afanassiev)的访谈,希望日后有时间谈谈读后感,此时还来不及。
看到阿法在多次访谈中,都提到吉列尔斯(Emil Gilels)教给他的,是如何在演奏中把握时间?吉利尔斯本人的演奏越到后期,在这方面就用心越深。大到整体的气息设定与不同段落的缓急,小到几个音符的组织,样样都流露出:音符的连接,由手指的控制力走向崇高层面开始,深化钢琴家对于时间的把握,最终在这样的把握中,区分出演绎者音乐智慧所洞悉的众多层次。

吉列尔斯弹勃拉姆斯《四首叙事曲》的录音中,第二首的开头,寥寥几笔,就尽显其妙。
稍后两日,发现这次封印带来的压力,明显不是先前那次可以相比的。4月4日的第二次核酸之前,直接提到“决战”的层面。在决战前夜,翻出好久不听的柴可夫斯基钢琴独奏作品,意外听得神往。
第二日,出门发现天气之好,仿佛是几年之中仅见。那些作品的旋律不时飘过耳际,心完全放松下来,于是略记匆匆:“决战”的早晨,只是看看绿色,听听老柴

4月5日
清明。整理了一份音乐单,一些让我们安静,也唤起心中缅怀之情的作品:今日清明:聆听一些作品,安静与怀念
晚间吃得不错。先前冷冻保存的盒饭,罗森的牛肉汉堡套餐,黑椒味重,芝士点睛。好吧,不得不承认,隔了这些天,再吃芝士配黑椒的味道有点感动。

日常不会准备芝士,因为黄油都要控制,现在有点后悔。Whatever...配菜里的菌菇也不错,菠菜炒蛋是我加入的,一起蒸了。刚吃完,得知小提琴家雷宾(Repin)刚刚被封为俄国人民艺术家。差不多十年前,他来上海开独奏会,错过,至今有点好奇,多过遗憾。
因为说起来,他这十多年来的现场好像是迷之坠落?因为几乎没有一位小提琴家,被同行吐槽成这样。我接触的某些演奏家对于他的现场都给予灾难性的评价,貌似比特兹拉夫的现场还遭。
好的,特兹拉夫的现场录音已记录下他的某些应该还特别练过的现场,然而、其实、但是音准也比较飘啊......说起来,现在某些终归算是头部中生代的人,你把黄金年代树立的标准、概念一脚踢开,却连自我做祖的魄力都没有,而是一味在那里摆烂,果真有意思?


反正,他们和敢于自我作祖却乱豁边的,现在都不乏观众和专业人士去捧。以至于某位小提琴家都反过来问我:乐迷乱捧就算了,为何不少专业人士也称赞她(另一位摆烂&魔化人物)?
我当时没反应过来,现在想来,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这不明摆着吗?因为她把音准的标准摆烂到没有标准。你捧我捧,就都不用练琴咯?反正你以为观众听得出来?看看颜,看看......high一下不就行了吗?
4月6日
吃个早午饭,三丁包子味道很好,红薯隔夜,一道蒸了。搭配燕麦粥,略干,一时没想到煮咖啡,明天考虑吧。刚吃完,在微博上看到还有人在配图灌鸡汤,不想反胃,于是尽快跳过。也懒得说,反正鸡汤是刚需嘛,需者自取。

餐前,看了孙榆桐在克莱本钢琴比赛预选赛上的录像,弹普罗科菲耶夫《第七奏鸣曲》(视频可在b站上找到)。
怎么讲……演奏中的紧张度,有经过设计来展现和失控表现的区别。这个很明显是层层把它设计好,一直把紧张感推在那边,对比性的内容哪怕偶尔线条放长一点,也特别注意前后不松掉。慢乐章好像特意不强调抒情性的因素。
但其实,紧张度它也是一种玩火,尤其是技巧不错,但还没有到达……某一个层面的状态下。此处的演奏可以说是,玩火没有自焚,可最后一个乐章,唉,其实不用弹得那么紧绷。

有意思的是,在朋友圈转视频,发感想之后,一位朋友问我:真的只是乐评吗?我一愣:还能是什么?随即明白,跟她说,这就是所谓的二次解读,虽然不是作者原意,可站在第三方视角,或许也会感到那解读不无道理。然而,真的只是听感罢了。
不料,这点文字在微博和豆瓣上发出时,都一度不顺。呵,看来进入二度解读的远远不止友人啊。

4月7日
看了阿巴多后期指挥莫扎特《安魂曲》的视频,遂贴出:告别许多:莫扎特的《安魂曲》,阿巴多指挥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大师采用相对于伯姆那2、3代指挥家而言,十分淡然的风格诠释了这部作品。
淡然可以是无味,也可是意味深长的,最后阶段的阿巴多总是乐于探索后一种。

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那样的资源,指挥家真正将其导入音乐的正途——当你看到镜头略过乐队中,譬如萨宾·梅耶的位置,你知道这些人聚在一起,不是为了搞啥啥正确,或炒作某些现在无价值,未来也不可能有价值的概念,而是为了一同创造伟大的艺术。
人们原先感叹阿巴多走得太早,现在看来,他是避开了一个告别的时代。我们要同很多事物告别,人与动物,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这一天三顿都吃得不错。早晨将香蕉切片配饼干时,一时感到:先前这是从简,此时已是略略奢侈,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前日的饭烧得太软,炒饭是为了改善。略咸,量也没有那么多,由此做了之前一直想做的尝试,在其中加入一些麦片,看着像黑暗料理,味道倒是比预想中还要好。

加入麦片之后:

下午又做了一次香蕉片饼干,作为点心,居然就这么吃着,茶或咖啡都没想起来。自己这是......
晚饭咖喱土豆,配娃娃菜腐竹木耳汤,奈斯。之前提到梅耶(Sabine Meyer)坐在卢塞恩的乐队里,而我听卢塞恩访沪的时候,那团已有些物是人非。可现在,那样的聆听也是如梦般的记忆了。


不过讲到梅耶,倒想说说这两日听她的另一张唱片:她与莫斯特合作的歌剧改编曲。说实话,听了有点小失望。
以单簧管这件突出旋律,可塑性又极强的乐器描绘咏叹调的声线,原本是非常合理而让人期待的。问题在于,其中的部分改编曲本身不那么精彩。可以说,听了它们,你才会明白李斯特的很多歌剧改编曲写得多么成功。此处,Kurt Herrlinger/Bassi Giampieri根据威尔第《弄臣》的素材改编的幻想曲,开头那锣鼓喧天的架势,一时都让我想到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然而,主要是虚张声势,随后单簧管的形象既不是立起“人物”(如韦克斯曼改编《卡门》),也无法建立场景(如李斯特的《弄臣变奏曲》),四重唱的旋律在独奏和乐队之间频繁切换,不是真正的“场景”构思。同李斯特在一架琴上掌控全局,又完整呈现戏剧场景的设计相比,真是天差地远。
效果稀碎,并且前后对照之下,越听越感到此曲开头乏味又俗气......梅耶的演奏注重于顺滑圆润的声线,在句法方面,倒不很描摹人声的转折顿挫。但某几处气口设计得精彩,换气从容又能在瞬息停顿中点出节奏。
然而,听她演奏Danzi根据莫扎特《唐璜》中著名的二重唱《把手给我》创作的变奏曲,感到这位演奏家表现改编曲,有些拘泥于技巧完成度,而略微忽视了“改编曲”同原作之间的关联。

某些句子,初听不舒服,把整首作品重放一遍,就发现问题所在。二重唱原作里,唐璜与采琳娜对答的短句,被连接成为长线条,由此完全丧失了原先对答的分句和语调。
这也许是改编过程中的疏忽,可倘若,梅耶稍稍做些连断处理,继而对前、后句的线条与呼吸的表现稍作区分,对于传递原作的情韵,效果会好很多。但她的处理,仅是流畅地带过,让我们看到气息的稳定,及音质的柔和、统一。
然而,从艺术的层面审视、处理改编曲,这样的技巧控制仅是表层。某些俄国钢琴家回忆,当年杰出的教师如何提醒自己,在学李斯特的改编曲时,要同时透彻地研究原作。真乃金玉良言。

4月8日
反应物资紧缺的高峰,朋友圈里的刷屏文如今已无法观看,希望问题已得到解决。有种说法,普通人在战争中活下来,需要很多技巧,但最重要的还是运气。要说我现在还不愁饮食有什么原因,我想就是这个。
而看到某些人的发言,一时想到鲁迅所说:某些文人阴险的论调......然而此时,我知道那些人实在还够不上称为阴险,而只是......
好吧,反正时下种种影响,魔都之外的人,恐怕终究不用太久也能体会到,并非是否被封印的问题。届时自行体会即可。

头昏了一天,晚饭过后,煮杯咖啡,配半个苹果。明天的事留给明天去忙吧,此时特别想喝杯咖啡喘口气。
如今,上海有时被调侃为咖啡市,我自己虽然从很小就习惯喝,却真谈不上对咖啡有研究。有时看到朋友圈里的咖啡专家谈心得,想着:也许你看我偶尔提起咖啡会想说很多,却终归还是没说,谢谢。(另外,我认识的咖啡专家都不是上海人)
我自己喝咖啡主要是为了开心,为了喘口气,反正看到时下很多展示性的“咖啡景观”也略不感冒。可如今想想,人生无常,展示就展示吧,如果真能让你感到不虚此时。

这一天早饭时,下午躺着的时候,以及夜里,都循环播放一张让我惊喜的唱片:卡萨利斯(Cyprien Katasris)弹巴赫独奏作品,找不到第一册的封面图,上面暂且用第二册替代。
虽然一直喜欢这位钢琴家,期待也不小,听了还是有惊喜感。如此纯真而直率的演奏,建立在十分精深的功底之上。触键的圆润与通透,是先力透纸背了,继而在此基础之上,仿佛轻拢慢捻似的。
那句法中的不刻意,是真能弹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纯真气质。Rubato的波动幅度很小,哪怕偶尔用得频繁,基本脉动还是绝对可靠,无丝毫歪曲感。同样,装饰音的弹法不时相当奔放,却完全没有刷存在感的意象,完全融合在自然生发的格调中。

如果说,利帕蒂弹巴赫《第一号帕蒂塔》是句法千锤百炼的丰碑,卡萨利斯的演奏就是在法度严谨中起舞,而真正能让人忘掉法度的存在吧。
拥有那深厚的触键功力,才能将某些不经意滑过般的句子,弹得既有飘荡之美,又不失内在的筋骨。没得讲的妙品。这样的演奏体现出,冰山在水面以下的部分永远是多数,也永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恐怕,无论对于美好,还是丑恶之事,这一点都是一以贯之的。
4月9日
“决战”之后,烽火未息,但一直是在做抗原,这一天却又要做核酸了。楼里的人对再一次出去聚集感到不安。原先上海没有大面积做过核酸,因此刚刚开始普查的时候,人们还不太注意排队的间距。而此时,显然大家的思维方式已经改变。
排队时,看到一些人带狗,又想起罹难之狗,可能还有猫,还有其它。于是,将莫扎特《安魂曲》中的“落泪之日”单独置于此处:https://music.163.com/#/song?id=1298843792,作为纪念。

这世界的确配不上你们。人真的需要明白,自然不欠你什么,你欠她很多。而一个人来到世间,命、运皆难自控,但其后自己收获的,不过是自己所播种的,并且,只会犹有过之。
-
凱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9 07:42:29
-
蓝酶郡少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6 05:54:44
-
乐居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3 00:11:41
-
脑斧的恒温脚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1 13:49:36
-
limoncell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1 12:20:31
-
杜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1 10:28:29
-
h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1 10:01:18
-
夜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1 09:38:33
-
从 军 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1 09:34:17
-
安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1 09:21:30
-
right be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1 09:14:41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