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良”
“善良”的成本很高,比“真诚”还甚。
后者只需要“勇敢”,不需要有逻辑,做自己就好——不在意世俗和他人的眼光,踊跃开麦,经得起诋毁。
善良是“做自己”的母集,讲述的是你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我对于它的拆解就像一条增长公式:
善良=10%对行为的观察+20%的对行为背后动机的渗透+30%的对动机的理解和共情+20%恰如其分的反馈+20%坚持到积极的效应出现并持续;
于我而言,善良太累太复杂了,从这个公式可见一斑:
首先得聪明、有好奇心,其次得有同理心,再次得了解自己善恶的边界,然后有宽广的胸怀和深邃的思辨能力才能不断接纳不同,最后情商还得高照顾到别人的情绪坚持积极正向的反馈。
所以,“善良”不是征婚交友里面的标签,不是喜欢猫猫狗狗的“爱心”,不是一种对“超我”的美好描述,而是一种计算复杂、知行合一、能自洽保持行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逻辑。
“善良”可以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我们不可以善恶不分——如果仅仅以法律规定的范畴不违反来定义善恶,这个道德底线是很低的——“这人不一定是坏人,但一定不是好人。”
与之相反,这人行为可能是做坏的但是它动机是好的(至少有个自洽的逻辑)、有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阶段性和时间性。
我大概能理解有的时候我对别人和自己的无能狂怒:大多数人在诠释“善良”的时候是机械的,仅仅只是一种道德层面符合规定的【行为“善良”】——举个例子:别人失恋了找你提供情绪价值,可你咔咔上来一顿理性输出,从人性三观的不合到不必要的控制欲到不够爱自己到性别对立到婚姻制度的演变——你很爽你也没错,表达了自己但是很可能失去了朋友。
这就到了关键点:识别行为背后的动机到能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把别人的感受暂时放在自己前面?——别人没问你可以不说,别人不想答你可以不问,别人想说你可以听着不一定要judge。
我有的时候看评论就这种感觉:“你说得都对,但是对我没用。”这世界不缺对错,可是很缺对“我”有用。那是一种从共性走向个体的凝视,从自我走向他人的敏锐关怀。
如果再来一遍,那个时候我会陪着你哭一会儿骂一会儿,等冷静了再分析会比当时理中客来得好一点?
这就又复杂了:凭什么?为什么?他配吗?为什么要展现软肋?为什么又要有期待?…就像个莫比乌斯环…想到头疼..
所以,我放弃做个“善良”的人,不是说我不行善,而是放弃【让别人觉得我是“善良”的人】这个ROI很低的努力。这么看来,“善良”还是生而为人的基本,可惜对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0220413陪朋友喝酒更新:
“我终于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觉得我是善良的。’”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观察和陪伴自己和别人(just watch,no judge)——感知的深层快乐源自“徜徉于事物却不对其加以利用和榨取的长久的目光”
-
洛宸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4 13:24:05
Phy鱼䲜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CY25我的计划人生 (7人喜欢)
- #DS教我做人系列# (2人喜欢)
- 思维练习
- 公式化思考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