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老去的少年,20岁就见到自己60岁的样子 | 评《他们之后的孩子》
这只是《他们之后的孩子》的外在,它的内核是一个阶层的苦无出路,还有一座城市的凋零。
过早老去的少年,20岁就见到自己60岁的样子
文:叶克飞 编辑:二蛋
原发于公号:欧洲价值,转载已获授权,非常感谢
“安东尼不想看这一切。他跨上铃木,很快就回到省道上。他的手掌重新感受到发动机惊慌的震颤,一种马上要爆炸的感觉,地狱般的声响,尾气的馨香。还有一种柔和的光影,当埃朗日的七月在一声叹息中落下帷幕,在入夜时分,天空轻飘飘的,染上了玫瑰色。一成不变的夏夜印象,林间的暗影,拂面的风,空气中特有的气息,有着少女肌肤质感的熟悉的道路。这是山谷刻在他骨子里的印迹,这种归属感,既可怕,又温馨。”
《他们之后的孩子》的这个结尾,分明是少年心性的碰撞。叛逆与回归,从14岁的夏天到20岁完成了起承转合。
1978年出生的法国作家尼古拉·马修,2014年才出版小说处女作《动物战争》,一举成名,2018年更是凭借《他们之后的孩子》获得法国文学最高荣誉——龚古尔文学奖。

这本书的中文版,在推荐语中称之为“法国文学回归现实的扛鼎之作”。当然,说它“戳破浪漫法国的肥皂泡”,多少对法国太不待见。
其实,法国的浪漫从来不是肥皂泡,只是它太懒散,也太喜欢沉湎于旧日荣光,以至于在全球化时代疲态尽显。至于那些全世界的难题,法国当然也不会免俗。与其说戳穿的是法国的肥皂泡,倒不如说是戳穿了整个人世间。
《他们之后的孩子》讲述了法国东部洛林地区两名少年的成长。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虚构城镇——埃朗日。书中书写了1992、1994、1996和1998年的四个夏天,最初,14岁的安东尼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他羡慕人高马大的表哥可以随意出入酒吧和夜总会,身边也总是不缺女孩子。为了同表哥一起参加派对,安东尼在表哥教唆下偷了父亲的摩托车,却被17岁的少年哈希纳偷走。在索要无果后,安东尼也去偷了一辆摩托车……故事就这样如车轮一般滚滚向前,时光也不再回头。
这个充满荷尔蒙的青春小说式情节,很容易让人在青春期、爱恨、酒精、大麻和打架之中追忆逝去岁月。但这只是《他们之后的孩子》的外在,它的内核是一个阶层的苦无出路,还有一座城市的凋零。
也正因为这样,《他们之后的孩子》呈现的画面感,很容易让我想起《铁西区》,尽管它们看起来全无联系与相似之处。
埃朗日周边曾是工业区,它的高炉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曾是辉煌的标志,却也是没落时的标签。
“整整一个世纪,埃朗日的高炉吸引着整个地区的居民,同时也牢牢吸附着建筑、时间、原材料。一方面,翻斗车通过铁路运来燃料和矿石。另一方面,金属锭通过轨道运出去,到达大江大河,再开启在全欧洲的漫长旅程。工厂的身躯,只要能够坚持,它就一直坚持,它位于交通要冲,既有公路的连接,又有辛劳的滋养,还有完善的管道网络,管道一旦被废弃、论斤出售,就会让城市痛苦地流血。”

父辈的青春激昂,还有改造世界的努力,乃至在这座城市里的工作、罢工与失业,都不过是时光的注脚。至于中年男人的无所事事与无所适从,在孩子眼中更是显得笨拙。
相比安东尼,哈希纳的人生似乎更为“典型”。作为非洲移民家庭后裔,他的父辈从事底层工作,在法国始终是一个“外人”,没有身份认同也没有归属感。在那个早已名不副实的优先城市化改造区里,哈希纳靠贩卖大麻为生,至于其他时间,虚度是唯一选择。即使哈希纳后来回到他眼中因为愚蠢而更容易骗到钱的故国摩洛哥,收获了一笔财富,也仍然无法改变命运,当钱被人骗走后,他只能回到埃朗日。
后来,他似乎回到了正轨,在清洁公司里当临时工,砸废弃楼房的墙体,日复一日,一眼望不到尽头。
这样的正轨,不是哈希纳想要的,同样不是安东尼想要的。18岁时的安东尼,眼见着身边的女孩一个个变成厨房与婴儿床“两点一线”的主妇,当然,他喜欢的斯特凡娜是个例外,因为家境相对优越,所以她可以去巴黎,还可以去加拿大,埃朗日不过是其人生一站。
面对小城的阶层固化和种族意识,安东尼决定选择逃离。他认为参军会改变人生,但是20岁时,当他回到埃朗日,已经深深知道自己不过是普通且无力的大多数,并没有改变阶层的希望。他只能像哈希纳一样成为临时工,在养老院里负责清洁整理。
他们曾经嘲笑父辈的无力,认为父辈无法改变命运是因为不够努力、不够聪明或不够圆滑,但他们的智慧、努力、期待乃至叛逆,仍然无法改变什么。书中写道:
“安东尼讨厌这个家庭。它带来的无非是轮回反复的地狱,既没有目标,也没有终点。”
可是他们终究活成了曾经看不起的父辈的样子,那是一个生命的原点,也很有可能是终点。能够打好“临时工”这份工,争取不失业,就已经强过身边大多数。这种两代人的相同命运,让曾经紧张的关系变得释然,可这样的“相互理解”,本身就是悲剧。
马修所写的,当然不仅仅是两个少年的成长(或者说过早老去)、青春期的叛逆与迷惘,不仅仅是爱情与性的甜蜜、恣意与哀伤,更是时代与阶层。书中的底层困境、女性困境、原生家庭问题、种族固化和阶层固化,都不仅仅是埃朗日乃至法国的问题,更是全世界的困境。
可惜的是少年的命运,从14岁到20岁,那些叛逆与激扬,似乎已经用尽了他们一生的勇气。从此之后,他们已经老去,在20岁那年就见到自己60岁的样子。
所幸仍有一些记忆,能够在生命里留存,成为匮乏无助中的一抹亮色,比如:
“在夜晚温热的空气里,他们向前穿行,在省道上一路飞驰。很快,斯特凡娜就冷得打寒颤。速度起来了,传到她的大腿、腹部。她紧紧地搂住他,转弯的时候,她尽量倾斜身子,把半边脸贴在他的后背,闭上眼睛。四周的旷野上,黄昏的余光逐渐消逝,天边只留下一线暗白。他们穿过住宅区,穿过森林,穿过田野。一路上,她闻到男孩身上酸酸的味道。他喝了酒,跑了路,出了汗,他也感觉得到。这种体味有点拒人千里。后来,在黑暗中,这味道也成为他的标志。夜幕沉沉地将她笼罩。”
这样的黑暗,却比现实更光亮。
(完)

《他们之后的孩子》
[法]尼古拉·马修 著
龙云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2021年 12 月 上市
他们非常兴奋,又异常年轻。在十四岁的夏天,一切都开始了。
他们的少年时代刚刚结束,他们的未来已经被这全球化的时代定格。
《他们之后的孩子》是2018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讲述了法国东部洛林地区两名少年的成长,四个夏天,四个时刻,从《少年心气》到1998年法国世界杯,娓娓道来这个夹在城市与开发区之间的双面法国中一段段全速变化的人生。这不仅是一个青少年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尼古拉•马修用极其细微的方式触及到了全球化时代青少年面临的困境,同时戳破了西方世界有关机会平等的谎言。

《动物战争》
[法] 尼古拉•马修 著
孟玉秋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2021年 12 月 上市
游走于法国“铁西区”的黑暗午夜
两代“小镇青年”光与阴影交错的人生
《动物战争》尼古拉•马修于2014年出版的小说处女作,是一部精彩的群像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行将结束的世界和那些失去依靠、一无所有的人的故事。在一个濒临崩塌的世界,无论顺从还是反抗都是徒劳。因为最终只会变成动物般的野蛮。
-
MerrieRob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4-19 14:04:03
上海译文新文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春天里,一起读书吧!| 一份春日书单 (15人喜欢)
- 因欢乐而怦怦直跳的心 | 毛尖评波伏瓦《青春手记》 (14人喜欢)
- 谁懂啊,编这本书的每一天都在笑!| 埃科《米兰讲稿》编辑手记 (8人喜欢)
- 在野蛮社会里,文明、美和善良都是罪 |《华氏451》 (7人喜欢)
- 八百公里的圣雅各朝圣之路,居然还是“欧洲最佳骑车路线”?| 《不朽的远行》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