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班作业】忆与箫的缘分
时隔3年,重拾箫基础班学习,第一堂课作业为:结合六字箴言「心静 体松 气缓」,通过观察、学习、实践、体会,写一篇“吹响洞箫与哪些因素有关”,参考三个关键因素:位置,角度,气流。
完成技法作业之余,不经回忆起自己与箫的缘分,要从拾年前,本科时期,未名湖畔说起...
从小内心充盈浪漫主义遐思的我一直对90年代香港武侠电影大气磅礴又哀婉凄凉的场景情有独钟,如倩女幽魂,如东邪西毒,如笑傲江湖...凄婉苍凉的箫声如泣如诉。奈何自己不会乐理,也无任何乐器基础,只能远观欣赏,未曾奢望自己有一日能上手演奏。
大学时代的校园生活总是美好而暧昧的,我遇上了一个阳光开朗的男孩子。
我们一起去图书馆自习,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聊人生理想,一起做物理难题;
我们都喜欢浪漫主义的星空,他初中学天文竞赛,还拿过国际金牌,他说要带带我去看星星;
我们都喜欢传统的音乐,他从小就学二胡和小提琴,自学了笛子和箫,上大学后每周日会去老师那里学大提琴,他说他的目标是把所有乐器都学个遍;
我跟他说,我很喜欢香港80、90年代武侠电影里悲凉的箫曲,譬如《倩女幽魂》,譬如《东邪西毒》。他说,他可以教我学箫,为我演奏箫曲...
我们的情愫无疾而终,他最终也没教我吹箫,而我至今仍保留着他送给我的,人生的第一支箫。
3年后,我加入了学校的“笛箫学社”,进行箫的入门学习。从筒音的逐步吹响,到自己去未名湖畔小山丘上独自练习,清晰的记得林间的小鸟在我“聒噪”的箫声下不耐烦的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彼时我的演奏技法非常稚嫩,口风不准,天包地的嘴型错误严重,不会腹式呼吸导致吹不到一个八拍就气喘吁吁,甚至因为不知乐理不会唱简谱,每每遇到一个好听的曲子自己就用最笨的方法去记:反复听很多遍,直到能跟着音乐哼唱,然后再在箫上一个乐符一个乐符去演奏出来。我只会筒音做低音5的指法,但很多好听的谱子不是这个指法,于是我就擅自篡改原谱,直至能把它吹响。已有不下30张网上搜罗来的好听的曲谱被我打印出来夹在课本里,有的曲谱已跟了我10年,纸张都已泛黄。
这些年来,我沉浸在自己的箫声中,虽习箫七年有余,但自己的陋习并没有机会和动力去改正,虽然吹箫时挺快乐,但时常也会因为自己没有进步和突破而苦闷,以至于很长时间内都不愿再拿起箫。正反馈是人类做成很多事情的最重要因素,而外界正反馈和内在正反馈又以后者能量最大。今年初自己开始系统性学习山水画,与习箫的境遇类似,以前自己因着兴趣自学自画了许多,沉浸其中但又明显感觉不得章法,开始了专业而系统的学习后,突然有所顿悟,画出来的画能明显感觉到笔触的细腻和遒劲,老师和身边的朋友都交相夸赞。这也是我此刻下定决心重新系统性的学习箫,打扎实基础的最重要原因。
在第一节课上,孙老师讲了吹响箫的最基础原理「边棱发音」,箫口处的U型口,有一个45°的坡度,气流吹入时被一分为二,才能发出声音。孙老师说,潘神有一个浪漫的故事,因着芦苇被砍后形成了边棱,风吹过产生浪漫的音乐,于是潘神也是排箫的鼻祖。
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心中豁然开朗,在气息吹出时会去想象箫的边棱及其角度,尽力找到嘴唇、气口和边棱的最佳角度;为了让气息缓缓均匀吹出,我逐步改掉了上下嘴唇过于天包地的口型,两瓣嘴唇尽量平齐,口风呈微扁的椭圆型,缓缓送气。频繁的练习也让我逐步找到了腹式呼吸的灵感,可以不那么费力的吹出一个八拍,但换气声仍然过于明显,还需努力。此外,我一直认为,吹箫时应该保持身心的愉悦,尽力创造一个愉悦的外在环境,譬如春暖花开,在花丛里练箫,会让自己在练习过程中更加沉浸其中,享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