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小波
查看话题 >怀念王小波:理性与自由
25年前的今天,一个有趣的灵魂永远离开了我们。
直到今天,王小波留给我们的思想、哲理和对自由的追求仍未过时,而我们的时代却并未如他所设想的一般走向理性的完满。恰恰相反,最近的新闻不停的告诉我们,这个时代正走向糟糕的另一端,它变得荒唐而荒谬,且必将如此这般继续向下坠去。
这也使我愈发怀念王小波笔下的那个自由的黄金时代。
我似乎没有写过王小波,也或许曾经写过而已经忘了,但事实上,我所有文字和思想,都受到了他极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一直都在怀念王小波。
尽管王小波大概不喜欢这种无趣的怀念,但每逢这天,我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想起他,这个生前寂寞潦倒,死后嘈杂热闹的自由灵魂。
一个人如果曾见识过自由和理性的光辉,一定再也无法忍受现实的贫瘠和荒谬。在那个遥远的,初次翻开王小波的午后,我在那些有趣的文字中发现了一种从未设想过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且深深的为此着迷,并由此开始憧憬着我尚未到来的黄金时代。
而现在回头看,我的黄金时代业已过去,又或许它从未到来,但王小波的文字依旧煜煜生辉,连同他丰富的思想一起,继续在远方闪烁着光芒,于是在今天,我决定用文字怀念他。和那个早已不存在的黄金时代。

倘若你认真读过《黄金时代》,大抵会同意,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无论被历史书如何定义,都称不上是“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人们大都忍饥挨饿,承受着繁重劳动所带来的肉体折磨,以及更可怕的精神上的贫瘠。
但在王小波的笔下,那又的确是一个黄金时代,王二无限的自由和爱,是灰暗年代中唯一的一抹亮色,而正是在那个将人压抑地透不过气的年代中,自由的可贵才愈发凸显。有些时代本身就是黑色幽默,只是等它消亡了,我们才能够谈论。
王小波作品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些精彩飞扬的杂文,无论是沉默的大多数、特立独行的猪,还是我的精神家园。在那些激扬的文字中,我第一次开始领悟我关于独立思考和自由的意义。
这些看似宝贵的品质并非通过什么华丽的辞藻或严谨的逻辑推论得出,事实上,他的文字既不华丽,也不晦涩,只是简单且有趣。
在他的文字中,深深厌恶那种把一个丰富的人磨砺成简单而没有趣味的”崇高者“的社会现实,他认为的幸福应该是丰富、参差多态的,而在此之上,如果能够有理性的思考,那将会是“幸福生活的一切基础”。

当然,这份当年并未实现的理想,如今看来甚至变得有些奢侈,我们的社会越发荒谬而难以理解,一切价值观与信仰都被欺骗,这不是理智的时代。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所以我们不得不强忍着绝望活在世上。
好在他给我们指明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在荒诞的时代中,使自己尽量有趣,这份普通的展望,如今已成为浪漫主义者才敢奢求的品质,我们都在无聊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地打滚翻腾,就像那些泥潭里的猪一样,于是我们羡慕那头特立独行的,敢于跳出围墙的猪。
我想这就是我们在25年后仍旧怀念王小波的原因。
他的存在,让我们能够谈论文学,谈论一个离我们有些久远的年代。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是否已经被生活锤得不再反抗?而在每一个酒杯碰碎梦想的深夜,王二仿佛就站在不远处,昂扬着头颅说:“去他妈的吧!”
此刻,我们怀念王小波,也是在怀念过去那个生猛的自己。与其做一个规规矩矩的人,不如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当然,王小波不是圣贤,也不必将他的作品当成经典,不读不是xxx。这样违背理性的判断,恰恰是他最为厌弃的。
在他的笔下,最完美的人,不过是灵魂独立,精神自由。
在王小波那里,自由是一种坚固的信念,缠绕于身体的每个部位,最终在灵魂深处,形成无法摧毁的信念,人不能只求道德正确,更需要思维自由。如果在做好人和当自由者之间做选择,他宁可选择后者。
王小波的魅力之一,来自于他断然拒绝了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无可逃脱的“宿命”:他拒绝成为某类“专家”、知识分子,他并未选择留在美国钻研学术、或在中国保有相当“自由”的大学教职;他同时拒绝、甚或蔑视一个中国旧式文人那种“立德、立言、立功”式的完人楷模,或许可以说,他对“人文精神讨论”中“正方”的反诘,正在于他厌恶其中的道德自恋。
他追求智慧但不沉溺于智慧,热爱思想的同时反抗腐朽的一切。王小波被人怀念,既是因为他的勇气与特立独行,也在于他虽然知识渊博,但文字并不故作艰涩。那些平实近人的语言,使得他的文字天然地萦绕着一种灵气,在古板老旧的故纸堆里,别开一道清流。
王小波是一个自由人,一个精神上的流浪者,一个自由的写作者、思想者与创造者,离群索居,特立独行。
这就是王小波,在那个时代,他拥有着自由而理性的灵魂,他真实并且勇敢追求自己的所爱,书写着无比有趣的文字和特立独行的思想。
我想,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坚持信仰,还有人在向往自由,那么,王小波就会一直被人们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