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坚持在做的绩效管理,为什么总感觉不对劲?
► 编者按: 历历在目的年终奖分享季,自己的员工总会作为“别人家的公司”在企业内部流传,高付出和高回报似乎成了别家的标签。 高压力、高年终奖、高回报的背后必然有一套完整的绩效体系做支撑,那么别家的绩效体系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又是如何让员工收入持续的有效增工?
来源|顾问组
编辑| 极简君
员工收入算清了,企业与组织的账没算清——只有个人绩效,没有组织绩效。企业发了高额的提成,年终企业亏损了,企业加薪后,成本增加了,企业变成了亏损更多了,不加薪,不提高提成,员工就去了别家….
尽管有各种因素造成,我想绩效管理脱不了干系,在竞争非常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我们不能引用二三十年前传统的激励方式,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利润越来越薄的现实下,无视市场规律不断提高个人提成去调动员工激极积一去不会复返….我们可以从绩效管理的底层逻辑去理解里面的内在关系。
首先,个人绩效支撑组织绩效,组织绩效支撑企业绩效。企业绩效、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强关联,组织绩效与企业绩效强关联,三者之间绝不是简单累加关系。绩效管理应聚焦在企业绩效,组织之间、个人绩效的关系互锁上。
01 先有组织绩效,再到个人绩效
绩效管理先有组织绩效,再到个人绩效,组织绩效在于“核”,个人绩效在于“考”,我们在华南辅导一家企业,以他为例来说明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的关系。 销售一部上月销售了1000 台家用烤箱,组织绩效指标就应该是收入、利润等。销量不能算组织绩效,销量是过程管理指标,销量高不代表能赚到钱、卖得好。组织绩效指标是以结果导向,蕴含着可分配价值的指标。个人提成指标不含可分配价值,个人提成是考核指标项,个人的可分配价值是来源于组织绩效的实际贡献现分配。
02 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内在逻辑
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各部门组织绩效好而公司业绩却不好的现象?原因就在于组织绩效指标项与目标值设计出了问题。组织绩效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各经营单元到底产出了哪些可分配的价值。组织绩效指标要求客观且可量化,所以组织绩效理论上只需要“核”,不需要“评”。最好能IT系统来自动核算,当然里面会涉及到如何划小单元,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另一个层的问题。
企业有了组织绩效,个人绩效就是要有效支撑组织绩效目标实现。达成个人绩效更多的是业务层面的指标项与目标值的承诺。
例如,营销一部小张他主要负责跟商超打单,小张的个人绩效就可以从4 个方面进行制定。首先,他要开发新客户,所以在他的个人绩效指标中,必须有新增客户有效性指标;其次,他要负责新客户产生价值,要有销量,要有新客户成交量指标进行约束;再次,他要有人均效率指标;最后,他要考虑老客户保有率与贡献度,以提升老客户的价值贡献,从而要有客户贡献量化指标等。这是小张的个人绩效内容,我们把它们叫PBC,当然里面有些是可量化的指标,有些是难以量化的;有些是包含可分配价值的结果性指标,有些则是比较间接的结果性指标。在PBC 中,结果性指标一般作为考核项,其他则作为考评项。所以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不同,个人绩效是“考”和“评”相结合,定量的要考,定性的也要评。
但无论如何,个人绩效都必须以“考”为主,以“评”为辅,“考”的部分占60% 以上,权重才合理,否则“评”的权重太大,又会出现长官导向。
03 组织绩效设计的导向是牵引绩效目标达成
组织绩效要与企业发展的阶段相匹配,组织绩效的设计是牵引业务发展和绩效目标达成。组织绩效目标设置为基线值、目标值和挑战值三档,其中,基线值是我们的基础盘,挑战值是年度目标的120%左右。这个指标的逻辑是:企业总的期望是达标,但组织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可以超额完成,有的可能完不成。完不成的组织,企业希望它们至少要守住基本盘,否则对企业目标的达成影响太大;达成的组织,企业的目标企业又适当超额来填补那些完不成的组织造成的差距。
要达成年度目标,企业在考核应用上必须拿出强有力的办法,越过了基本盘,要有惩处措施;超额完成的,要有更刺激的奖励方案。比如,在市场导入期或新品切入,考核销售组织就要避免用收入、利润等考核指标,它们正在“洗盐碱地”,让它们有积极性的办法之一是经营性费用补贴,同时把它们阶段性的市场目标与补贴挂钩。在市场成长期,可以考核销售组织的收入和回款,但不宜考核利润,这个阶段要继续鼓励它们做大规模。在市场成熟期,可以均衡考核它们的收入、回款和利润,牵引效益和赢利能力。
再比如,对于产品线组织来说,在市场导入期,产品线组织应加强收入和销售毛利率考核,不宜考核利润,目的是牵引市场增量。在市场成长期,可以适当加入利润考核,牵引它们有质量地扩张。在市场成熟期,产品线应加强成熟产品的人均效益考核,以牵引它们将研发人员迁移到新的产品领域或公司其他领域。
所以,组织绩效考核必须先搞清楚企业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什么就牵引什么;不知道要什么,考核就会迷失方向。这就是他们做绩效管理做得好的逻辑。
我们在辅导企业当中,一般用平衡计分卡作为组织绩效管理的工具。需要说明的是,平衡计分卡其实是战略管理的工具,通过平衡计分卡的4 个维度(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来定义战略目标。平衡计分卡运用在组织绩效管理方面,要注意不同的组织承接战略目标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千篇一律地从这4 个维度来定义组织绩效。各组织经营单元要从战略目标中提取与它们有关的方向和指标,从不同方向支撑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04 个人绩效考评要“考”和“评”相互融合
个人绩效考评要尽可能地调动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互动。而“考”和“评”相结合的个人绩效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考”要聚焦核心关键目标,确保责任结果达成;“评”要引导全面责任履行和适度跨界,确保组织节点之间无缝连接。
“评”包括三个部分:PBC 中关键过程承诺部分;责任范围内未纳入PBC 的部分;岗位或角色之间的灰色地带,这部分要鼓励大家去主动跨界,避免出现三不管的工作空档。对个人绩效采用“考”和“评”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期望组织尽可能达成企业期望效果,共同创造企业价值。
当然,在组织绩效里,也要思考业务独立核算的颗粒度,里面的量化指标项,必然涉及对每个业务颗粒进行定价的问题,这绝对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管理成本高不说,合理性就让人存疑。如果组织绩效颗粒度做得不合适,就没法去量化,考核的结果就没有意义。基于这样的考虑,企业在做绩效时一定要根据企业的特性先划小单元经营,独立核算,这样做绩效管理才能真的有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