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理学内化为日常的救助工具
导 语
刚刚离职那几天,在朋友的推荐下,体验了暂停实验室的心理训练营,为期21天,主要为了更好地认识情绪,然后学会与之相处。
对我来说,小的时候,曾经一度不知如何与消极的情绪相处,饱受困扰,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后来偶然在表演的学习中找到了解决方案,开始学习观照与接纳,不知不觉中开始改变,越变越好,如今虽然还是会受情绪影响,但已经越来越从容了,也可以比较快速地排解掉不好的影响,转化为比较正向的力量。
参加这个训练营其实不算新鲜,因为很多练习都与表演课上的练习很像,但是在与另一位好朋友分享时,我突然意识到,对于不了解心理学也不学表演的人来说,这个训练或许是非常有用的,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急救包。

01 把心理学知识工具化
相比很多心理学知识的科普,这个训练营直接把知识工具化,转化为21次实操训练,因而大家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体验,而不只限于静态的阅读和理解。
21次训练又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训练,帮助我们更敏锐于感官的感受,从而可以随时随地建立与当下的连接,从思绪游离(mind wandering)中拉回来。
第二阶段通过观照和书写情绪,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情绪,包括其产生的过程以及情绪的功能,从而学会接纳,让情绪像天气一样自然地来去。
第三阶段则通过识别自己的行为模式,学习为自己解套,在新的价值方向行动,转化为积极的力量。
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帮助我们在练习中学习,如何积累积极资源,增强幸福感,又如何减少情绪的困扰,找到应对压力的方法。

02 科学原理做支撑
行动的背后是科学的支撑,在体验的过程,我也开始一点点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并对很多日常的行为有了更多的认识。
比如很小的时候我就对气味着迷,气味可以瞬间带你回到记忆的某个瞬间,后来也了解到一些演员喜欢借助气味进入角色。在这次训练营中我才知道,嗅觉是所有感觉中唯一没有经过中转站的,可以通过鼻腔直通大脑。
比如很小的时候我就很享受皮肤的触摸,在训练营的阅读资料中得知,人体皮肤中遍布着非常细密的神经感受器,皮肤的接触能让人分泌催产素,“在心理学家眼里,爱的本质是触觉,舒适的触觉体验能让人幸福。”
又比如,以往心情不好时,我总喜欢出去走走或者去干活,做具体的事。在训练营中学习到,离开熟悉的环境,去户外行走,可以显著降低焦虑、抑郁、压力和疲惫感。因为静坐容易思绪游离,甚至通过想象夸大威胁,而在活动的时候,更容易体验到新鲜的刺激,进而转移注意力,或者让不好的情绪在行动中消散。
也是在体验的过程,我开始了解到消极的情绪也是有其意义的:消极情绪是一个威胁警报系统,让我们及时感受到身体的不适,而且情绪的反应非常快,几乎是我们身体的本能反应,及时的觉察,也有助于及时的应对;更丰富的情绪体验,也意味着我们是更加健康生动的人。

03 内化到日常生活中
其实不管多少天的练习,训练营终究会结束,更重要的是把这套方法内化到日常生活中。
不是非得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静坐冥想,而是可以随时随地静下来,与自己相处,和自我对话,并成为一种习惯。
不是非得有一个引导的声音陪伴才去练习,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升起一种觉察,觉察身体的细微感受,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那是我们感受世界的媒介。
情绪就像天气,有好有坏,若是了解了它们的脾气,也习得了与之相处的方法,便可以像应对天气一样,晴天享受太阳,雨天欣赏落雨,也可以晴天遮阳,雨天防雨。
训练营的最后,附加了“什么是幸福”的拓展阅读,提出了“充分地成为自己”(心理学家马斯洛)、“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把自己抛出去,装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什么是自己”(时尚设计师山本耀司)四大观点,并分享了相应的书单。
什么是幸福,也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思考的问题,并深有体悟。
离职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竟然三次有过非常幸福的体验:
在某个瞬间意识到,当你和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当对自我的接纳到一种融洽的地步,就会有一种轻盈的幸福,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很轻很轻,没有什么事是大不了的,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享受和感恩;
当我们好好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好像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个春天都是崭新的,自己则像第一次来到世界上一样,充满朝气与希望;
当我们全情地投入于眼前的事情,也热情地抱拥自己的生活时,就好像自己在时间的长河畅泳,而不是轻轻地漂浮在河上,从来没有沉浸。
或许,幸福不是在哪里工作,或在哪里生活,而是我们投入工作、感受生活的方式。若能与情绪和平共处,像个朋友,便可收获平和的幸福。
2022年4月21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