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处与坏处
很多时候做一件事或者做一个决定肯定都有好处和坏处,或者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如果有利与不利的因素相差悬殊,比如10:1,那就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决定,往往争议较大比较麻烦的决定都是好环各半不相上下。
如果这种比例达到了11:10这样的程度,往往就会争论的异常激烈,因为往往一方并不能完全看到另一方的全部论据,而自己这方的好处则是满分输出,然后都觉得自己这方的比例是10:3或更高,不能看到对方的全部可能是能力问题,更多可能是意愿以及立场问题,相互觉得自己这方是绝对的优势,认为对方是非蠢即坏。所以如果双方能获知的全部要素不完整(能力)或者立场意愿有问题,那辩论就毫无意义了。
往往对于日常社会问题,绝大多数个体都只能看到双方这21个因素里面(11:10)的几个,往往还是单方向的,然后如或至宝并大肆宣扬,但其实并不构成真正的结论。当然有人会说,个体获知的因素确实是不全面完整的,但整个社会的个体叠加起来不就构成了平均化的完整的要素图谱,而让社会管理层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对的,往往对于社会议题,管理层是最能获得全面的要素信息,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的,但这恰恰构成了个体与管理层的认知偏差,当最终决定偏向自己的相反方向时,这些人就会认为政府完全没有理解到自己所认知的要素,异常痛苦悲愤,感觉自己遗世孤立,独醒于世。这些人总是会有,而且越有争议的观点,有这样认知偏差的人越接近于一半。甚至哪怕是同倾向的人,也会认为管理层的行动力度为什么没有那么大,做的远远不够,比如管理层认为是11:10,而同倾向的人认为是8:1。所以整个社会面就感觉天要塌下来了,这制度不行,异常悲观。
但其实这样是不对的,人们应该认知到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足,这是天然缺陷,那么当社会决定与自己反向而行的时候,不要自怨自艾,而是淡然处之。
开会的时候最理智有效的人,往往在全面认知11:10的这种状况之后,只坚定表达结果就是1,而不再去纠结其中某些要素。而低效的人反而要在自己能认知到领域不断渲染强化,全然不管其他反面因素。
而且,这种接近状态的结论,往往需要一以贯之的执行,因为只有在坚定执行的情况下,净值才能是一,或者哪怕反向执行了,真正的亏损也只是-1。但如果执行不坚决,在短期内反复横跳,那么很可能不仅不能取得己方优势,反而会还会两边的坏处都赶上。这就是杀伐决断带来的即便结果是-1,也好过犹豫不决带来的结果是-5的原因。
希望我们每个人认知到自己的不足,淡然处之,而不要恶化矛盾,撕裂群体,只是这确实也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