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唐宋辽金木结构古建筑:金·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山西朔州朔城区
崇福寺,国三。
位于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俗称大寺庙,2017、2021年先后去过两次。
朔州,坐落在晋北桑干河上游,西北毗邻内蒙古,秦汉时期为马邑县,传说蒙恬在雁门关外北逐匈奴,围城养马,遂有马邑之名(“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其故城今在朔州。”--《搜神记》 ),汉武帝时候“马邑之谋”揭开西汉北伐匈奴的大幕,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马邑为朔州,辽时为顺义军节度,属西京道,燕云十六州之一,辽亡后归金,仍沿用旧名。
朔州史上的名人有西汉班婕妤、三国张辽、唐尉迟恭、明朝首辅王家屏等,而崇福寺即由尉迟恭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辽时初为林太师府衙,统和年间(983~1012年),“其地灵光履现,居人不安,舍为僧居,未有名号,人以林衙院目之”;金灭辽后,金熙宗命开国侯翟昭度于皇统三年(1143 年)在大雄宝殿以北建弥陀殿,后又建观音殿,留存至今,改宗净土;金天德二年(1150 年),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简称“崇福寺”,沿用至今;元时,浙江无一宝公禅师住持崇福寺,名声闻达于世,朝廷特颁《大藏尊经》一部纳入藏经阁,并敕命特建瑞云堂三间;元末明初,崇福寺大殿被占为粮仓,寺僧四散,建筑凋零,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永平侯谢成重修,改大雄宝殿为三宝殿、藏经楼为千佛阁,三宝殿、千佛阁、东西配殿、金刚殿、钟鼓楼均为明代所建; 清代,崇福寺明显衰落,殿宇修建拆东补西,以大改小,据清光绪《重修崇福寺碑记》载,清末曾有拆毁朔州巨构广福寺钟楼,取其木柱支撑弥陀殿的事件;山门则是新近恢复的仿明代建筑。
崇福寺坐北朝南,现存五进院落,十座殿宇,主要建筑依南北中轴线列,其余在两侧对称配置,由南而北的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金刚殿、千佛阁、大雄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

山门

千佛阁
明初所建,面阔5间,进深3间,二层楼阁,明之前为藏经楼,明代重修后阁内周设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阁,千佛虽已不存,但名称沿用至今。阁内有弥勒佛像和木制楼阁模型,弥勒佛像为铜铸,高约1米,明代作品,其后的三檐双层楼阁传为明代仿唐时大藏经阁式样而作。






大雄宝殿
明代建筑,虽为大雄宝殿,但在崇福寺只能算配角,体量不大,明间和次间的门窗均雕饰壶门,内有三世佛的明代贴金彩塑。





弥陀殿
大雄宝殿之后即为崇福寺之主殿弥陀殿,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断代依据为明间脊槫上之题记 )。
弥陀殿建于二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面宽七间,40.96米,进深四间,22.31米;殿前有月台,后与观音殿月台相连;单檐歇山顶;殿前当中五间为隔扇门,后檐明间和两梢间各装大板门两页。
弥陀殿气势恢宏,山西现存之金构,就体量而言,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之下即为此殿,其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脊饰琉璃均为金代原物,有“金代五绝”之称。


正面檐下“弥陀殿”竖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原物。

正脊与屋面的琉璃装饰为金代原作,由黄绿两色组合而成。

正面五间格扇门棂窗也为金代原物,这些按照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制作的棂窗,有三角纹、古钱纹、挑白球纹等15种图案,至为精细。


弥陀殿大量施用始于辽、盛于金的斜栱,但与前期辽、金建筑如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大雄宝殿不同的是,弥陀殿斜栱不用于补间,而用于柱头,柱头用斜栱者,弥陀殿盖为最早实例。


内部采用彻上露明造的做法,不设天花,柱网运用减柱、移柱,当心五间中柱减去,前槽四根金柱仅留两根,并移至次间中线,使得前槽的五间六柱变成了三间四柱,大大增加了礼佛空间。


梁架结构为前后乳栿对四椽栿,后檐乳栿下设有顺栿串一道。从平梁上的大叉手开始,向下一路安置托脚,向外分散屋顶重量。

殿内中央砖砌佛坛上置三尊主像,中为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称“西方三圣”,主像两侧有四尊胁侍菩萨,坛前两隅各有一尊护法金刚;主像背光为编条泥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中间背光浮壁13尊伎乐天。彩塑均为金代原作,虽经明代重装,风韵不减。








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东西两壁各有三组一佛二菩萨的说法图,东尽间南壁分两排绘有画像六尊,上排是释迦、毗卢、药师三尊佛像 , 下排是妙吉祥、除盖障和地藏三尊菩萨,西尽间南壁则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演法图,殿内光线昏暗,北侧无法近前,观赏不易。






观音殿
弥陀殿之后即为全寺最后一座殿宇,也是寺内第二大殿,观音殿。
殿基前设月台,与弥陀殿台明相连;殿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单檐歇山顶;殿身前檐明、次间装格子门,其余均筑以厚壁。

殿内同样运用减柱法,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坛两侧,使殿内前部更加宽广。

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为减轻其负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载荷传递到前檐和后檐柱上。

前檐当心间悬“观音殿”竖匾,为明景泰四年(1453年)威德将军京兆杜学文所书。






两次到访崇福寺都是下午,且风和日丽,云淡风轻,于闹市中觅得一清净处,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浮生之中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