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俗之悦‖我赏“花见”
原创 夏闲云 夏闲云茶生活


见,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本意是看到,看见,特指平视。 由此我推断,我们时常说的“见解”应该是我们在平视或“平视”的情况和平心静气的时候得出的结论。

喜欢“花见”一词,正如喜欢“悦见”。 在我看来,“花见”的意思是:赏花,并在花中照见自己。我总觉得,我之爱花实为爱我自己。我希望在花中照见自己,包括美的一面、丑的一面,包括盛放时的、凋敝时的。

日本有一种民间习俗叫“花见”,即“赏花”。每年的三四月份,日本的樱花陆续开放,他们的赏花会也就开始了。 在日本,“花”也好,“花见” 的“花”也好,如果没有特别指定什么花,那就是指樱花。也就是说,日本人的“花见”赏的是樱花。 在唐朝的时候,日本人没有关注到他们本土的樱花,而是放眼眺望我们中国的梅花。

那个时候,在日本很难见到梅花,贵族们把在庭院里种梅花视为风雅之事。大多数日本人是从唐诗中感受梅的高雅和圣洁的,俳人在俳句中咏梅的远远多于咏樱的。 唐朝文化传入日本很久以后,日本人才收回眺望之眼,关注他们本土的樱花,文人们也将咏梅逐渐转向了咏樱。 梅花的美在于花朵的形状和颜色,在于香气,在于虬枝,在于枯枝新芽,在于象征的美好品德。总之,梅隐喻着高洁、美好和长久乃至永恒。 樱花的花期很短,并且在开得最灿烂时凋零。日本人认为落花一瞬才是美到极致的,正如人的一生。他们觉得在灿烂时谢幕,远比慢慢老去的生命更有价值。

我时常想,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我们可以自信、舒展地活着,故而我们懂得欣赏幽幽的古韵,我们敢于追求永恒。 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日本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危机感。他们的文化具有矮小和简洁的特点,他们追求落花一瞬之美,也是情理之中的。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人的“赏花会”是全民性的,从个人、公司到集团都会参与其中。 我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微乎其微,但我想“全民参与”应该是日本文化能够从“拿来的”变成“自己的”却又颇具凝聚力的主要原因吧?

我以我的花见赏日本“花见”的同时,也顺便赏了一下他们的花道、茶道等。 总结一下我的“见”:日本的“道”是生活,是具体到某一件事的,更加容易操作;我们中国的“道”更庞大,更高远,容易让人望尘莫及,从而容易被忽略。 我们中国人具有谦逊、低调的传统美德,我们敬畏自然,崇尚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我们习惯见他人的长处,修自己的不足。如果,我们能够将“道”真正地融于生活、融于点滴小事,我们的“见”就会真的如见字的发展一样,从俯身去“见”发展到站直了“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