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女性作家
查看话题 >我最欣赏的欧美女作家和女诗人终极推荐 (有待更新)
(以下是我的书评,并且参考百度和某些外文网书评整理出来的,大多是上课学过的作家诗人,也有一些是被其他同专业的小伙伴安利的。中文版本是随便找的,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中文版本,大家想知道哪个译本更好自己可以下去查一下。每次更新都有可能会被审核,如果打不开的小伙伴,请耐心等待审核通过)
之所以想写这篇,是因为去年在听一个玛丽雪莱的演讲的时候,被安利并购买了一本图画小说,我在生日的那天买给了自己,作为对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的一种激励。
这本书叫《why she wrote》,主要是以图画小说的方式讲述了18-20世纪英美女作家的崛起和事业发展,作为对了解英美女作家入门级读物,对话简单,非常容易入手,故事读起来也通俗易懂,有点像漫画版名人传记,但更聚焦于女性创作者的生平缩影。

以下是谷歌阅读的简介:“这本引人注目的合集收录了18位女性——包括简·奥斯汀、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爱丽丝·邓巴·纳尔逊、安妮·利斯特等等——并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一个女性作家往往意味着被低估、被忽视或被归类的时代,她为什么要写作? 为什么简·奥斯丁在她的第一部小说出版前挣扎了五年才开始写作,伊迪丝·莫德·伊顿的作品如何改变了人们对在北美工作的中国移民的看法?为什么Brontë姐妹选择用男性笔名写作,而安妮·利斯特(Anne Lister)用密码写个人日记? 了解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女性作家,从熟悉的最爱到那些不应得地陷入默默无闻的人,以及她们经常不为人知的历史,包括:
•被遗忘的哥特式风格之母
•《小妇人》出人意料的成功
•“第一位现代女同性恋者”的日记
•保护小爵爷方特勒罗伊的诉讼
•关于1811年一次乳房切除术的个人陈述
•奥斯汀与写作瓶颈的斗争。。。”
他的绘画风格大概是这样的,非常可爱,漫画中的对话子很少,但描绘出来了改变女作家的命运的几个人生转折点,每个作家大概有10-20页,全书一共256页,但以正常的英文水平,一天读一个作家绝对不成问题,这本书kindle和Apple books英文版有卖。

接下来,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在这本书中喜欢的几个女作家,和一些联想到的很喜欢的女作家,并推荐一下我读过的或者知道的她们的最知名的作品,再介绍几个我最喜欢的女诗人:
女作家篇
玛丽·雪莱 Mary Shelley,1797年8月30日—1851年2月1日 ,母亲是著名女政治家玛丽 沃尔斯通克拉福特 ,父亲是学者以及书店老板,丈夫是诗人珀西雪莱,玛丽早年丧母,父亲再婚,没有上过学,在家接受的教育,17岁的的时候和珀西私奔,怀孕了四次,三个孩子夭折,通过结识了拜伦,在一次和拜伦和珀西的写作比赛中创作出了《弗兰肯斯坦》的初稿,后来珀西也英年早逝,留下玛丽一人和孩子过完了余生。我自认为玛丽是命运最悲惨但文笔最出众的女作家,她对生死的感悟和描绘惊心动魄,作为科幻哥特小说的鼻祖,跳脱出了传统女性作家对婚姻和爱情和写作模式,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以下是她的著作推荐,其他还有《最后一个人》和《永生者》。
布朗特三姐妹 Bronte sisters, 出生于十九世纪初,父亲是保守党人,喜欢读书和讨论政治,是牧师同时也是教师,家里六个孩子,三姐妹后被送到寄宿学校,也女承父业地一生从事写作和教育。大姐夏洛蒂简最著名的作品是《简爱》,其他的有《维莱特》,《教师》;二姐艾米莉最著名也是唯一一部小说作品是《呼啸山庄》,但她写过193首诗歌,30岁时去世;小妹 安妮 虽然没有姐姐们知名,但也出版过 《艾格尼丝 格蕾》和《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 》,29岁时去世。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相继去世后,夏洛蒂写了《谢利|》以表哀思,于39岁去世。一个家庭里同时出现三个女作家,虽然都是英年早逝,但其作品和影响力在整个英国作家史上也是非常罕见和令人传颂的。
简·奥斯汀 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 ,21岁时写了处女作《最初的印象》,后被改名为《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最出名的女小说家,为了理想的爱情,选择了终身未嫁,但文笔收到当时很多人的认可,现在也是女生最喜欢的女性作家之一。但其实她坚持写作也是为了吸引更多受教育的上层阶级的男性的注意力,为了弥补自己未能和最爱的人在一起的遗憾,她将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梦想隐射在了自己的每一部小说中,即所有智慧的女性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推翻阶级差异并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著作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艾玛》《曼斯菲尔德庄园》等。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Elizabeth Gaskell,1810年9月29日-1865年11月12日 ,传记作家也是小说家,出生在牧师家庭, 在伦敦附近的斯特拉特福德镇(莎士比亚出生地)上学 ,在儿子夭折后,为了发泄悲伤,开始写作,她的作品主要关注劳工群众和不同的社会阶级,是难得的对工业革命颇为关注的女性作家, 她生前与勃朗特姐妹和乔治 艾略特等齐名 ,著有《玛丽 巴顿》《夏洛蒂 勃朗特传》《南方与北方》等。
水仙花 Sui Sin Far,又名 伊迪丝·莫德·伊顿 Edith Maude Eton, 1865-1914,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广东人,原名荷花,她的母亲被拐到英国在英国受了教育又回到上海,也是在那里遇到她的丝绸商人的父亲,因此出生在双重文化背景下的她,是北美最早发表华裔文学的女作家,为了表示自己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她选择了粤语笔名水仙花,可能也是为了表示对母亲的亲近,她的作品大量地展示了华裔在国外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著有《春香夫人和其他故事》。
乔治·艾略特 George Eliot, 原名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 1819年11月22日-1880年12月22日 出生在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中,作为19世纪英语文学界最富盛名的女小说家之一,和勃朗特姐妹齐名。三十几岁时,她先成为了翻译,而后开启了自己的文学生涯,之后还成为了“西敏寺评论”杂志的编辑;在此期间经由介绍,她认识了一生的挚爱刘易斯(George Henri Lewes),不顾外界反对的与其结婚,但两人之后的生活十分恩爱。因为当时的女性作家收到男性作家和出版社的歧视,为了方便自己的作品出版,她选择了男性笔名,发布第一部作品时已经四十岁,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女作家,著作有 《亚当·比德》,《织工马南传》《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罗慕拉》《菲力克斯·霍尔特》《米德尔马契》《丹尼尔·德龙达》等。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 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作为伦敦文学界的核心成员,加入了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 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让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 伍尔夫一生经历了三次精神奔溃,第一次是13岁时母亲Julia去世,第二次是22岁父亲Leslie去世,而后她试图跳窗自杀。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后不久,伍尔夫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莎的短信后选择了在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终年59岁。 著作有 《一个人的房间》《达洛维夫人》 《到灯塔去》《存在的瞬间》 等。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Louisa May Alcott,1832年11月29日-1888年3月6日,是一位美国女作家。她从小受当作家和教师的父亲的影响,在父亲的熏陶下,很早就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但为了帮助贫穷的家庭,路易莎在成为专业作家之前也从事过女佣、家庭老师和裁缝等职业,路易莎10岁时热心于业余戏剧演出,15岁时写出第一部情节剧,21岁发表诗歌及小品。1868年,在一位出版商的建议下,她便根据孩童时代的记忆写成《小妇人》写了一本给女孩子的书,本想将结局保留成乔没有找到归宿,但在出版方最后的要求下,还是选择了给乔一个以女性结婚为人生画句号的、符合传统婚恋观的结局。著有《小妇人》《一个老式的感恩节》《小绅士》《遗产风波》等。
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1931年2月18日-2019年8月5日,美国著名黑人近现代女作家,虽然出身普通,而且童年时多居住在白人社区,但她依旧受到黑人文化鼓舞,并很小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1949年她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学校,选择了英语和古典文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又去了康奈尔大学专攻福克纳和伍尔芙,并获得硕士学位。此后,她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德华大学任教。主要作品有《宠儿》 《最蓝的眼睛》《苏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 等。
伊莎贝尔·阿连德 Isabel Allende,1942年-2019年,生于秘鲁的美国女作家,但她真正作为作家被文学界和大众认可的时间是1982年,因为那一年她出版了轰动性的小说《幽灵之家》,是拉美文学大爆炸顶峰时期的女性代表作家之一。阿连德作为这一阵营中少有的女性,被某些出版商称之为“穿裙子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从此声名远扬。阿连德本人不在意外界把她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归为一类,但不同意自己有意模仿。她一生有三个情人,尤其是在美国定居后,更加致力于为拉美人发声,写了不少有关移民身份认同和具有文化冲击的作品。著有《幽灵之家》《幸运之女》《我的灵魂伊奈斯》《怪兽之城》等。
女哲学家篇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 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 ,英国启蒙时期最重要的女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也是玛丽雪莱的母亲,是最早提出女性教育的重要性的先驱,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本来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她决定转身投入政治哲学写作,写了著作《女权辩护》,在与无政府主义哲学家及学者威廉(William Godwin)相爱后,两人因反对婚姻制度而没有结婚,直到玛丽怀了大女儿才结婚,而生产二女儿小玛丽之后她不幸受到了感染,一个月后因为败血症去世,小玛丽从记事以来虽然没见过母亲,但与成年后的她与母亲有诸多相似之处。著作有《人权辩护》《女权辩护》《玛丽亚:女人的受罪》等。
西蒙·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双性恋法国著名作家和哲学家。生于巴黎,获得了巴黎的哲学学位,遇到了萨特后,更坚定地开启了自己的哲学生涯,而后不仅与萨特成为了恋人,也与加缪成为了朋友,但据说他俩有胜似恋人的关系,后来她与萨特和加缪同成为法国最重要的研究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1945年她与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了在哲学界引起轰动的《第二性》,此书成为了女权主义经典。与萨特以情人的身份访问中国之后,她还有写过关于中国的文章,最高成就即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奖。她本是不婚主义,但看到萨特结婚,为了和萨特保持同事以及恋人的关系,拒绝了一个互相喜欢的追求者的求婚,带着遗憾选择了终身未婚并领养了一女。著有《第二性》《名士风流》 《长征》《独白》《永别的仪式》等。
女诗人篇
伊丽莎白·布朗宁 Elizabeth Browning,1806年3月6日-1861年6月29日,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知名的女诗人之一。从10岁之前便开始读书,对莎士比亚、荷马、蒲柏、米尔顿、但丁等古典文学代表人物颇为感兴趣,15岁时,因不幸骑马跌损了脊椎导致下肢瘫痪长达24年。22岁时母亲逝世,激励她创作了《奥罗拉·莉》。在她39岁那年,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并与其成婚。她的作品对后来的对艾米丽·狄金森,艾伦·坡等人都有影响。著有《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奥罗拉·莉》《大会前的诗歌》等。
西尔维亚·普拉斯 Sylvia Plath,1932年10月27日—1963年2月11日,美国自白派代表女诗人, 就读于剑桥的美国女诗人,自白派代表人物,在剑桥遇到风流才子泰德·休斯之后,陷入了热恋也陷入了虐恋,总是两人的诗歌风格和题目和内容经常互相借鉴,泰德在诗歌上给了她不少灵感和支持,但泰德的花心和性暴力将西尔维亚推入了精神疾病的深渊,西尔维亚最著名的作品 Daddy 就创造与在被婚姻进行心里虐待的时期,她的作品聚焦于女性的心理创伤,尤其是在爱情和婚姻中的折磨。完成了因为内容过于消极颇而导致有争议的《瓶中美人》的自传之后,于31岁选择了自杀,但至今都是英国和美国为之骄傲的最有成就的女诗人之一。著有诗集《爱丽儿》和自传小说《瓶中美人》。
安妮·萨克斯顿 Anne Sexton, 1928--1974,美国自白派代表女诗人。因为美貌和身高早年当过模特,于十八岁结婚,46岁离婚,离婚后不堪重负而选择了自杀。 她于1960年出版的首部诗集《去精神病院半途而返》的第一首诗就是《你,马丁医生》(You, Dr Martin)。 1967年因诗集《生或死》获得了普利策,是现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因为生前长期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在她的心理医生推荐之下,她选择了写诗.作为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在诗歌中她的坦诚和敏感以及想象力丰富的意象,让人惊叹于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孤独,著有 《生或死》《我生命的房间》 。
伊丽莎白·毕肖普 Elizabeth Bishop,1911年2月8日-1979年10月6日,童年丧母,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后毕业于瓦萨学院,去了南美。与美国诗人罗威尔是好朋友,两人一直保持联系和交流。作为一个美国同性恋女诗人,其实常年都和女友生活在南美,因此她的诗也经常探讨了思乡,文化差异和身份认知等普遍有社会共鸣的话题,她终身未婚,情人无数,称自己为最孤独的女诗人,只有一个情人的情人领养的侄女如同亲生女儿般亲近,1949-1950年成为桂冠诗人, 1956年得了普利策奖,代表作为《北方南方》《一个寒冷的春天》等。
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传奇女诗人。出生于律师家庭,从小就喜欢写诗,几乎每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写,经常在碎纸片上写诗,最初只给自己喜欢的嫂子和其他家人看,因为诗歌对她来说像秘密日记一般珍贵。在三十年写作生涯中,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生前只发表过七首,其余的都是她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内战期间,是狄金森创作的高峰期,在这段时期她因为见证了身边人的种种遭遇,写下了很多扣人心弦的作品。她也选择了终身未嫁,原因之一是对嫂子即自己最好的朋友的眷恋。著有《云暗》《逃亡》《希望》《补偿》《战场》《天使》《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神奇的书 》 等 。
路易丝·格里克 Louise Elizabeth Gluck, 1943年出生于纽约的美国女诗人。在两所大学短时期上过学,拥有威廉姆学院的法学学位。2003年她在马萨诸塞州的威廉姆斯学院讲授一年级英语、诗歌写作和当代诗歌等课程。迄2003年为止,她已出版了9本诗集,其中1992年出版的《野盏尾花》获得过1993年的普利策奖。
玛丽·安吉罗 Maya Angelou,1928年4月4日-2014年5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黑人作家、诗人、剧作家、编辑、演员、导演和教师。在贫民窟中长大的安吉罗生活经历丰富,尝试过很多文艺工作,同时还是一位活跃的人权作家。作为当代美国黑人女诗人中的代表之一,她的诗歌创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宣扬了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黑色权力”(为黑人种族争取自由和平等)以及黑人妇女的觉醒。著有 《我知道笼中的鸟儿为何歌唱》、《以我之名相聚》、《非凡女人》等小说和 《在我死前给我一口冷水吧》《现在,希巴女王唱这首歌》《我不会动摇》《玛雅 安吉罗诗歌全集》等诗作 。
伊迪特·伊蕾内·索德格朗 Edith Irene Södergran,1892年4月4日-1923年6月24日),是芬兰著名的瑞典语女诗人。她是北欧文学史上最早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她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俄国未来主义的影响,这些可以在她的诗歌中找到证据。她一生只出版了四部诗集,31岁时死于肺结核和营养不良。她在世时没有获得读者和文学界的认可,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她的作品的文学价值。现在,伊迪特·索德格朗被认为是北欧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直到现在,她仍然影响着许多诗人,尤其是瑞典语歌词作者。
奥德雷·洛德 Audre Lorde(1934-1922),是美国作家、女权主义者、图书管理员和民权活动家。她自称是"黑人、女同性恋者、母亲、战士、诗人",她反对种族主义、性别主义、阶级主义、资本主义、异性恋主义和同性恋恐惧症等现象。 作为一名诗人,她用她的诗作表达了她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愤怒和愤慨。著有诗集《黑独角兽》。
茨维塔耶娃 Марина Ивановна Цветаева,1892.10.8-1941.8.31,全名玛琳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出生于莫斯科,俄罗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剧作家。她的诗以生命和死亡、爱情和艺术、时代和祖国等大事为主题,被誉为不朽的、纪念碑式的诗篇,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里程碑》《魔灯》等。
伊迪丝·西特韦尔 Edith Sitwell, 1887 - 1964,英国作家,诗人。西特韦尔穿着时髦,敏慧善辩,言辞尖锐、个性古怪,为此时常受到来自评论界和新闻界的非议。她的诗歌早期以精致的文体技巧著称,后期则以深沉的情感和对人性的关注闻名。主要诗集有《门面》(Façade)《玫瑰颂歌》(The Canticle of the Rose)《黄金海岸习俗》(Gold Coast Customs)等。
索菲娅•德•梅洛•布雷内尔•安德雷森 Sopiha de Mello Breyner Andresen, 1919-2004,葡萄牙诗人,她在葡萄牙文坛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葡萄牙诗歌女皇”。她多次获奖,1994年葡萄牙作家协会授予她“终身文学成就奖”,1999年在她80岁高龄时又荣获葡萄牙语世界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卡蒙斯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以葡萄牙语从事创作的女作家。她2004年逝世后,灵柩被安放于葡萄牙国家先贤祠,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迄今只有两位女性栖身先贤祠:索菲娅和葡萄牙国宝级“法多”演唱家阿玛丽娅。
莫雅·坎农 Moya Cannon, 1956- , 出生于爱尔兰的Donegal多尼戈尔,她在都柏林大学学院和剑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学历史与政治,后回到爱尔兰中部的高威爱尔兰国立大学教书。她已出版六本诗集,第一部诗集《桨》Oar (1990, 1994, 2000)获得Brendan Behan纪念奖,2001年获得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的O'Shaughnessy Award诗歌奖,英国Carcanet出版社在2021年出了她的《诗合集》(Collected Poems)。她还是美国Villanova大学的爱尔兰研究专席教授,长期担任《爱尔兰诗歌评论》的编辑。我很喜欢她诗歌中轻捷明晰的语言和很有音乐味的语气,她很擅长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历史与身份的关联,进而触发反思。
珍妮特·查曼 Janet Charman,1954年出生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硕士。1990年代曾在奥克兰大学教授新西兰文学四年,1997年担任奥克兰大学驻校作家,后担任中学英语教师,2008年辞职专心写作,迄今创作有六本诗集,广获好评,其中五本,包括《红 字》(Red Letter)、《 莴苣姑娘,莴苣姑娘》(Rapunzel Rapunzel)、《雪降南方》(Snowing Down South),皆由奥克兰大学出版社出版。近作《冷食》(Cold Snack),于2008年获新西兰蒙大拿诗奖「2007年度最佳诗集奖」。
每一个女作家女诗人女哲学家对我来说都是一种鼓舞,我也希望她们可以成为每一个女孩子的鼓舞和前行的动力。最后还是想说,整理不易,而且之后还会更新,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点赞收藏和转发,谢谢呀!
绯羽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硕博选男女导师的区别 (11人喜欢)
- 英国地名与历史和语言的渊源(有待更新) (2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