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详解|中系芳疗探源
文章2021年3月首次发表于我的同名公众号

24节气到底说了什么
【惊蛰】是24节气之一。
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向各位学习芳香疗法的朋友科普24节气,因为离开了对于自然规律的掌握,自然疗法也就无从谈起了。“自然”两个字不是说说而已。
理解24节气,能帮助我们解释人体的现象,提供使用精油和纯露的思路。通过这篇文章我将会为大家做一些初步的说明。

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可能还不太清楚24节气能做什么。在我们看来,它可能就是帮助农民伯伯种地的,或者是令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一个文化现象。
除此之外,实在想不出来24节气在科技这么发达的今天还能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其实,24节气的精髓并不在于它描述了一些自然现象,例如桃花开、北雁南飞、降水增多等等,因为天气预报和现代物候学可以更精准的做到这一点。
节气的真正精髓之处在于它包含有【中系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气】,24节气其实就是24气。以气化运动的角度来认识人与自然,这是中系芳香疗法时空观当中最重要的部分。
对于【气】的理解是用好中系芳疗的关键。这是个大坑,今天先挖个坑,以后再填。今天的主角是惊蛰。先通过惊蛰来初步的认识一下这种气的变化。
被误解的惊蛰
我们看到的资料通常说:惊蛰时,雷鸣声惊醒了蜇虫,蛰虫惊而出走,所以叫惊蛰。
让人不禁怀疑24节气的科学合理性,难道不打雷虫子就不出来了吗?好家伙,原来打雷是给虫子定的闹钟啊,可真是太“科学”了。而且惊蛰的时候也不一定打雷,这又怎么解释?

其实,惊蛰的本意与打雷没有关系,都是改名惹的祸。
【惊蛰】原本叫【启蛰】,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意思就是动物睡醒了又出来活动。惊蛰的英文名 Awakening of Insects(昆虫的苏醒)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 ——《夏小正》中国最早的物候典籍,相传为夏朝所出
汉语影响圈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些仍然使用原名,例如日本仍然使用“启蛰(けいちつ)”。
惊蛰是后来才改的名字,据说是为了避讳汉景帝的讳。此后,蜇虫被雷惊醒的误解就越来越深。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元代,已经不是惊蛰的本意了。在节气学说发源地的黄河流域,每年的初雷通常是春分,正所谓“春分二候,雷乃发声”。
打雷是一门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按时而至)。雷的问题是一个大坑,以后再说。
惊蛰节气的时空变化 不是被雷声惊醒,而是被阳气唤醒
既然惊蛰不一定打雷,那么蜇虫是怎么苏醒的?
蜇虫是被阳性能量唤醒的。春季,阳性能量从地下升发上来,越来越多的来到土壤表面,因此靠近地表的昆虫、植物的根系,都首先被唤醒了。(如图所示)

这个阳性能量是哪里来的呢?其实是去年的秋冬季,阳性能量被收敛、封藏在大地下面,含藏在地下的“水能量”中。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半球的南回归线的时候(离我们最远),这股封藏的力量达到最大值,这就是去年的冬至。
而后,太阳直射点慢慢的向北移动,这股被封藏的阳性能量也就像是解开了封印一样,慢慢的又重新生发起来。这就是去年冬至过后,一直到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旅程。

今日的【惊蛰】以及随后的【春分】,太阳直射点到达赤道附近,这也就预示着阳性能量已经越来越多的来到地面之上,而与此同时,地面下封藏的阳性能量就越来越少了。
惊蛰节气的人体变化
人体也追随相应的变化。阳气越来越多的充满身体表面,来到身体的上部和外部,因此皮肤变得比冬天更饱满,气血充盈,白里透红,不似冬天时那么干瘪。

这个现象在手背上表现的更明显。冬天看自己的手感觉像是老了十岁,春天就已经有所好转了。
而与此同时,人体的下部和内部,阳气就相对较少。如果原本就阳性能量不充足,这个时候更容易感觉下部寒凉、腰冷、脚冷、或者容易腹泻。这种现象被称为是“下虚”。
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身体现象因人而异,但基本原理都是阳性能量的向上向外的变化导致的。我大概总结了以下3种类型:上实、下虚、此路不通。

结语
文章太长了,这3种类型今天来不及多做分析,包括春季养肝等问题,以后再讲,前提是大家先要对惊蛰期间所发生的自然变化有所了解。
今后将会继续讲更多的人体阴阳变化规律,以及相应的表现,适用的精油和纯露等。挖过的坑都要填。我会继续中系芳疗的探源。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讨论。

文章2021年3月首次发表于我的同名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