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笔记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俗语,虽然只是一句朴素的道德评判,并不立足于科学研究与论证,甚至还有可恶的地图炮嫌疑,但它同所有民间俗语一样,都浓缩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之相对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也具有同样的经验色彩。然而,所有的研究问题都生发于生活经验之中,尤其是“常识”的冲突之处。经验作为理论之源,倒也无需同理论较个高低好坏。
因此,在我看来,本书的问题意识正脱胎于这句俗语,但她超脱于判断提出了问题,并更客观化、合学理要求地表达出来,即:为什么特定区域会持续地发生特定模式的叛乱?
裴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这样一种视角我们并不陌生,最早读过的贾雷德·戴蒙徳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便是以此来解释特殊文明的胜利的。裴认为,淮北区域叛乱频发的特征,正内嵌于当地的自然地理与政治生态环境——在正式秩序薄弱的社会环境中,为争夺匮乏的生存型资源而展开了频繁斗争。而这样一种生存斗争又因为所拥资源的多寡而拥有了两种不同的动机:资源多者多为防御性策略,资源少者则多为掠夺性策略。虽然二者本质而言都是一种立足于家庭、宗族、村庄的集体暴力,但又因其动机、领导阶层的差异而具有着诸多不同的行为特征。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两种特定的叛乱模式,裴选择了掠夺性叛乱团体捻军和防御性叛乱团体红枪会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史料分析,对裴的分析与结论在此就不赘述。这样两种主要的立足于不同生存斗争策略的叛乱势力的存在,具有怎样的历史影响与价值呢?这便是裴在导论中所提到的:叛乱与现代革命之间具有内在亲和性,造成地方反抗的结构性缺陷往往也会被认为促成了革命的爆发。因此,理解叛乱,有利于我们理解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解释发源于中国南方的中国共产党这一革命力量如果进入华北,并成功地实现了农村武装力量的统一和动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因此,在接下来的第六章中,裴重点讨论的便是,共产党作为一个外来的斗争力量,当它进入一个叛乱频发,不同武装团体与抵抗力量交织的淮北地区时,它同两种不同性质的叛乱者团体展开了怎样的互动,又如何在实践过程中调整自身行动策略,以适应淮北地区的农民需求,以合作社的方式开发了新资源方面的互动合作并取得了重要的革命成果。
上述便是裴书的整体脉络与框架。而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标注了许多自己的问题、困惑和需要拓展阅读的地方,现在此记录一下:
1.何柄棣、霍布斯鲍姆、周锡瑞等人的著作;《老残游记》;黄崖事件
2.白莲教
3.书中提到了同一时期淮北地区存在的多种反叛团体,他们中许多团体的行动模式、利益需求都是同质化的,我好奇这些不同的势力团体如何确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宗族关系?村庄?or其他?他们是否有超越地域的团体存在。
4.如太平军的基督教信仰,这些地方势力具有共同的信仰吗?在书中我看到了对身体的信仰,刀枪不入之类的。他们如何受到民间宗教影响?
5.乡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6.从书中看,地方与政府间存在的冲突主要集中在:苛捐杂税;货币系统的不稳定;未能提供有效的公共安全保护,可见经济要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我想了解一下历史上税收制度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央地关系、群众运动模式的变化。
7.跨文化的比较交流,如红枪会和黑手党在组织诞生、运行、信仰之间的异同
8.南北中国的农民运动的差异,如北方矛盾集中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税收冲突,南方矛盾则集中体现为地主与佃农之间的阶级冲突。
9.本书对掠夺性叛乱和防御性叛乱的分类是否有生硬疏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