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万花筒
“三区”的划分出来了,我们街道除了一处以外,全都是“封控区”,我们区的人均病例数高居全市榜首。不奇怪,老民房太多了,陈旧阴湿,厨房公用,住户拥挤,一人中招,众人难免。发布会上说要加强对老房子的管理,可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措施。你忘了它,病毒可不会忘,别成为“蚁穴”呀。昨天发现的病例比前天少,这是这一波疫情以来的第一次,但愿这是拐点的开端;不过还是高位运行,还得往后看,看看地平线上可曾出现一抹曙光……希望和焦虑共存,”必胜”的信念里又掖着惴惴不安。
收到一位朋友的微信,他家管控满月,陆续收到过六个批次的物资,还有三个批次的“爱心捐助”,参加了团购,在居委推出的售卖活动中买到了紧缺的盐和酱油;难怪他由衷感谢这,感谢那。但是他再三强调自己是幸运儿,因为网络上更多的是人们的吐槽与种种匪夷所思的遭遇,有位闭户二十天的老人,没有拿过一次“礼包”,团购又不成,喊出了一声:“饿啊”。基层干部也一样,我们 感谢他们没日没夜的无私贡献,要不是他们,上海会更加混乱无序。最感动我的是看到了一位居委干部的微博,说自己中了招,却一下子轻松了下来,因为那不分昼夜的忙碌和难以招架的工作总算结束,可以喘一口气了。他的工作是别让居民得病,自己得病却欣慰,想得到这里有多少辛酸!
生活像万花筒,每一个人看到的画面确凿无疑,但绝不是唯一的。你是真相,别人也是真相。我那位朋友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绝不是套话;那些陈说着自己种种不幸的,也是在倾诉,在发泄,在寻求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谁忍心说他们在散布“失败情绪”呢?至于那位得羊反轻松的居委干部,我只有对他的感激和歉疚,相信没有谁会忍心说他是“火线逃兵”吧。历史不是清泉,是许多河流汇成的大海,将来要书写《上海防疫史》,万花筒里的这些画面都不可缺一,这才是完整的“难忘的2022年”呀。
人都是健忘的。两年多以前那场“武汉保卫战”已经不大有人提及了,但是“上海保卫战”又让我想起它。对比一下,那一次可惨烈多了,病故者上千,而现在别说去世,连重症者还不上百。提到武汉,我想到的不是李文亮医生,而是一位姓常的纪录片导演,他记叙了父母亲得病自己驾车全城找不到收治处,绝望地眼看老人在身边去世,后来他自己也中了招,跟父母在天堂“小别重逢”了。他是“有身份”的人,尚且如此,一般市民的情况可想而知。但是那时当故事听,很难有“代入感”,很难身临其境,看到他们诉苦,还以为不够坚强,不够“加油”。现在我们也遭难了,才能深切体会到他们巨大的不幸。
人总是把“生存”放在第一位的,只要自己处境好,就很难体会他人的苦难;他人说出来,还会去指责,“软弱”呀,“阴暗”呀,“别有用心”呀,可是当事情到了自己的头上,比那些当年被他批判和辱骂的人更加脆弱,更加怂,也免不了要去网络发泄。每个人都别轻易否定别人,你不是他,你永远不会知道他的一切。苦难不是负能量,诉苦也不是软弱,苦难以后的奋起才是最强大的能量,
是列宁说的“一个行动胜过一打口号”,当前的上海,一个实实在在的“大礼包”胜过千言万语,不管是动听的还是激昂的。新闻里说,今天许多防范区的市民还坚持不出小区,大家都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而这种成果又是多么脆弱。默默地战斗,悄悄地努力,因为这是一场不能输、输不起也一定不会输的战斗。把牙关咬紧再咬紧,只要打赢这一仗,把牙咬碎和着血咽下,又怎么呢!

-
Richard an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4-13 13:21:14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