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日本文学泰斗,毕生书写日本之美 | 川端康成逝世50周年
50年前的今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6.14 — 1972.4.16)用口含煤气管的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纸质遗书——正如他在1962年所写,“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时至今日,他作品中浸润的日本古典文学典雅细腻、气韵灵动的“物哀”之美,仍然是我们了解日本美学最理想的文本。艺术富有永恒不朽的灵魂。
《我在美丽的日本》由楚尘文化与中信大方联合出版,是川端康成的旅行随笔集,收录了大量传世之作。本文摘选自其中《日本文学之美》一文,日本文学中流淌的真挚情谊与美学意趣,尽在其中。

黑发乱蓬松,心伤人不知。 伏首欲梳拢,首先把君思。
这是和泉式部(生卒年不详,推断为 976 年或 979年)的一首诗。 “心伤”是指过度悲伤或泣不成声。“首先”是指这种时候立刻或马上吧。这首大约一千年前的诗,现在朗读起来也能直接感受到女性的感情。这紧扣女性的感官,可以说,是一首感官式的歌。
朝鬓乱蓬松,我自不梳妆。枕臂抚短袖,感君情意长。
将《万叶集》中的这首歌,同和泉式部的歌相比较,现代人就会说:女子的秀发触及男子的手或肌肤都是一样的,但从这首歌中可以感受到朴素的万叶少女的悲怜和纯真,再没有什么歌能比得上和泉式部的歌那样妖艳地飘逸着感官的气息了。 另外,藤原定家(1162 ~ 1241)的:
欢为伊梳发,丝丝情意长。当年伊面影,依稀在我旁。
和泉式部研究家青木生子也指出:定家写这首歌时,他的脑子里大概也盘旋着和泉式部那首黑发的歌吧。和泉式部写的是女性的歌,定家与之相呼应,是从男性的角度来写作的吧。青木读后,体味到定家这首歌是“妖艳而鲜明的感觉世界,仿佛复生黑发冰凉的感触”。我读这首歌的体会,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还没有认识到它是这样一首好歌。这首歌没有列为定家的优秀歌作。当然,即使这首歌只有一人认为是优秀的,恐怕也不能轻易地否定吧。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件艺术作品起初只有一人发现、感觉到它的美,久而久之才为大众所理解。

对定家的歌,青木认为没有失去和泉式部那种“澎湃的恋爱热情”。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和泉式部同《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纳言齐名,后人也都是根据她们的歌作而把她们誉为“王朝三才女”的。从《拾遗和歌集》(约 1005)始,以《后拾遗和歌集》(1086)为主,包括《金叶和歌集》(1125)《词 花 和 歌 集》(1151)《千 载 和 歌 集》(约1187)《新古今和歌集》(1205)等敕撰和歌集,均以女性创作的歌居多,共计收入二百四十七首。由此可见,从往昔起她就被看作是王朝第一女歌人。这是不能否认的。
上述从往昔到王朝,就是从 1005 年《拾遗和歌集》成书起,至 1205 年《新古今和歌集》上奏皇上止,二百年的岁月流逝了。整整两个世纪。11 世纪和现今20 世纪时间的流逝速度完全不同,我们的现代文学作品从现在起到二百年以后,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可以留传到那时候的“澎湃的恋爱热情”的作品,如今能写出几部呢?我觉得艺术作品并不一定非永恒不朽才算上乘,正如政治思想不成熟的作品只有在当时起作用,也有它的意义一样。再说永恒不朽的艺术也可以是暂时的形态,而且这人世间没有不灭的东西,重要的是一种东西在人世间一旦被发现,就不论如何也都是不灭的了。 即使灭了,也是不会灭绝的。
我脑子里就有这样的想法。空、虚、否定之肯定,这姑且不说,艺术必须富有永恒不朽的灵魂。打幼年,我就硬读过一些日本古典文学,尽管只是浏览,但年轻时读过的古典文学还是朦胧地留在我的脑海里。色调虽然淡薄,却也感染了我的心。就是阅读当代文学作品,有时我也感受到千年、一千二百年以来的日本古典在我的心中旋荡。《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大约是一千年前,《古事记》《万叶集》等大约是一千二百年前的作品了。一千年、一千二百年前不亚于今天,毋宁说拥有比今天更优秀的文学、诗歌和散文。很明显,这对于我们创造和鉴赏今天的文学是很有裨益的,或者将会成为一种内蕴的力量。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充分理解日本的古典、传统的基础上,也企图否定它、排除它,有时不十分理解它,且近乎不关心它,这也是难免的。

从《拾遗和歌集》到《新古今和歌集》的二百年间,政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朝廷政治的平安时代变成了武家政治的镰仓时代。《拾遗和歌集》成书的年份不详,大概是在一条天皇(980 ~ 1011)时代、藤原道长(966 ~ 1027)的“荣华”时代,与《枕草子》《源氏物语》《紫式部日记》或《和泉式部日记》等出世的时代同一时期,是王朝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和泉式部与紫式部、赤染卫门、伊势大辅等一起供职宫中,伺候一条天皇的中宫、道长的女儿彰子,总之,她们是共同生活的交情吧。《紫式部日记》和赤染卫门的《荣华物语》都写了和泉式部。她与伊势大辅赠答歌如下:
相思在心情痴痴,情意绵绵无休止。 ——和泉式部
欲不思君犹思君,君纵不思情更深。 ——伊势大辅
这是玩弄亲密感情的语言游戏。同样入宫侍候一条皇后定子的清少纳言,与和泉式部也有过赠答歌。
道长时代之前,平安王朝的和文文学中有《竹取物语》《伊势物语》、纪贯之(约 872 ~ 945)的《土佐日记》(935)、藤原道纲母的《蜉蝣日记》(954 ~ 973 的纪事)、《宇津保物语》《落洼物语》,歌人方面有在原业平(825 ~ 880)和小野小町等,歌集方面有《古今和歌集》(905)等。他们先于道长时代而存在,引导出道长的时代。尽管如此,道长时代却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相当娴熟的阶段。之后,镰仓、室町、江户时代,女子创作的女性文学的潮流并未中断。如果说,道长时代之后迎来女性文学黄金时代,就是我们所处的现代。
道长时代女性文学之卓越,自有其道理。今天女文学家辈出,也自有其原因吧。明治时代(1868 ~ 1912),小说方面有樋口一叶(1872 ~ 1896),诗歌方面有与谢野晶子(1878 ~ 1942)等,她们是不是像平安朝的小野小町那样,是先驱者、开拓者呢?一叶仅活到二十四岁就夭折了,晶子则生育十几个孩子,相当长寿。她将《源氏物语》《荣华物语》《紫式部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等译成现代语,在文学上完成相当艰苦的事业。在研究和评论包括《源氏物语》在内的平安朝文学方面,也显示了她的卓识。她还写了和泉式部传记。晶子对和泉式部怀有挚爱的感情。
日本古典文学方面,晶子主要尊崇平安朝文学,对奈良朝的《万叶集》、江户的元禄(1688 ~ 1704)文学好像并不那么推崇。这是很有道理的。《源氏物语》集中表现了王朝的美,后来形成了日本美的传统。我年轻时说过:《源氏物语》灭亡了藤原、灭亡了平家、灭亡了北条、灭亡了足利、灭亡了德川。听起来这句话相当粗暴,但并非全无根据。倘使宫廷生活像《源氏物语》那样烂熟,那么衰亡是不可避免的。“烂熟”这个词,就包含着走向衰亡的征兆。《源氏物语》极端烂熟,倾向于衰颓。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文化发展到登峰造极,就势必从巅峰跌落下来。不,不止地上登,似乎是继续上登,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事态就在这种危险的时候发生的。综观古今东西方,几乎所有艺术的最高名作,都是在这种危险时期出现的。这是艺术的宿命,也是文化的宿命。

沙罗双树花变色,盛者必衰是道理。骄者势盛不久长,只像春夜一场梦,专横霸道终绝灭,恰似风前扬尘土。
这是《平家物语》(13 世纪初成书)的一段开场白。它不仅是佛教的无常观,也不仅是日本式的虚幻。一种文化,文化中的艺术,其鼎盛期也是不会持续一二百年的。盛极必衰。紫式部、清少纳言、和泉式部所在的道长时代是短暂的,井原西鹤(1642 ~ 1693)、松尾芭蕉(1644 ~ 1694)、近松门左卫门(1653 ~ 1724)所在的元禄时代也是短暂的。文化发展到烂熟,就势必衰颓,倾向并掉落在颓废的深渊,艺术也衰微而丧失生命力。
今日日本是明治百年,战败后二十五年,号称“昭和元禄”,当然这完全是基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文化随之也多彩、艳丽和昌盛。然而,今天果真是文化艺术的兴隆期吗?是成熟期吗?倘果如此,恐怕已是衰颓期了吧?如今自己本身掺杂其中,要弄清楚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只好留待历史来判断了。我曾听当代一位大画家说过:希望死后十年再举行自己的葬礼。死后十年,自己绘画的价值大体也有定评了。再说十年后还前来参加葬礼的人,才是真正热爱和承认自己。他的这句话深印在我的心中。实际上,死后仅仅十年的光景,其作品真正能留存下来的艺术家也并不多。不过,这是艺术家个人的事,事实上也并不是个人的事。就是说,诞生这位艺术家的国家,这位艺术家生活的时代,就是这位艺术家无法摆脱的命运吧。

假如 11 世纪初,日本不是道长时代,也就不可能产生紫式部。假如 17 世纪下半叶,日本不是元禄时代,同样也就不可能产生芭蕉。我总是这样认为的。在紫式部之前或其后,日本未必无人在文学素质和天赋的才能方面超过紫式部,但他们不是诞生在紫式部的时代,就写不出足以与《源氏物语》相媲美的小说。紫式部时代,宫廷仕男们不见得就不如宫廷仕女。只是仕男不太想使用和文书写散文。纪贯之在《土佐日记》开首就留下这样一句可笑的话:“女子也想试写男子所记的日记。”因为那时男子习惯于用汉文记日记的缘故。贯之所以胆敢尝试托女笔者用假名书写和文日记,乃是因为当时有人从他是大歌人的角度来看,说他面对唐式汉诗、汉文,是为了要振兴国风的和歌、和文的缘故。也有人说:乃是因为他一心想表现自己失去女儿而悲伤与忧愁的感情。尽管众说纷纭,但是《土佐日记》之能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当然是由于他能使用和文来书写的缘故。
《古今和歌集》有真名序和假名序,就是说有汉、和两种文字的序文。假名序是由贯之撰写的。一部和歌集却收入汉、和两种文字的序文,尽管和文的序是根据汉文的序来写,但用本国的文字表现,要比汉文的序优秀得多;由此日本风格潮流的高涨并传播开来,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久,《敕撰和歌集》迎来了和文的繁荣局面。可以认为,它是先驱的象征。平安朝的男性并不亚于写宫廷文学的女性,甚或比女性卓越,这在今天已是一目了然。例如他们的书法,平安朝男子的书法留传下来的为数较多,还可以看到挂在茶室壁龛上的珍贵的和歌古墨迹断片。

所谓“三笔”的嵯峨天皇、橘逸势、空海弘法大师,还有所谓“三迹”的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等人都是平安朝的书法家。日本古今的书法家尚未有能够超过他们的。但是比起平安朝初朝的“三笔”来,接近王朝文学鼎盛时期出现的“三迹”书法,明显地形成了和风,即日本风格。纪贯之、藤原公正等也是书法家,其笔迹草体假名留传于后世,我认为这才是日本美的顶峰。当时涌现了大批这样的书法家。平安朝出现了假名,它比较容易反映日本语的语音。也许是假名已经定型,才兴起和文文学,才盛行假名书法吧。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优秀女作家的作品,可是书法方面值得观赏的女书法家的作品却没有留传下来。虽有紫式部书写的和歌卷轴,但是不是真迹,令人怀疑。也许平安王朝没有出现女书法家,人们就想哪怕有紫式部的字迹也好嘛,也就冒假了吧。
平安朝自不消说,奈良朝也引进中国文化,开始模仿唐代文化。正像明治百年的今天,日本文化受惠于西方文化一样,平安朝的文化承蒙了中国唐代文化的恩惠。不过,这里必须认真考虑的,也是我想讲的,就是平安朝文化如何引进和如何模仿中国文化。我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认知的确十分浅薄,只能仰仗学者和研究家的见解。但是,凭我的直感,我怀疑平安朝是不是真正引进了中国的庄重而伟大的文化?是不是真正模仿到手了?于是很自然联想到,从一开始就采取日本式的吸收法,即按照日本式的爱好来学,然后全部日本化。这一点,只要看看平安朝的美术,就可以明白,建筑、雕刻、工艺、绘画等都是如此。例如书法,就以“三笔”来说吧,他们纵令不及中国大书法家,但也已经创造出日本式的美。这是确实无疑的。而且盛行假名草体书法之后,这种日本美是古今东西方无以类比的。
平安朝的假名书法优雅、秀丽而纤细,我们不能忽视在流丽的文字线条中充满的高雅品格和苍劲有力。随着时代的推移,要么失去原型,品格下降;要么囿于原型,软弱无力。平安朝之后,某此禅僧书写过精神境界高的书法。可是大约千年间,最终及至平安朝就没有日本式书法的美。我偶尔兴之所至,阅读平安朝的文学作品时,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想起了女人头发的事来。日本女人的头发丰厚,又黑又长,最长的得数平安王朝宫中的仕女了。

所以回顾平安朝引进和模仿中国文化,就是要思考“明治百年”引进、模仿西方文化的问题。不,相反的,思考我们今天接受西方文化,就要回顾从前接受中国文化的问题。时代大不相同,也许不足以作参考,也许还有参考的价值。“明治百年”的日本,是否能够真正引进,是否能够真正模仿西方庄重而伟大的文化,特别是其精神,难道这还不值得认真怀疑吗?难道这还不该从一开始就采取日本式的吸收法,按照日本式的爱好来学吗?我想特别强调的,实际上有些地方吸收和学习都没有真正做到。如果认为“明治百年”已经将西方的精神文化消化了,那就太肤浅了。
可话又说回来,倒确是将一部分西方文化完全日本化了。例如,看看现存的西洋画老大家的绘画,与其说是西洋画,不如说已是日本的文人画风了。还有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在日本有类似田山花袋(1871 ~ 1930)、岛崎藤村(1872 ~ 1943)、德田秋声(1871 ~ 1943)的作品。日本是个翻译事业发达的国家,西方的新文学很快就被介绍过来。似乎可以认为,迄今一直活跃在第一线的文学家是同西方文学同步前进的。在外国人的眼里,这大概是日本式的吧。稍过些时日,原先似西方式的文学,也就变成日本式的了。现在回顾明治、大正乃至战前的文学,这点已是很明显的了。可能是日本人的命运吧,但日本民族的命运不在世界别处,它同日本的创造有多少联系,恐怕就是我们所关切的重要问题了。
大约一千年前的往昔,日本民族就以自己的方式吸收并消化了中国唐代的文化,产生了平安朝的美。“明治百年”以来吸收西方文化的日本人,究竟创造出足以同王朝文化相比的美来了吗?就算不说王朝文化,现在究竟创造出像镰仓时代文化、室町时代文化、江户时代文化那样的,好歹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来了吗?我但愿已经建立起超过过去任何时代的日本独特的文化;今天民族的力量绝没有衰颓,可以将日本新的创造,贡献于世界的文化。也许已经创造出什么,也许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之中反而难以认识。不,恐怕这是今后的事了。文化的昌盛往往是伴随经济、生产的繁荣而来的。
显然,明治是勃兴的时代。可是,“明治百年”的今天还是勃兴的时期吗?已经到成熟期了吗?或许是自己身在其间难以判断?不过,我似乎感到是处在未成熟的时期。这时期还没有充分吸收西方文化,还没有日本化。平安王朝在 894 年废除了遣唐使,经过百年之后,出现了道长的时代。江户时期,在 1639 年实行锁国政策,经过五十年之后,出现了元禄时代。断绝了同外国的联系,确是使文化净化为最日本式的文化。但又不仅是这个原因。道长、元禄时代是成熟期。今天做梦也不会想到锁国政策一类的事。世界文化犹如万国博览会,同海外各国进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就势必使本国文化立足于其中。创造世界文化,也就是创造民族文化;创造民族文化,也应该是创造世界文化。
总之,这就要越过文化的交通地狱,以今天同过去相比,有时我也感到不可思议。比如,11 世纪初的紫式部、清少纳言、和泉式部,以及 17 世纪后半叶的松尾芭蕉,他们学习、尊崇的古典文学都是共通的,为数不少。不仅是日本的古典,中国的古典也是如此。13 世纪的藤原定家、15 世纪的世阿弥和宗祇也是如此。平安时期至江户时代的古典文学世界中,流传、呼应和交织着同样的古典传统。这就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的脉络。明治时代引进了西方文学,遇到了巨大的变革,这脉络好像被切断,流通着别的血液。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感到古典传统的脉络依然是畅通的。
1969年9月


大师之作,经典译本
诺奖作家川端康成纯美旅行随笔珍藏版
收录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仪式演讲,传世之篇《我在美丽的日本》
尽揽川端康成的独特风格,展现日本传统美的文学特色:
幻想之感觉、幽情之哀伤、玄妙之余韵
作品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毕生致力于书写“日本之美”。本书收录了他从《伊豆的舞女》发表至获诺贝尔文学奖期间的32篇随笔,多与旅行相关。其中,《西国纪行》《伊豆姑娘》《南伊豆纪行》《从海边归来》等篇目书写了他在各地旅行的见闻;《小花纹石》《菊花》《纯真的声音》等篇目则是他在路上的心得感悟;《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均为讲演,深入描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作为因“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对日本文学的看法独树一帜,是深入了解日本文学与美学理想的引路人。
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一书中,读者不仅得以追溯《伊豆的舞女》的路途:车子在天城山的路上流星似的疾驰而去。汽车钻进山岭的隧道,隧道北口已看不到茶馆,就是《伊豆的舞女》里所写的那家茶馆;还能遍览日本各地温泉:热海的温泉中涌动着黑潮的暖流,汤岛的温泉中弥漫着特有的温泉香味,吉奈温泉作为“求子泉”闻名日本;或是领略传统之外的市井日本:东京的欢乐漩涡浅草,敏感而大胆,如现代化的野兽一般消化着电影、美国爵士乐、轻松歌舞剧、小贩与流浪汉……《我在美丽的日本》除了是小说之外,也是川端康成对自己精神世界的直接书写。川端的美学理念贯穿了他的思考,哪怕是在希尔顿酒店暂居期间,也能从长条桌摆成一排的玻璃杯中看到“晶莹美丽的星光”。正如他在“话说信浓”一章中所阐述的:
所谓文学,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即使在一片叶或一只蝴蝶上面,如果能从中找到自己心灵上的寄托,那就是文学。
川端康成在日本的风土地理间旅行,也在日本的文化与世情风俗中穿梭,打开本书,在细腻美丽的文字中,从京都到东京,跟随川端的步伐,发现更美丽的日本。
编辑推荐:
★川端康成纯美旅行随笔珍藏版:
川端康成带你旅行日本,发现日本之美,在自然、历史、文化中重拾“日本美学之心”。
★叶渭渠经典译本——其《伊豆的舞女》被收入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
★收录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仪式演讲,传世之篇《我在美丽的日本》。
★尽揽川端康成的独特风格,展现日本传统美的文学特色:幻想之感觉、幽情之哀伤、玄妙之余韵。
★从川端康成了解日本文化美之魂:在本书中,川端康成谈论并引用了大量日本文化的典故、人物、事件,探讨了日本文化的过去和未来道路——一部集大成的日式美学思考之作。
★目前中文出版的少有的川端康成随笔集——感受小说之外的川端康成的精神世界。
媒体和名人推荐:
★ 正如三岛由纪夫评论的那样,川端康成是个“永恒的旅行者”。
——川端香男里
★ 川端在瑞典文学院礼堂作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获奖纪念讲演,他通过禅宗诗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宽、一休宗纯的诗,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的小说,《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古典传统,以及东洋画、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细致地介绍和剖析了“日本美的传统”。
——叶渭渠
★ 以自成一家的风格和浓烈细腻的感情,描绘了日本的美丽,这是前所未有的。
——1961年日本文化勋章颁奖词
★ 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 通过战争中以及战败后的经历,川端康成意识到,日本人不管多么现代化,他们的思想观念都深深根植于《源氏物语》中的“物哀”的世界里。如果由于历史的必然性,“物哀”的世界终将被近代化的世界所取代,那么日本人,至少川端康成还有殉葬于这个走向毁灭的“物哀”的世界的觉悟。
——大久保乔树(作家 学者)
★ 川端康成看似逃避时代潮流的态度,实质上是在勤勤恳恳地挖掘自己脚下的泥土。
—中村光夫(作家)
-
雪梨你爹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4 02:46:44
-
蟹黄豆瓣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14 15:17:16
-
云端降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9 22:37:10
-
卡丫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7 20:10:50
-
玖栀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7 12:42:58
-
偏知春气暖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6 09:59:51
-
Carol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5 00:41:53
-
illpopp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4 16:27:23
-
臾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4 08:07:55
-
44.721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3 23:38:12
-
Heinrich .le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2 15:45:18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2 08:31:59
-
王多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30 20:43:48
-
Bon _Iv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30 17:48:04
-
irenedu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30 00:49:56
-
Regan Yo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5 16:17:55
-
carryu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4 19:22:52
-
🐮二掌柜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4 14:46:38
-
野生哲学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4 08:59:37
-
dq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4 00:00:08
-
十三鲸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3 22:06:20
-
逢森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3 17:28:48
-
豆友222178015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3 16:55:47
-
恋萤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3 15:48:58
-
美丽咪咪兔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3 11:56:01
-
砚城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2 21:12:22
-
就是这个调调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2 18:20:51
-
千只鹤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2 17:32:48
-
BKsto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2 13:09:15
-
花关索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2 11:06:41
-
流叶刀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1 23:22:13
-
乌乔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6 21:02:34
-
CyberC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6 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