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为什么这么好?》第五讲 阅读笔记
绘本图画的艺术表现力
作为艺术形式,有三个因素决定了绘本的构造:图画和文字相互补充和融合;同时展开的两个页面;通过翻页营造戏剧性变化。 从“图画作为绘本的一种语言”的角度来说,绘本的图画是一种特殊的美术,它和我们在美术馆里看到的任何名家创作的作品都不同,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美术设计,既要考虑根据文本内容来设计画面,也要考虑如何通过图画设计和文字形成一种互动性。也就是说,绘本的图画是一种设计性的艺术。
1、 绘本图画与其他绘画、图像不同 朱自强老师在《儿童文学概论》中介绍过一个关于绘本的定义:绘本是文本、是图画,是综合性美术设计;绘本是大量生产的一种产品,是商品;绘本里有丰富的内涵,是社会、文化、历史的记录;在多种属性中,最首要的是,绘本是一种给儿童带来体验的作品。绘本的图画也因此不同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图画和图像,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1) 与影视图像不同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说:“画作邀人静观冥想,在画布前面,任想象驰骋。电影便不能如此,看电影时,眼睛才刚捕捉到一个影像,马上又被另一个影像取代,永远来不及定睛去看,法国数学家哈杜梅虽然讨厌电影,一点也不了解其意义,可是却看出其结构的几项特色,并加以强调,他如此写道:“我已经没办法随心所欲地思考。流动不停的影像已经取代了我自己的思路。真的,连续不断的影像阻碍了观众心中的任何联想。其创伤性的影响力便是由此得来”。 和影视图像的连续性相比,绘本的图画是中断的。绘本是翻页的艺术,下一页什么时候翻,自主权在你这里,电影不等人,但绘本可以等你。小孩子恰恰因为不认识字,所以会格外关注图画,即便不需要大人讲,他自己重新阅读的时候,仍然会关注图画,他要在图画中找到自己能理解的、感兴趣的信息。 (2) 与连环画不同 阿甲曾经指出:在连环画中,文字与图画基本是互为说明、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且通常以文字为主,图画为辅。也就是说连环画的画即使连在一起,也不怎么具有讲故事的功能;而典型的绘本的图画如果连在一起,则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绘本中有一种形式是无字绘本,如《雨伞》,读者完全能够从中读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故事的脉络还非常清晰。 (3) 与漫画不同 图画书研究者珍.杜南在《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一书中指出:图画有两种基本传达方式——指涉和示意。 指涉的图画就是画的是什么,就指涉什么;而示意的图画则是用图像来暗示抽象的意念、状况、想法等无法直接说明的东西。与指涉的图画相比,示意的图画更能够与文字故事形成互补,产生新的艺术信息,为故事赋予更深层的内涵。比如一幅漫画里画着桌上摆了一个装水的瓶子,那么想表达的往往就是一个装水的瓶子,即指涉;但是如果一本绘本里的图画中出现了一个瓶子,那么它里面装的东西往往是有寓意的,即示意。对指涉绘画的理解趋向于一致性,但是,对示意绘画的理解则趋向于多元性。例《大猩猩》。也就是说,和大部分漫画相比,绘本的图画通常不仅有指涉的作用,而且很多图画具有示意的功能,有非常广阔的解读空间。 (4) 与美术作品不同 绘本的图画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为了组合在一起,达到向读者传达特定内容这一目的。画面连在一起讲述了一个故事,是为了阅读而存在的。这里所说的阅读,是指对图像文本给出的信息进行理解、联想、判断、推论,把读者的个人经验、生活经验带到这些信息里面来,发生作用,最后在整体之中建构出读者所理解的意义的过程,核心是建构意义。前面提到的《大猩猩》中的图画寓意,也都是读者阅读图画建构出来的意义。正因为绘本的图画是组合在一起讲述故事的,读者才能够建构出更丰富的意义。
2、 绘本图画的叙事性 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对儿童文学来说,故事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故事是万万不能的。这一点和成人文学有区别。有的成人文学作品中找不到明晰的故事线索,如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但儿童文学则不同,即使是童谣、童诗,往往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故事性。绘本当然也要讲故事,要把事件叙述清楚,绘本的图画不仅是一种叙述语言,而且是非常核心的叙述语言。 绘本是儿童的恩物。因为幼儿没有识字的能力,他们要了解绘本中的信息,除了要从大人给他们读的文字故事中听取以外,更重要的是从绘本的图画中获得。要让幼儿了解绘本的信息,就要用图画来吧故事讲好。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是儿童写实故事的经典。画家林明子显然深谙绘本创作的个中三昧,尽可能使图画与文字故事的相互生成达到最大化。她根据故事的内涵,变换近景、中景、远景、特写镜头,以细腻的笔触和清晰的跨页画面营造出犹如放电影一般的现实感和真实感。图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语言,需要有节奏。比如《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有一页大熊坐了下来,这就是节奏,这个停顿对于之后故事的回转非常重要。还有后面将出现过的动物一个个迅速地拉了回来,这种快节奏会令读者感到有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

3、 绘本图画的表意性 绘本的图画不仅要讲故事,而且要把故事的意义、内涵表现出来。这里的表意性,就是指示意性的图画所具有的的功能。 (1) 通过构图变化来表意 绘本的图画是设计性的,构图的设计就具有表意的功能。例如《吃掉你的豌豆》通过构图的变化表现了母女二人的心理变化。 (2) 用视觉的意象来表意 《小牛的春天》这本绘本就是典型的视觉创意,伴随着画面上的四季转换,小牛长大了。 (3) 用色彩来表意 例如《遇见春天》中,整本绘本前面不是彩色的,直到小女孩出现时,彩色出现了,有了绿色、红色、黄色,还有“翩翩起舞”的黄色蝴蝶结。例如《内德的运气怎么这么好》则是利用黑白、彩色的交替变化,表示“倒霉”和“幸运”的转换,这和我们的情感体验是相吻合的。通过黑白和彩色的对比,其实也是在表达思想——乐观、快乐会使生活充满色彩。《在森林里》这本绘本则完全是黑白的。绘本讲述的是发生在森林里的幻想故事,作者用黑白两色非常传神地描绘出森林的幽深、静谧,以及幻想的神秘。如果使用彩色来表现,难以想象能获得这样的艺术效果。《下雪天的故事》和《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看得见的歌》。


4、 绘本图画的隐喻性 图画这一媒介有着形象性、直观性的长处,但在表现意义的时候又有它的暧昧性,如果对这种暧昧性善加利用,会产生隐喻性,深化绘本的艺术内涵。 宫西达也的《好饿的小蛇》是运用图画的隐喻来深化作品内涵的好例子,体现了儿童崇拜这一精神。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表达过对幼儿相似的认识。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说,人一生的精神状态要经过三次变化,简单地说就叫“精神三变”。第一次要变成骆驼,要像骆驼在沙漠中跋涉一样,用坚韧的毅力去战胜困难。第二次,光做骆驼还不够,还要变成一头狮子,要充满勇气去战斗。第三次,变成狮子也还不够,有一天还要变成一个幼儿。变成幼儿去做什么?天真无邪地去开创一切。在尼采的评价中,幼儿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天真无邪地去开创一切的。 《妈妈的红沙发》的作者薇拉.威廉斯非常特别。她在绘本创作中最在意的是图画要“贴合故事的需要”,“最感兴趣的是使情感可见”。例《100万只猫》、《苍蝇》《爷爷一定有办法》《迟到大王》。

综上所述,绘本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绘本的文字和图画是相互活化的关系。绘本的图画与影视图像、连环画、漫画、美术作品都不同,相比之下,绘本的图画更具有叙事、表意和隐喻等功能,能通过构图变化、视觉意象、色彩变化等来表达主题、讲述故事,产生十分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