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小小的善意就可以让我多走几步路”
听说,可口可乐已经成了上海市民的“硬通货”。但是在邻里之间,快乐肥宅水不是硬通货,而是温暖。
Phy是上海的一位居民,最近一直在热心做社区志愿者,每天穿着防护服在小区里跑来跑去,当被问及累不累的时候,她只说了一句“就蛮热的”。
前些天小区团购的鸡蛋到了,她去帮忙派发,Phy发到一半累到想喝可乐,邻居说小区门口的小店里有卖可乐,但是只能一百块钱盲选饮料,考虑到这盲选不知道能不能选中可乐,她只能作罢。
过了两天,她收到邻居的微信,跟她确认房间号,不一会儿门口的地上出现了两瓶可乐。

关于可乐的故事还有很多。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那个用以物换物搭起楼道小超市,半箱可乐换来整个楼栋快乐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很美好,它的美好在于它起源于一个人最简单真诚的信任,而这份善意认真地被每个参与到这个故事中的人保护延续了下来,在漫长停滞的时间与封闭的空间中散发柔和的光晕,展示人们如何去信任陌生人,如何表达善意,如何在城市中建立爱的关系。
被“认领”回社区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发现,原来大家的生活有那么多被忽略的重叠。
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一点点构建“边界感”的同时,每个个体的生存形态也在逐渐丧失多元化,呈现单一化。冷静想一下,我们似乎从来不知道邻居叫什么,是做什么的,甚至长什么样都很模糊。
疫情来了,每一个封闭的小区组成了一个社会单元,邻居成了我们的亲人。
咖啡爱好者从附近咖啡店、便利店的群中“淘”到了自己的邻居,运动爱好者从附近健身房、夜跑微信群中成功找到了自家的社区群,即便是社恐,打个招呼也能被好心的邻居“认领”回社区群中。

虽然最初微信打招呼,总是少不了一些客套和表情包来缓解大家心里微微的尴尬情绪,在过去人们信任的系统崩溃时,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带着一份小心翼翼,无法确定是否会冒犯到彼此。
这就如项飙所说,我们活在信任与意义系统高度集中化的时代,大家太习惯用这套系统去建立联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具体而细微的那部分被长久的忽略了。

但人永远是抽象具体而鲜活的,在疫情的沉闷与压抑中,“附近”更鲜活、更琐碎,也是最为“活在当下”的一面,开始展露在我们眼前。
百家饭
封闭在家依旧能在制霸朋友圈步行排行榜,在家来回走两万步的邻居大叔,让每日步数不超过一千的咸鱼惊叹。
楼下阿姨可能有着迪士尼公主的绝技,用力抛出一把猫粮便可召唤松鼠和鸽子。

一楼的小花园总是被野猫拜访,几只白猫肥美地在柔软的草丛里躺平晒太阳,尾巴慵懒地摇着。
楼下的花开了,每天站在窗前看玻璃外春天的风景,看到对面也好多人,他们大概也憋疯了,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拍下同一颗开花的树?

封城期间独居老人的新闻让人感到担忧,询问楼栋中的老人是否需要帮助后,邻家阿婆慷慨表示“自己物资充足,挂在鱼竿上的蔬菜请随意取”,感受到对方的谢意的同时,也忍不住小小感慨,阿婆字如其人,都很大气。

人们也有许多反差,微信群发言常有两种不同的发言风格,文字语气十分柔和,努力避免给其他人带来压力的年轻人,以及说话做事异常干脆利落的年长者,在反差感外却让人感受到他们应该都有个共同点:都是好人。
连着吃了好几天的胡萝卜和土豆了,想换个味道,只能不好意思的问一下邻居“还有洋葱吗?”没想到邻居们的回应非常热情“拿走”。

有人说家里没囤粮了,就立刻有人送一袋米;年轻人平时不烧饭家里没有锅,邻居便将锅借给他;还有家里老人身体不好想吃鸡蛋糕的,大家也纷纷找出家中的蛋糕类食物拍到群里。
用邻居A的鸡蛋和硬通货泡面,邻居B的绿叶菜,邻居C的虾仁和街道发的西红柿,下了一碗百家豪华泡面。这大概是许多人的饮食写照了,似乎小时候那种叽叽喳喳热热闹闹的弄堂生活又回来了。

在上海隔离的女孩Jainu,楼下住了位怕猫的上海阿姨。隔离第一天,阿姨从门缝里塞进了一张纸条,打开门,猫猫一起跟到门口,阿姨吓得立刻跑下楼了。“因为养猫阿姨对我一直挺有意见的,即便这样还在这时候送菜饭给我吃。”


还有那些过去我们未曾注意到的他人难以启齿的烦恼,在大家的互助中,这些曾经现实中尖锐的边缘也被柔软的善意所包裹,反而让我们更愿意坦然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也愿意在他人有需求时提供帮助。

这些流传在朋友圈或者微博中的文字,让人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社区的意义,这种自下而上的市民互助,是建立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接触中的。
人本善良
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只要鼓起勇气开口,选择相信他人,原来生活中是有这么多素不相识的人,在不会给自身带来任何利益的情况下,也愿意帮助我。就像Phy所说的,“虽然我有当志愿者,但是其实我真的很社恐,如果不是被人本善宽慰到,可能什么都不想做。这种小小的善意就可以让我多走几步路。”
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曾说“共识形成过程的原则之一是,你不能挑战他人的动机,你必须假设每个人都诚实并且具有良好的意愿”。
这当然不意味着可以任由自己为他人所欺骗而毫不质疑,而是说,这种慷慨的习惯将给与他人更大的空间、更少的情绪负担去做出选择,选择是否对他人回应善意,是否为其他陌生人给予同样的信任。而我们相信,大部分人在有选择的前提下都愿意做个好人。

在习惯竞争、冷漠甚至敌意的社会氛围之后,大家也愈发认识到身边的人以及琐碎日常的重要性,我们比往常更需要与人沟通,与人建立真实的联系,通过在“附近”建立爱的联系来消除抑郁。
而在解封后,社区应该也不再是书本理论中的抽象名词。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将更多的基于我们在疫情时期的记忆,那些我们如何付出,如何收获的记忆,以及我们如此形成的共识。
人们可以继续延续这份共识带来的联系,而人们试探着接触彼此,得到善意回应的喜悦可以对标一种童年时的天真。
这份天真就如同艺术家Bunnie Reiss试图在《枕头城堡》中展现的。用社区中每个人的旧物搭起的童年的枕头城堡,投入点点滴滴对社区的爱与赞美,让“附近”不再是一个次要的、不重要的存在,而是一个如同童年的娃娃屋一样,让人感到柔软、舒适与安全的纽带。

参考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nmjpIlSdxl2SsOKXMkIw?forceh5=1
-
猫咪闭上了眼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4-20 23:22:06
Len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位英国新闻工作者的美国梦 (20人喜欢)
- “当我闭上眼睛回望童年,看到的是村口那片高低错落的田野......” (35人喜欢)
- 一个不听话的女孩,改变了世界对童年的想象 (31人喜欢)
- 为了穿好看校服,学生们努力考上名校 (20人喜欢)
- 贝拉·塔尔:故事早就讲完了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