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Q1阅读回顾
今年读书换了方向和方法,所以量上做了减法,并且确立了一个大的主题,主要精力都放在主题阅读上。每月都有几本大部头在同时开,所以之前的月更改成季更了……
Q1读了16本书,按时间顺序:
1.《裸猿》
这本探讨人和他的灵长类近亲到底有多大联系这一自打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就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作者的观点是我们和近亲的距离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近得多,从某些尺度看,我们就是一群“没毛儿的猴子”。这本书从50年前刚问世至今,学界就从没有停下对这个观点的争议,不过与作者观点相同或者相近的作品却出了很多,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作为普通读者,在这类书里是没法做事实判断的,剩下的只有价值判断。它能够为我提供了一种解释工具,去分析和看待一些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就OK了。再退一步,即便不是认真思考问题,就是一场随意的社交闲聊中,一个比较靠谱的逻辑框架也能让我们产生一些高质量的对话,何乐不为呢~
2.《人类动物园》
莫利斯在这本书中拿动物园中的动物作为参照物,去类比现代都市社会中的人类,称都市就是囚禁人类的动物园。人类在这个环境中会出现原本在灵长类族群中不会出现的种种行为,以及产生种种心智模式。读的过程中惊叹作者观察的如此敏锐,竟然找到了很多问题的根源,但又在心中暗暗提醒自己不要被看似完美的论证所迷惑,在这其中的关联背后有多少科学实证其实这本书里是不够充分的,作者也没有打算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去讲清楚每一项研究。但这种隐喻确实影响到了方方面面。从文艺作品到商业文化,从产品功能到交互设计,让我们至少在内心中产生一种生活在更加理想空间里的幻象(很多科幻作品在探讨这一问题)。
3.《亲密行为》
这本书从进化的角度探讨两性亲密关系(有本更有名的心理学著作就叫《亲密关系》),作者用人的“动物性”来解释人类在处理亲密关系时的种种“本能”。近来在观察家中人类幼崽与亲人互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也大都符合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让我更加相信这些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原理。这本书会把很多亲密行为用一种很原始的生物互动模式所阐释,让读者觉得今天在两性交往中的种种亲昵变得没那么“罗曼蒂克”了,所以相信爱情某种神圣性的朋友还是不要过早地读这本书了……
4.《笑傲江湖》
这部金庸后期的作品,已经不算是纯武侠小说,金庸对武侠的种种设定在之前的作品里都用的差不多了,到了笑傲江湖已经只剩一个武侠的外壳,去影射现实了。因此笑傲江湖中的武林和早先几部中的武林差别更大,更加注重“权力结构”。就连主角令狐冲也更不像是传统的大侠形象,骨子里就带有北方农民那种底色(非褒义)。所以这部书里真的就没有“纯好人”一说,只有每人心中“善”的成分多少之分。回想央视居然选李亚鹏演令狐冲,真是太离谱了……
5.《白痴》
读的第二本老陀,相比《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更难读一些。因为梅诗金公爵的种种行为,远比卡拉马佐夫们更加难以预期和理解,一方面是作者把公爵理想化为一个至纯至圣的形象,思考问题的逻辑自然和一般人不同。另一方面作者借书中人之口来表达对社会对俄国未来的种种态度时,需要了解每一个人的立场与他的价值观念,这部书中涉及人物众多,覆盖从上流到贫民的各个阶层,它们在多角恋之外由构成了一道更大的关系网络。所以故事的情节不是线性向前推进的,这也给理解这部作品增添了难度。故事的结局,公爵变成了真正的白痴,作者理想中的圣人终究不能被俗世所接纳,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刻不停地奔向二十世纪。
6.《哈布斯堡的灭亡》
专门从奥匈帝国的视角写一战,先写从19世纪后期就逐渐积累的奥匈帝国的种种危机,从普奥战争之后,帝国的治理能力的退化,到二元帝国的诞生,让哈布斯堡家族所控制的这片土地充满裂痕。匈牙利问题让帝国失去了向心力,甚至帝国意志被裹挟,老皇帝无能,储君根基不稳,怎么看也不像能中兴的迹象,偏要想征服邻国来减轻国内的危机,却不得不把自己搅进了列强的大战中。说到打仗,奥匈帝国的军事能力实在是拉胯,无论是军备动员能力,还是参谋指挥能力,都比英法德差得太远,仅比沙俄强点有限,然而跟沙俄的人力差距又过于悬殊,居然也信心满满地两线作战,这种不自量力拖垮了帝国。读的过程中在想,要是奥匈在中途及时止损,低调求和,或许能守住国祚? 恐怕也难扭转大局吧……
7.《走向“最后关头”》
梳理了从1931年至1937年中日关系是如何从局部冲突走向全面战争的,特别是从国民政府内部的高层政治来分析当时蒋的立场,同时也强调了知识界和媒体对民众情绪的影响。众所周知“攘外必先安内”是蒋在30年代一贯的主张,这里面不仅包括剿匪这一个目标,还需要“安”的是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其他地方势力。但是日本并没有给他充足的时间收拾这个烂摊子,“最后关头”不可避免地到来,散装的中国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8.《在中国大地上》
作者从欧洲坐火车一路向东,穿越欧亚大陆进入中国,去观察1986年的中国。那是我出生的前一年,整个国家都在小心翼翼地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一年崔健首次唱出了《一无所有》。作者看到的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多元的社会,他在几个月时间游历了中国许多省份,接触到了各行各业的人,记录下他的第一印象,这些印象虽然主观,但是真实,其中不乏大量的吐槽,以“毒舌”闻名的作者毫不吝啬地把刻薄的评价赋予那些令他吃惊与反感的事物上,这也是一个西方人见到前现代社会的正常反映,并不能说他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中国,反而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80年代的风貌。
9.《现代性赋格》
19世纪的文学有什么变化,当然就是具备了现代性,而现代性在文学上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它跟现代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这些流派又有哪些联系?这本文论书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虽然是一本探讨文学理论的书,却是从启蒙思想开始,由几位文学大师来切入主题:波德莱尔、福楼拜、尼采、老陀……所以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更想去再重读这些大师的著作。从文学了解社会,是一种更加友好的方式,不朽的作品不仅是因为技法上的高超,还因为它展现出了每个时代最最本质的一面,非常推荐的一本书~
10.《读水浒》
文章好读、有趣,因为用现代生活的价值观去还原水浒里面的各路好汉,很容易让读者感到共鸣,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时代。但这多半是一种文字游戏,稍微仔细想想,就会产生一些疑惑,这些疑惑并不来自文本,而是来自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时空隔阂。因为古人毕竟是古人,他的喜怒哀乐和现代人的喜怒哀乐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不同的解读方式有矛盾之分,无对错之别。能够带给读者一点思考,已经是对得起笔墨(键盘)了。
11.《近代欧洲的霸权》
不太有趣,因为太像一本教科书了,内容比较散,也比较粗浅。年鉴学派就像历史学界的理科,立论极其严谨,强调数据、宏观的统计,所以说的内容就显得“客观”却无聊。
12.《众神的样子》
作者讲希腊诸神,并用反映这些神话故事的绘画作品来帮助读者记忆和理解。这确实是一种很高明的手段,可以看到同一个主题,不同的画家是如何表达的,穿插着了解一些艺术史上的八卦,与其说是一本神话普及读物,更像是一本艺术普及读物。
13.《春之祭》
2月份的共读书,关于一战的起源,之前读了很多相关的书,但是都是从政治、外交、军事层面来探讨,对社会文化与大战之间关联研究的书不多,这本春之祭就意在向读者说明,一战不是列强军事集团战备升级后的火拼,而是十九世纪以来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按作者的原话就是:一战是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大战。不同的阶级对战争有不同的态度,资产阶级文化塑造了全新的战争美学,人变了,战争的形态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关注那些科技的进步、战争技术的演进,而是在观察人的变化。正是一战让欧洲人完成了从19世纪向20世纪的转变,它开启了现代世界的序幕,却同时也是上一个时代的尾声。一战的戏剧性让战争本身成为了一种艺术,这是包括二战在内的其他战争无法企及的,我将从这里出发,沿时间之河逆流而上追寻它的根源。
14.《世纪末的维也纳》
3月共读书,了解19世纪末的社会思潮绕不开的一本学术论著。这本书不仅回答了维也纳在欧洲19世纪末是一个什么位置,也回答了几位维也纳的代表人物,他们与同时代欧洲主流思想的关系。他们这一代人逐渐迈入20世纪,也宣告了对旧时代的批判和反抗,才会有后来的《春之祭》。弗洛伊德是这批人里的标杆,是因为他不仅展示了这一代人最典型的特诊,还为这一代人提供了一个解释特征的工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这可比音乐、建筑和绘画直白多了。这不简单是一代人为什么都痛恨自己父亲的故事,更是一个文明发展到一个十字路口时,一些人在此做出选择的故事,这些弄潮儿的经历怎么会不精彩呢?
15.《置身事内》
一本简明介绍政府是如何参与宏观经济的书,对于认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现状和逻辑梳理,没有专业门槛,都能看懂。书里也讲到了当下很多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源,如房价问题、地方债务问题、人口问题等等,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很多事情只能靠国家的力量来解决,解决好了皆大欢喜,解决不好留给下一任继续解决。作为普通人我们认识清楚我们的衣食住行是靠什么样的一套规则来运行的就足够了。
16.《中年漂流》
日本有这样一代人因为年轻时候没有赶上好的就业环境,磕磕绊绊到中年后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跟上社会竞争的节奏,要么失业,要么打打零工成为“灵活就业人员”。这本书用纪实访谈的方式展现了这样一个群体的生存状况,这两年因为大环境的改变,身边也越来越多这样的人,这种生活压力很难用语言能描述,在生活面前,很多时候你只能向它低头。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能不断更新自己,真的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