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什么?人的行为:(2) 推导过程
先说结论:
- 肯定的仁:指在一特定的条件下,正确的行为。
- 否定的仁即不仁:指在一特定的条件下,错误的行为。
- 仁:人的行为,春秋贵族围绕着人的行为展开的思考。
下面主要利用《论语》及《左传》和《史记》中的史实,来进行推导。
一、春秋时代,贵族(包括士阶层)都知道仁的概念
-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公冶长》)
- 阳货欲见孔子,...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阳货》)
-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公冶长》)
-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宪问》
-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宪问》
- 樊迟三次问仁、颜渊问仁、仲弓问仁、司马牛问仁、子张问仁
在这些《论语》章句,孟武伯、阳货、某些人(或曰,曰圣与仁)、子路、子贡,他们都知道仁的概念。樊迟、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问仁时,他们也都知道仁概念,下文对这一点有进一步说明。笔者也对《左传》中出现的“仁”字做过统计。《左传》有39个仁字,出现在8个春秋诸侯国国人的话语中,即陈、宋、晋、郑、鲁、楚、齐、吴;也出现在所有贵族身份的人的话语中,即国君、国君夫人、公子、贵族、臣、臣妻、君子(曰)。由此可以知道,在春秋时代,仁的观念已经普遍存在于各诸侯国的贵族人群中,且广泛应用在他们的思考和交流间。由于“仁”字被各国不同身份、地位、学识的人广泛使用,那么仁只能是个简单基本的概念。【迷底:人的行为】
二、以例子说明这样一种“问”的格式
- 第一天樊迟问天气,曰:太阳
- 第二天樊迟问天气,曰:下雨
- 第三天樊迟问天气,曰:多云
- 樊迟问成绩,曰:75分
- 仲弓问成绩,曰:85分
- 颜渊问成绩,曰:98分
这里弟子懂得天气和成绩的概念,不是正在问天气和成绩的定义,他们接受不一样的答案。如此可理解为何孔子弟子问仁时,孔子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三、樊迟问知与问仁,弟子清楚仁的概念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在这两章中,樊迟问仁也问智。樊迟问智时,孔子分别答以“知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正是因为我们现代人也懂得智的概念,所以我们不认为樊迟正在问什么是智的定义,也不认为樊迟不懂智的概念。在同一个章句中,以同样的思维,如果我们现代人也懂得仁的概念,那么我们不会认为樊迟正在问什么是仁的定义,也不会认为樊迟不懂仁的概念。也许因为我们不清楚春秋仁的概念,又很想马上知道仁的涵义,就直观认定樊迟正在为我们问仁的定义。【迷底:樊迟问聪明的行为,正确的行为】以同样思维方式看待《论语》中所有问仁的章句,可知樊迟、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问仁时,他们对仁的概念是清楚的,同时完全接受孔子对“问仁”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小结上述所言,我们知道:1. 孔子弟子都知道仁的概念; 2. 春秋时代,贵族都知道仁的概念;3. 仁是个简单基本的概念【迷底:人的行为】
四、问仁问什么?问仁就是问行为
- 樊迟 ....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当弟子问仁时,孔子都以一种或多种行为来答复,那么我们足以认为,问仁就是问行为,或带有仁的精神的行为。【迷底:问正确的行为】
五、孔子弟子为什么问仁?
两种情况下孔子弟子要问仁。一种是对仁的向往,一种是对仁的需要。
- 孔子弟子对仁的向往
-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公冶长》
-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尧曰》
- 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左传 僖公八年》
- 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故鱼氏世为左师。《僖公九年》
- 晋侯谓韩无忌仁,使掌公族大夫。《左传 襄公七年》
从《左传》、《论语》都可以看出,在春秋时代,被人知晓有仁的品德,是一个能带来大好前程的名声,能被委以重任,为大臣、重臣。所以孔子弟子向往“仁”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第一种问仁的原因。
- 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可谓之仁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史记 仲尼弟子》《颜渊》
我猜测司马牛是在求学无职位时问仁,他向往仁的好名声。从司马牛怀疑的语气中,能感觉到,他该认为深受器重的仁者不能仅仅只是具有孔子说的“仁者其言也讱”的特质。司马牛平时有“多言而躁”的缺点,即有一种明显不正确的行为,不是仁的行为,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先纠正他的这种不正确的行为,“其言也讱”可说是司马牛眼下需要有的正确的行为。
从《史记》上对司马牛描述的“牛多言而躁”,我们也能知道,“其言也讱” 就是纠正“多言而躁”的具体的、正确的行为。
2. 孔子弟子对仁的需要
-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这句话明显能看出,孔子是正在告诫获得职位,或已在职位上的弟子。孔子的意思就是要求弟子用“仁”守住职位,所以弟子需要仁来办好事务,守住职位。孔子这句话可以概括为一个式子,来表示为官所需的各种行为技能:
因为我们不清楚仁的概念,式子可以改成:
如果我们自己思考为臣僚所需的能力,对于这个空缺,会填入什么样的答案?答案无疑就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
那么臣僚的仁是什么?臣僚的仁就是忠恕。
臣僚可以是高级的官员(相)、中级、低级、办事人员、外交官、家宰、家臣、负责修城池修宫殿官员、军官、处理与夷人事务的官员等等。孔子弟子为官后,必然会处在不同职位环境中,那么他们有能力将忠恕具体化成某些正确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眼下的、职务的、职位的、具体的、真实的、环境的需要?当有些孔子弟子自己无法将忠恕具体化成现时环境所需的那些正确行为时,那就应该问仁于老师了。
从《论语》这章 “知及之”,我们了解清楚有职位的孔子弟子为何需要问仁,现在分析仲弓、樊迟的问仁。
3. 仲弓问仁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这里我们要猜测仲弓为何问仁。《子路》载:“仲弓为季氏宰”。那么在三个时间段,仲弓有可能问仁。1 求学期间,仲弓无任何职位,仅跟随孔子学习;2 任职前/在职期间(指任何职位,不限于季氏宰);3 不在职 。孔子教学特点是多针对眼下的事务给出具体的指导。这里孔子具体详细给出了与役使百姓有关的“使民如承大祭”、与所处环境有关的“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且仲弓答以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那么仲弓在 1 和 3 时间段问仁是小概率事件,而在 2 在职期间问仁是大概率。我们就只考虑仲弓在在职期间向孔子问仁。从孔子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正在教导仲弓用什么样的行为待人处事。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人在职时,最想知道的会是什么,无疑是如何把事务办理好,保住职位,获得赞赏。上级交代的事务是各式各样,只能靠自己的才能“智”(即“知及之”中的知)来办理其中的具体事项。但是用来办理事务的态度和行为,就成了办理好事务的关键了。作为孔子弟子,他对所需有的态度和行为是必然知道的,就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忠恕”。但在仲弓眼下这个特定的职位环境中,“忠恕”是通过哪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还要请教老师吗?当然仲弓的想法和问仁过程只是我个人的猜想,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仲弓是在其职位环境中有了需要,是担心“仁不能守之”,或者是要把事务办得更好,但不管什么原因,他来向孔子问仁。孔子的教诲明显能实际应用到仲弓眼下的现实情况中,所以仲弓最后说“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里仲弓问仁,从孔子回答的内容,可以看出就是询问在其特定的职位上所需有的行为。
4. 樊迟问仁
下面推测樊迟问仁。首先了解樊迟这个人。《左传 · 哀公十一年》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后一年春,齐国军队来攻打鲁国,冉求是鲁国防御战的策划者。鲁国以三军对抗齐军,季氏帅中军,孟氏帅右师,冉求帅左师。冉求主帅战车上有三人,冉求为车左,樊迟为车右。季孙曰:“须也弱。” 有子曰:“就用命焉。” 齐师自稷曲,师不逾沟。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 如之,众从之,师入齐军。结果鲁国获胜。
可知樊迟是一个即勇敢又有观察力的年轻人。大概率的情况是,战后樊迟会得到鲁国人的赏识,获得职务包括军职。孔子晚年回到鲁国时,樊迟还年少,但樊迟因有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可以推断樊迟不是跟随孔子学成君子后获得职位的。樊迟应是靠其在战场上的勇敢和观察力,未学而仕,在孔子回到鲁国之前就有了职位。樊迟是个特别的孔子弟子,有职位还好学好问,少见的“仕而优则学”吧。又因为樊迟先前未长期跟随孔子学习,在《论语》里,他对孔子的思想明显了解不足,他自己本身的学问也不足,却有社会实践经验,且面对的问题也多样,所以樊迟多次向孔子问各式各样的东西,问仁、问智、问无违的孝、问崇德、脩慝、辨惑、问稼、问为圃。樊迟不知如何将忠恕具体化成适合眼下职务环境的正确行为,结果樊迟就在其三种不同的职务上问仁于孔子。
-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雍也》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
樊迟三次问仁,孔子都指向明确且具体的行为。明显樊迟是在不同时期在不同职务上向孔子问仁,而孔子针对樊迟在不同时期不同职位所需要具备拥有的行为,给出具体是那些行为的指导。
5. 问仁公式
孔子弟子因为在其职位上需要仁,而问仁。即问在其目前的职位或环境中,他们需要有哪些行为。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弟子希望得到的答案无疑是能给他们带来好结果的正确的行为,最好是最佳的正确的行为。
将上述司马牛、仲弓、樊迟问仁的形式和内容汇总:
可以得出问仁的通用表达格式:
改成一般性的问仁公式:
六、仁的肯定表达式
上述问仁公式:
将问仁公式,表达成仁的肯定式:
将司马牛、仲弓、樊迟问仁用肯定式来表示:
下面说明仁的肯定式也适合于《论语》中各处论及仁与具体行为的关系的章句。
- 孔子曰:“天下无行,多为家臣,仕于都;唯季次未尝仕。”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阳货》
-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学而》)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由推导出的仁的肯定式:“特定条件 + 正确的人的行为 → 仁”,及上述共11个例证,所以得出结论 1: 仁指在特定条件下,正确的行为;或与特定条件相符合的正确行为。
七、不仁,即仁的否定表达格式
-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 子曰:“予之不仁也!”《阳货》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 阳货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孔子曰:“不可。”(《阳货》)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宪问》
-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宪问》
从上述含有”不仁“的章句可以看出,人的行为(3)是多样的,明显就是指错误的行为,即在一特定条件下,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所以得出结论 2: 不仁指在特定条件下,错误的行为。或与特定条件不相符合的错误行为。
八、仁是人的行为
比较仁与不仁:
-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子曰:“予之不仁也!”《阳货》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宪问》
在子路对仁的判断中,生与死不是简单对应于仁与不仁,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生可以对应于不仁,死可以对应于仁。在判断仁还是不仁时,一定要基于特定条件这个前提。
由以上描述可知,仁与不仁是在一特定条件下,围绕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进行正确还是错误的判定。仁的肯定式、否定式都围绕着人的行为而展开的,仁也就是春秋贵族思考在特定条件下的人的行为,其思考的核心对象就是人的行为。结论 3: 仁就是人的行为,是古代贵族围绕着人的行为进行的思考。
对比孝、信、礼、智、仁
- 孝:孝敬父母的行为。
- 信:诚信的行为。
- 礼:遵守礼法的行为。
- 智:聪明的行为。
- 仁:正确的行为。
孝:孝敬父母的行为,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行为,所以孝也是仁。
信:诚信的行为,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行为,所以信也是仁。
礼:春秋时的礼包含有先王贤人规范化的正确的行为。依礼的行为,就是在执行礼中所包含的正确的行为,所以礼也是仁。
智:聪明的行为。“知者利仁”(《里仁》)所以智不等于仁。但是如果认可一般人把智看成正面的聪明,而把反面的聪明认定为狡猾、不是智,那么智就可理解成做事时的更佳的正确的方法和行为,所以正面的智也是仁。
义:笔者还未把握“义”的内涵,故目前无从解读。
小结:孝、信、礼、智都是正确的行为,所以也都是仁。
2022年4月17日,谭秋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