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记下几件倒霉事,记下来了这事儿就算结了 | 斜教周刊 Vol.243
作业日:2021-10-31
1、《随便什么风景》 by 子鱼
生活在湖北时,对于秋天的感知并不明显,除了满城张扬热烈的桂花开放提醒人们秋天已经到来的讯息,剩下的时间,便是在夏天与冬天之间反复横跳。冬天的到来总是迅猛而令人措手不及,国庆过后,一阵狂风吹来,一地凋零的落叶便宣誓着冬天要到了。至于秋天,从未见过,也从没听说过。
而在北京,正因为秋天极其短暂,所以分外让人留恋。无论是一年一度去奥森公园看银杏叶,还是去地坛公园去拍那短暂的银杏景,挽留秋天,似乎变成了一种流行,尽管,所有人都知道那是徒劳的,比雕刻水花还要徒劳。
即使你明知道,明年也还是会像现在这样,但你还是执着地拿起此刻的相机,好像它在你眼中是唯一的那个。不知道,这场表演到底给谁看?又或者只是想定格那记忆中的秋天。
2、《张爱玲才不屑于聊爱情呢》 by 枕头君
张爱玲的笔触,表面上差不多都是从男男女女的关系切入,但情爱从来不是她描写的重点。情欲、婚姻、伦理、社会、生存困境、教育……方方面面放到现在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再说张爱玲,就十分政治不正确的一个人,不正确到近现代文学史课本都在刻意的缩小张爱玲的篇幅。但一到文学史课堂上,多数老师都会把张当作一个大专题重点讲。所以张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是严重被低估的。
在影响力方面,她的作品文本、身世、生活经历、周边亲友关系、恋爱八卦、小说的影视化、文化周边…张爱玲本身就是个超级文化IP,都衍生出张学了。
3、《代入感》 by 招财
上次听日谈,教主和李叔聊天,李叔问教主,别人说你的脱口秀表演成分太重。教主说,脱口秀就是一种表演,那种抖机灵的梗你永远只能抖那么一次,讲第二遍就不如第一遍,但相反,表演属性重的,我每次表演,大家都还是会笑。
这里面有东西是相似的:将人代入某种情景的能力。一些故事你概括出来就是一句话,但讲故事的话,听故事的人听的是细节,听的是过程,听的是那一下的表演。总有些东西,是无可替代的。
4、《水逆》 by 薇薇
这些倒霉事写出来真觉得不过如此,当时亲身经历时却是真的让人崩溃。心理学家建议每天睡前写下三件一天里让自己开心的事,长此以往能让人对生活充满感激,心情变明朗。我曾经尝试过一阵子, 但十天里有九天都写不出来,最后只好放弃。现在觉得倒不如反其道行之,每天记下几件倒霉事,记下来了这事儿就算结了,第二天的倒霉事儿跟前一天无关,怨气不往上累积,人不容易崩溃,哪天写不出来了还会尤其感恩戴德,对生活格外珍惜,也许这才是正确的practice。
5、《F.I.R.E记录 之 消费观变化与二手交易 #7》 by Lea
以前我对买二手设备其实没什么看法,做好设备检验,收到的机器进行消毒,一般的产品其实不会有太多问题,但鉴于最近在闲鱼交易遇到奇葩,以后要更加慎重考虑二手交易了。
P.S. 朋友说买东西越来越考虑实用性是衰老的表现,说不定哦。
6、《世界,是内心生活梦想出来的一首诗》 by 斜阳君
真正对启蒙理性开炮的还得是德意志人。与当时的法国相比,德意志仍处于分裂中,文化也偏弱势,一种自卑心理促使德意志人探寻另外的道路。路德宗的虔敬派就不那么重视知识和仪式,而是推崇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单独关系,强调个人的精神世界。这与希腊化时期哲学从公共转向个人有点类似。伯林将其称之为「酸葡萄心理的宏大表述」:「如果你无法从这世上得到你渴望的东西,你就必须教会自己如何不想得到它。」虽然有将问题简单化的嫌疑,但这种心态确实存在于每个人的想法中。我有时候也会如此,关键在于那些宏大的价值是否为真,必须得经过许多思考,而不能简单逃避。
7、《左右为难》 by 苏夏
老父亲一看闺女居然这么自卑也不敢批评了,立马采取安慰模式:你智商怎么会低呢,告诉你个秘密,爸妈是南京最好的两所学校毕业的,你智商不差的。(欺负孩子没学过均值回归啊!)
桐桐立马瞪大眼睛,真的吗?(似乎立马充满了自信。)
爸爸继续鼓劲:没骗你,所以你不要怀疑脑子,而是要花点力气好好学。
结果没几天,桐桐跟我抱怨:妈妈,你根本体会不到我压力有多大,我根本没法超过你们,我怎么学都没用。
呃,显然老父亲用药过猛,我又赶紧做思想工作:你看我们现在多普通啊,也没做出啥名堂, 你要超过我们轻而易举。再说,你就好好做自己就行了,你要超过的不是我们而是昨天的自己。
于是又恢复旧日不给压力模式。[流泪]
怎么感觉老父母都被耍了呢!
8、《如何理解“脚”的形态?》 by Mr.mo
这里把脚踝关节简化成一个球(人体四肢上的大多数关节都可以简化成一个球),上面被一个有厚度的钳子夹住,那是胫骨和腓骨底部的踝。球的下方是正方体的脚跟骨,球的后方是一个下粗上细,近似圆柱体的跟腱。
在球的前方,是两个拱形连接,它们分别代表的是楔骨和跖骨,跖骨底部着地,前面连接着脚趾。我们可以做出这个简化模型的顶视图和侧视图:
9、《Takarazuka Revue》 by Teiko
The emergence of fan communities of popular culture in the cyberspace and through mobile technologies highlights the transnational and transcultural flow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10、《北海公园》 by MAQ

11、《读后感:基地(二)》 by 执宙
12、《胀气:原因,与饮食的关系,补救措施(5)》 by 勺子
摸鱼的写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 斜教年终拷问 & 教主致辞 (2人喜欢)
- 感觉自己像是海滩的砂石,身边的人像是浪潮 | 2023 斜教年终问答特刊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