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怦然心动的英语教学课堂是怎样的呢
自从踏入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我便想带给学生最好的英语学习体验,一学期探索下来我和学生们就像玩跷跷板一样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以心换心,一起奔赴那令人心动的English.....

01
活动增兴趣
在“为中国而教”的培训会上,徐莉老师曾讲到:“学习虽然很苦很累,但还是有惊喜有意思的。如果一学期每天都无聊地听课、写作业,那么学生厌学的比例很高。但如果一学期举行那么几次活动, 学生就会因为这几次活动带来的参与感、兴奋感而期待其他的事情。”
上个学期,一些多样的英语学习活动确实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晨读的时候,我们制定了“王者背诵”,把目标可视化。
✔课堂中学累的时候,我们看一集小猪佩奇来放松心情。
✔提问单词的时候,我们用九宫格来增加趣味性。
✔中秋节的时候,我为学生准备好彩纸,让他们为自己喜欢的同学或者老师制作一张英文贺卡,以表达节日的祝福。
✔第一次月考结束后,学生们创作了"月考知识点总结"海报。
✔学习第四单元最高级时,学生们自制话筒,扮演起了CCTV的记者,在班里进行采访。
✔期中考试后,我设计了"刮刮乐",奖励有进步的同学。
✔评选优秀作业时,学生们"发起了朋友圈",来赞美同学的优点。
✔在学习第八单元食品的制作步骤时,我带来食材,学生们在讲台上做起了香蕉奶昔。
八年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我惊喜地发现相比于之前,竟然有所进步。原来当你放下那个权威者的姿态用心和孩子们接触时,他们回馈给你的可能比你想象中的还要迷人。


02
教学新思路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 讲的是电影院的话题。在讨论环节,教材要求学生对熟知的三家电影院进行探讨,找出最好的一家,并用最高级表述。
我课前做了调查,孩子们根本没去过电影院,怎么能够比较出不同电影院之间的差异呢?面对这种情况,照本宣科的方法不是不可取,在网上搜集电影院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也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这难免会陷入以教材为中心的"搬运式教学"。
不妨换个思路,基于实际,做个设计师吧。保宁集上没有电影院,饭店和服装店还是有许多的。

我特意去集上拍摄了三家知名度较高的饭店:兰州拉面、传香阁和小城堡。接着略施"移花接木"之术: 把教材中比较电影院的句型拿来比较饭店:
哪家饭店离学校最近?哪家饭店最流行?哪家饭店有最舒服的椅子?哪家饭店有最好的服务?于是那电影院般的"高雅文化"经过这么一改便成了学生通俗易懂的下馆子吃饭!
我把这些照片放映给学生看时,课堂气氛果真比较高涨。"嗯?小城堡?传香阁!"学生睁大了眼睛想要一探究竟。唤醒并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后,再学起来便轻松多了,学生们很容易便掌握了最高级的句型。"原来书本上的知识并没有那么遥远,身边的事物也可以拿来学习。"这是我想告诉他们的。
既然创设了"保宁集上的商店"这个情境,我便想使它行云流水、环环相扣。于是在本单元的后续教学中,我们又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的三家服装店和学校,最后以作文的形式进行产出,形成了本单元的"链式情境"。
03
公开课大反思
虽然才入职一年多 但是我已经讲了六节公开课了。时间紧、任务重、如临大敌、寝食难安是在我上这六次公开课前的共同感受。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能从一节公开课中学到什么。对此,葛文山老师曾说过“对青年教师来说,开一次公开课,如同完成一次蜕变,累掉一层皮,换来的是突飞猛进的专业成长”。

一堂课下来,我出现了讲课重点不突出,讲课顺序不清,讲课速度太快,师生配合不够默契等等问题。“你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课”,这是当时校长给予我的评价。
这样坚持下来,我第二次上公开课时就进步很大。流利、熟练、有活力成了我的标签,每个环节之间能够做到无缝衔接是我的亮点,其实我想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我上了六次公开课,那我就写了六次逐字稿,精心打磨了六次教学课件,做了六次反思。在面对公开课上,我是发自内心地想当一个笨人,不敢掉以轻心,不敢大意。

接着我来谈谈我的这节公开课。
首先来说一下我的教具。单词卡片,软磁条、彩色磁扣、星星奖励磁铁、彩笔、白纸、拍卖锤、骰子。
这些教具都是来自我平时的积累。比如单词卡片和软磁条是英语组一起学习实验中学一位老师的公开课看到的,我当时觉得效果不错,结束后立马就在网上购买并用于自己的课堂中。
拍卖锤和骰子是我在班级开展“价值观拍卖会”时用到的教具,而在设计本节课击鼓传花时正好又能派上用场。
我经常把班里的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星星磁铁是很好的奖励机制。
而彩笔和白纸是平时学生在画每单元的知识点海报时用到的。
所以大家可以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好玩的、有趣的教具,不说它对公开课的作用有多大,对大家平时的上课也是一种促进。

04“真会玩”
接着我来说说我的课堂设计,我的这节课出自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Section A 1a-1c。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7个电视节目的名称和一个用于谈论偏好的句型。
导入方法我采取的是视频导入,我剪辑出来了七个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片段给学生看,有花千骨,奔跑吧,兄弟,爱情公寓,中国达人秀等等,这样学生更能一目了然,同时课堂的引入更加生动有趣。
接着我趁热打铁,以刚刚视频中出现的电视节目为例来教授单词。单词的操练我设计了三个游戏,游戏一是击鼓传花,游戏二是比眼力,游戏三是比听力,我是一个在教学中喜欢穿插游戏的人,“英语老师你真会玩。”学生经常这样跟我说。

我认为课堂游戏可以一举多得,既能活跃气氛也能巩固知识和增进知识。
我设计的游戏击鼓传花就出自于《中小学英语教学游戏》Hot potato这一篇。而游戏二和三是参考了以往的优质课做出来的。
所以,平时看到一些好的教学设计,收藏起来,读到好的文章记在心里,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改进之后,我们就变成了一个有创造力的老师。
05再多说一点...
讲完了好的方面,我来说一下我的不足之处:
一、多一句追问,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在让学生两人小组起来展示对话What do you think of...?I don't mind them。后,我都是简单直接地评价” Great!” “ Wonderful!”之类,然后就让学生坐下。
对此,我认为这样没有起到最好的效果。应该利用这些学生的回答,向其他学生提问: What did they say? 或者 What does he/she think of? 借此检查学生是否有认真聆听同学的回答,让学生通过这个“听-复述”的过程,提高听力和表达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在课堂上产生的思想火花、提问和回答时的每一字每一句,若利用好了,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多一点结合,充分利用板书生成资源
我这节课的板书其实很简单,一边是本节课的重点单词,一边是小组竞争奖励情况,当把单词张贴到黑板上之后,我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读了两遍就弃之不顾,在最后总结时也没有回扣黑板,颇有形式主义之嫌,以后我一定会脚踏实地,讲究课堂实效,将教学活动和板书设计结合在一起,利用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三、多一点关心,多关注学生的口语
学生的成就才是老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英语的公开课通常需要全英文授课,我把关注点放在了自己口语是否流利、地道上面,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
以致于在齐读句型时,出现了严重的中国式口语现象,学生不会划分意群,导致每个英语单词自成一家,虽念得掷地有声但听来十分刺耳。
因此今后教学我一定多关注学生的口语,让学生的英语能够说得更地道。

/一起加入未来教育家们的后花园吧,为孩子的生命底色,画上一笔,离教育公平实现好像又迈进了那么一点点/
朱斐然
2021级未来教育家
来自山东荷泽
陈集镇第二中学| 八年级英语
豆豆寄语:
看了朱老师对公开课的总结反思,让我感慨万千。原来,虽然授课科目不同,公开课的有些意义却是可以相通的,就是可以让授课教师探索以及认识到自己竭尽全力之后能够达到怎样的授课水准。
因为是超乎常态的竭尽所能,所以公开课的效果基本上都是就自己以往的常态课来说,更优质的。所以,不论外界的反馈怎么样,自己能够感受到努力了然后收获了一种不同于常态课的授课体验,都是非常难得的。有可能,通过一些大放异彩的公开课,让自己喜欢上上课这件事。从这些大事件中积累的信心和底气,让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拥有更多的探索热情。
公开课有时候被人反感厌恶,觉得那是表演作秀,但其实,在我看来,公开课是教师自己阶段性地应该交出的一件完整的,可以代表自身教学实力的作品。
就像对待一个作品一样的心态,就会像朱老师一样悉心收集有趣的教具,这些用于公开课的教具,并不是为了另辟蹊径,夺人眼球而突发奇想找到的,而是来自于日常教学中的发现和积累。这样,公开课和常态课其实互相促进的,二者并不对立。因为只要是好课,都应该有一些共同值得追求的方向。
无论哪个学科,都想在公开课上让学生有话说,那些有可能在常态课中被遮蔽掉的课程价值,因为评课的压力之下,授课老师也都会向此靠拢。无论是外力倒逼的“学生为中心”还是自愿自发的“学生为中心”,都会让我们重新思索那些值得追求的教育信条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的。
朱老师课后对学生回应细节的反思,不只是一个可以让这堂已经上完的公开课假想中更加优质的改进措施,而是可以移植、复制到日后的同类课堂问答情境中去的宝贵经验。这样就可以让知识在与人的互动中生成,而不是作为一个异己的力量占据学生的头脑。
正好最近听了一节《六国论》的公开课的试讲课,开始导入时就进入文本分析。后来我想,何不以牵动全世界人心灵的俄乌战争为话题导入呢?
虽然有国际问题专家对这场冲突做出过预警,开出过良策,但是无论两国政府还是国际社会,都未能让历史中发出的声音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穿越千年,聆听一位来自宋朝忧心国家存亡的智者,也对时局最深切的担忧,他的担忧依然被当朝者冷落。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洵的《六国论》。这样就能让一篇经典文言文历经漫长岁月,依旧与当下的时代问题产生一种并不陌生的关联。
教师对真实自我的认知,最好来自于自身行动的真实反馈,孩子们热气腾腾的回应,争先恐后的表达,我们也从精彩纷呈的答案,流畅自如的回应中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这些是精心打磨过的公开课中最容意收获的。
固然,教师的自我定位,也基于外界的评价、上级的荣誉,但是重视并享受上课这件事,对自我成长才能有更多自发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外力推动。
和朱老师共勉!
萤火虫主编豆豆老师简介:
豆金楠,教育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获得法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双学位。先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班主任之友》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篇。并被《班主任之友》评为2017年度优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