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巡游「何以中国」:展览背后的故事

好的展览都是相似的,不好的展览各有各的槽点。故宫「何以中国」展开幕以来,看了多场,每次都有新的收获。这场展览整体观感非常好,除了人多点,自己挑不出大毛病来。
所以作为拥趸,向很多朋友安利过它。除了各地珍宝荟聚一堂,不得不看以外,展览背后的很多巧思也颇值得赞赏。这就好像是做菜,珍奇食材固然重要,烹饪技巧也不可或缺。文华殿这场满是山珍海味的宴席,与策展人的精湛厨艺结合在一起,无异于一场满汉全席。
那么,或许我们可以暂时从华美的珍宝中挪一挪眼光,去看看文物背后,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呢?
命题作文与笔走奇锋
展览名字叫作「何以中国」,要讲述这个宏大命题,常规思路大概就是历史教科书式的表达。按照不同历史阶段,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去阐述,例如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
但是要如是叙事,展览的体量将极为庞大——「古代中国」展就占了国博整个地下一层。故宫若是同样办展,既无充足的空间与展品,也无重复的必要。

故宫这次不再拘泥于大和全,而是选择了独特的视角,用一线来领全篇。中国之所以是中国,不止是疆域的概念,更是文化与传统的集合。于是这场展览,就更多地从文化视角去阐释上述的宏大命题,讲述中华文明怎么从多元走向一体,这朵重瓣之花是如何在中华大地上绽放。
因此在看展时,我们不会陷入到历史事件中去,而是顺着奔流的文脉长河前行,我们抛开历史年表和大事件,只是去感受,感受着数千年未曾断绝的文明是如何渐渐壮大,如何容纳百川,最终汇成江海。
严谨的秩序感
虽然笔走奇锋,但展览依旧大体上按照时间的脉络布置展品。展览分为三个章节:源流汇。所以展览的叙事中暗暗藏着一条河流,这是一条时间长河,也是一条文脉长河。用河流的比喻来表达时间线,使得讲述方式避免了松散和杂乱,并隐隐地产生一种秩序感。

这种讲述的秩序感又与展陈方式合一。「何以中国」布展在故宫的文华殿中,这是一座工字型大殿,前殿与后殿之间有一条长廊相连,构成了封闭的展陈空间。展柜沿着内墙陈设,独立展柜很少,而文华殿本身又使用了减柱造的手法,没有密集的柱网,因此在展厅中可以获得极为通透的视角。

我们沿着展柜几乎是单线前进,正如同顺着时间的长河在流淌。而在观展时,不同展品之间纵然相隔较远,也可以回首看到。例如站在商鞅方升前,向左望去是长信宫灯,向右望去是何尊与玉龙玉琮,身后则是曲阜孔庙的商周十供,颇有一眼千年之妙。
当然这种秩序感之后,也稍微有点缺憾。观众只能贴在展柜正前方,视角单一,极容易造成拥堵,也不易看清展品的不同位面。
精妙的平衡感
「何以中国」展的参展文物由各地博物馆择选,都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物。在布展中,策展人也绞尽脑汁,将这些个性十足的文物顺利编组成和谐的乐章,其中平衡感的把握,尤为让人称赞。

要讲述广袤地域的连续故事,文物的年代与出土地这两个属性都需要兼顾。因为是各省送展,并且选择的展品都很具有地域特色,在地理空间上不会厚此薄彼。而参展的文物年代也颇为考究,从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乾隆道光朝,每个时代都有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参展。即使因为不可抗力,河南和陕西两省的文物未能如期抵京,故宫也用自己的丰厚馆藏做了很好的补位,保证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与时空的平衡感。

不同的展览适合不同的人群,有的展览走专业路线,展示的是学术成果,展板内容有时稍显枯燥,像是论文的摘抄。对于非专业的观众而言,看起来往往会望而生畏,距离感太强。有的展览又试图走网红路线,内容有失严谨,通俗有余而底蕴不够。

或许得益于国家宝藏本身的通俗叙述和故宫的学术研究两大基础,何以中国展兼顾了专业呈现与知识普及,展板和展签写得都很好,即使是没有太多基础的观众,也能够收获很多有趣的知识,可谓雅俗共赏。尤其是每个小节的展览概要,写得尤其精彩。用近乎四六体骈文的华丽形式,将展陈思路娓娓道来,读起来也很有美感,让人忍不住要为撰稿人鼓掌。

另外在宏大叙述和微观表达之间,也可圈可点。展览全程用不同形式在点「何以中国」的题,讲述着文脉渊源与文化自信。而单件文物也都值得细看,很多文物都是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或是故宫平时不常展出的馆藏,此时都荟萃一堂,件件皆可细品。

最后故宫还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平衡,除却展厅内的珍贵古物外,西配殿前还设置了现代艺术装置。来自三十二处最具历史价值的考古遗址中的「厚土立方」合在一起,组成了名为「何以中国」的装置。土为五行之中,土能生养万物,考古遗址的土壤又代表着历史的地层,用这种现代艺术的话语,讲述厚重的中国故事,使得展览突破展厅的限制,与天地呼应,突破传统的限制,与现代融合,真是神来之笔。
厚重的氛围感

这场展览没有在国博展出,而是选择在故宫文华殿,或许也是有独特的考虑。纵然现代展馆的展厅有更加明亮的灯光和更加充足的空间,但是却很难营造出在文华殿中观展的感觉。站在大殿里,头顶是贴金的藻井,周围是朱红的巨柱,殿外是六百年的紫禁城,而眼前,则是记录着沧桑故事的各朝古物。无需再多言,历史的氛围感已经让观众沉浸其中了。
看完展览,再走到文华殿的月台上,春光明媚,院外海棠花正盛,从历史到现实,千年不过一瞬间。
(致谢:摄影师为@一一的博物集 与 @禾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