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剧院魅影》的故事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第2000个影记录最终定格为《剧院魅影》25周年纪念演出,它其实已在硬盘里安静地躺了两年多,与这部著名音乐剧的相遇始于一场意料之外的旅行,直至今日,脑海里依然留有关于它所有的丰富记忆。
第一次观看


2010年,LD往英探望女儿,途径伦敦时说一定要在英国本土看一场《剧院魅影》,我那时仅依稀听说故事概要,这还是因为电影《夜半歌声》的缘故。记得那天我们很早就赶到女王陛下剧院买票,等很久才买到,我其实并不特别期待,因为连歌剧和音乐剧有何区别都不知道,而且更担心自己会在剧院里打瞌睡。

晚上准时入场,LD给我普及了一些音乐剧常识以及关于《剧院魅影》的故事,第一次听音乐剧的我完全是一副逛大观园的模样。女王陛下剧院老旧且狭小,初看舞台十分简陋,毫无惊艳之处。但当表演开始,大吊灯突然点亮,《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主旋律响起时,它宛如丑小鸭变天鹅,彻底焕发生命光彩,我至今都无法忘怀那瞬间的震撼。
第一次观看只知晓故事主干,我的英语水平不足以搞懂每句台词,更别说歌词了,但是通过变幻的舞台和演员的演绎,尤其那伤感的结尾令我无比唏嘘,谢幕时不由自主热烈鼓掌。LD瞟了我一眼说:“我没说错吧?是不是很棒?”回去的夜路上,他又对我说:“有机会的话,你应该再看看百老汇版。”
第二次观看
2016年,LD已退休回到美国,我预感以他的健康状况,我们已不太可能在中国见面,于是策划了一次美东旅行,顺便去探望他。四年前与他的伦敦行给我的生活带来影响一生的变化,若非如此,我绝不会独自踏上这场旅途。


出行前在百老汇官网订好《剧院魅影》的演出票,抵达纽约的第二个晚上就前往观看,我本以为这是一次充满感动的重温,没想到两个错误导致观看体验非常不佳。其一是贪便宜买到的位置位于剧场最高点的倒数第二排,舞台看上去小得跟巴掌一样,毫无欣赏感可言;其二是时差没倒过来,白天暴走一天,晚上歌剧院里的一些唱段犹如催眠曲,这次我是真的睡着了,猛然惊醒时懊悔不已。

当年在伦敦开始领会旅行的意义,而六年后的美东行,包括这场音乐剧的体验及其他预料之外的遭遇更让我明白合理安排行程的必要性。
第三次观看
两年前在网上找《汉密尔顿》资源时,无意中发现2011年在伦敦阿尔伯特厅上演的《剧院魅影》25周年演出,一直说抽时间重温,没想到一拖就到现在,距离上一回观看又过了六年。虽然视频版无法体会现场氛围,比如灯光亮起之璀璨,魅影私语之迷惑,但演出细节却看得更清晰,尤其演员表情、服饰特写、精致道具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字幕组加持下,每句话都彻底明白了。

再次看完整场演出,虽然这个故事于我已不再新鲜,而最初的感动仍微微萦绕心中,一个好且感人的故事,不会为岁月所撼动,却会令观者持续心动。

演出结束及演员谢幕后,韦伯登上舞台致辞,隆重介绍了首演团队,在现场掀起新的高潮,意外的惊喜是他的妻子,莎拉·布莱曼与历任魅影登台演绎《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这可真是千载难逢的伟大场面。

从前,我曾多次想象自己在豆瓣的第2000个影记录会是什么,从未料到它会是一部音乐剧,我觉得很高兴。许多作品看过之后会被慢慢淡忘,但《剧院魅影》不仅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好故事,还曾融入我的生活,许多东西一旦被赋予特定的印记,它就很难被轻易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