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面试的随想(旧文)
最近是保研面试集中的日子,从前段时间开始就有学生联系想要读硕士,再到最终的面试。一年年就这样重复着。
我们专业的招生还没有那么竞争激烈,每个老师一年终归是能招到一个学生的,保研和考研隔年轮一次,也是我们的PI比较好,给了大家更公平的选择机会。要不像我这样的小老师,招生的选择面估计会低很多。
今年面试,正好有同事问我,我是怎么选择学生的。
初听到这个问题,我先是愣了一下,选择标准。。。好像从来都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
有时候真的很想问我的导师,当年为什么选了我。他也偶尔提过,比如城市实习时候的表现啦之类的。但总觉得当年的自己,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鼓足了很大的勇气联系了导师,算是这辈子做的勇猛的事情之一了
而对于我自己,选什么样的学生,竟然没有细想过。
工作了5、6年,现在已经有两届学生毕业,三届学生在读。虽然没有什么硬性的标准,但感觉我的运气特别好,招到的学生都是性格好、学习好、人好的可爱孩子。
细想想,仅凭面试之前的一两封邮件和一场简单的面试,真的很难看出人的特质(也许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不一样吧,我总感觉每次面试我问的问题都很无效,而资深的老教授们总是能有的放矢,和学生的互动也很好)。
如果非要总结,想想可能这些我比较看重吧。
一是,我倾向于在面试之前能跟我联系的学生。现在很多学生都只是在系统里面登记一下,在面试前你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很难判断他报你的研究生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兴趣所致。虽然在面试前基本是没有没有办法确定的,毕竟最后的结果是要多位老师共同打分排名的。但联系一下至少是一个互相告知的过程,有一个“我还对你挺感兴趣的”印象,回一个“我也不确定,但挺欢迎你”的感觉。而且其实招生这个事情,老师可能比学生更紧张,万一叫来面试的学生有更好的选择或者万一人家都不来面试,轮空了名额也是很尴尬的。
二是,我倾向于情绪比较稳定的学生,或者说性格看起来比较柔和的学生。这可能跟我自己内向的性格有关。不过性格或者情绪这个东西很难短时间看出来,我想面试时候认真准备、能和老师比较好的互动、不急躁或者过分紧张可能都是一种表现吧。不过具体我也不知道怎么看,可能得读一个心理学学位再来说吧。。。但这几年我们组里的孩子都是性格很好的,比我好多了。。。甚是欣慰。
三是,我倾向于在本科有做过一些科研训练的学生,哪怕没有文章,但有一些对科研好奇、努力想参与的感觉。能参加科研训练至少能说明两点,一是他对研究这个东西有点兴趣,二是他能够找到一个老师愿意带他,社交应该不错。研究潜力这个东西很难看出来;其实之前我还跟其他老师学,让联系的学生做一点我这个方向的读书笔记来,但后来发现要么本科生理解的很难到位,要么我自己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自己阅读,也就算了。
四是,我倾向于有多方面尝试的学生。也许是原来的自己太宅了,总觉得招学生想弥补一下自己圈子太窄的遗憾,那些不同专业背景、参加社会活动、志愿活动吧啦吧啦的都可以,感觉能给团队带来很多新鲜的感觉。我自己比较懒,我的学生好像又和我一样比较宅,所以现在好希望有一个活动小能手,组织大家出去郊郊游、踏踏春、吃吃饭之类的。
五是,我倾向于对自己未来有一定规划的学生。不是说一定要想读博(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组的孩子好像都对读博展现了兴趣,原来想工作的现在也在想读博了。。。惶恐),也不是说这个规划就一定终身。我每次见学生的第一面,就问他们未来打算做什么。。。有时候常常把学生吓的很紧张。但其实不是一定想听那个答案,而是觉得有明确目标的人,做起事来才会更有坚持和方向。想读博的学生就给他们多些研究训练,想去公司的就让他们早点去实习,想当老师的就他们多联系学校,想做公务员的就早早准备考公或者选调。没什么统一的方式,但给我和给他们自己一些时间安排的便利。
到最后发现,好像自己想的这些真到面试的时候,就变得很难真的去评判。所以,最终还是一切随缘。
很庆幸我现在遇到的每一个学生都很好,算是我最大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