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心理」你坚持的“自律”,可能是假的
又想聊点关于“自律”的话题,原因是最近获得的新知,颠覆了我对所谓“自律”的认识,原来,我有时候的“自律”并不是真的“自律”!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群人:有每天在朋友圈晒读书的进度,有人每天跑步刷圈,有每天打卡瑜伽。在朋友圈就更多了,好多友友日更一年都不算稀奇,有的甚至都快一千天了!这群人被他们身边的朋友定义为:自律!
前段时间,偶遇一位朋友,听说到四月份为止,他已经读了30多本书了。
相比之下,我这个每天读几页的人,有点自惭形秽。交谈之中,知道他今年读过的书单中,有几本重合!终于遇到同道中人了!
于是,借着话头讨论起来。只是没聊几句话,我有点失望,这几本书的观点,他一知半解。看来,他根本没有读透!交流的热情,瞬间熄灭。

碍于情面,没有当面对此事进行品评。但心里为我这位朋友下了个定义:他的自律,仅仅是为了数字和结果!这个自律前面还是应该挂一个“假”字。
什么是“真•自律”?
百度词条中对“自律”是这样定义的: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定义如果到此为止,那我那位朋友还算“自律”,不过,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后面还有一段话:“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对他而言,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比谁有多看几套书,作为谈资,作为炫耀资本。他在意的其实不是书的内容本身,而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眼光!
那么,这样的“自律”算“真•自律”吗?
显然不是!在我看来,自律是一种“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要求,以自身提升作为践行标准。如果心有旁念,为脸面,为炫耀,那算不得自律!
自律还是比习惯更高的要求,是一种脱离舒适区的标准,需要我们跳一跳才能够到的高度。所以,别把每天更新百来字水文当做自律,这样的结果,就算是日更一万天,也算不得自律!
当然,这份坚持值得欣赏和赞同,毕竟每天的更新也是很不容易的。
别把“他律”当成“自律”!
康德说:当我们像动物一样追求快乐或者避免痛苦的时候,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自律,行动的法则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本身就是行动的目的!

人之所以有尊严,是因为他能做到自律!而自律的反面,叫做“他律”!
这个时代最残酷一场争夺战就是争夺对自己的控制权!我们只要一松懈,就处于时间被“哄抢”的环境中:短视频、游戏、网文,这些事物不断来瓜分你为数不多的时间。
或者是我们主动参与了“被组织起来的哄抢”。某条新闻上了头条了,去关注一下;听说那个行为很时髦,也来参与一下。
将别人的看法、想法、评价,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和标准,我们被牵着鼻子走,但根本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所以你需要想一想,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让别人的眼光?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什么?日更的天数,赚赞还是让自己有所提升?
自律还是他律,有时候在一念之间。如果大家都不在乎你读了多少书,你还会继续读书吗?如果没有日更挑战,你还会坚持写作吗?
保持觉察,打“假•自律”
还是孔老夫子的那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时候该回头问问自己了,现在的努力究竟是“为己”还是“为人”?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转自网络,贵在分享,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还没关注的师友,动动发财的小手关注下哦~
关注禾木不迷路~
每天一篇心理学文章分享给您~
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