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说谢谢你》是怎么被玩坏的?
1
今天刷到两条新闻,都跟那首著名的《听我说谢谢你》有关。
一条是江西南昌,核酸现场喊话,不要跳《听我说谢谢你》,咱就谢谢你了。

一条是人物专访,这首歌千篇一律不分时间地点的表演,让作品的原创者也受到波及,面对网暴,这家人还特地录了道歉视频。

为什么要道歉?他们只是歌的原创者,也没有占用别人的工作时间,也没有打乱别人的正常工作,也没有掰着别人的眼睛强行输入,就是因为他们写出了唱红了这首歌,就要承受这些莫名的谩骂——碰到这种情况,佛都有火。
但他们选择道歉,因为他们知道,网友们惹不起。
以感谢为初衷,以不耐为发展,以道歉为终结,这首歌,或许就在今年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应该也算是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了,当然,跟那些生离死别相比,它的程度太低太低,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2
坦白说,我也不喜欢这首歌,尤其是第一次看到孩子给上门大白们表演的时候,不能说脚趾扣地吧,还是在那一瞬间察觉到了自己的十个脚趾。
尴尬是两方面的,第一方面,是为孩子。表演的孩子们也不小了,现在的孩子们也都早熟,未必真的觉得这首歌能够代表自己当下的心情,言说自己的态度。逢年过节当着亲戚的面被迫营业的感觉,大家都懂。

另一方面,自然是为了上门的工作者们。第一次看,是感动,第二次看,是麻木,第三次第四次,这音乐响起来,除了跟着去机械拍手,还真的没有什么太多的办法。
流行歌听腻了,换一首就行,反正现在的流行歌最终的归宿就是不再流行。
但这是孩子啊,天真烂漫的孩子啊,天真烂漫的孩子还在天真无邪地感谢你啊,你一走了之,礼不礼貌?什么,你还不跟着打拍子,额……那啥,听我说,这、可、是、孩、子、啊。

不过,按照最一般的逻辑,一件事情,如果所有人都尴尬,都不讨好,可能就不会出现了。
所以,这种事情一定有个受益方,那么谁最受益呢?
3
你要是猜,就一定猜得对。
自然是家长啊。中国的很多家长有个习惯,就是一旦有了娃,娃就成了自己的代言人。
我不会唱歌,但是娃会啊,四舍五入一下,那我也会了。
我没法跳舞,但是娃学过啊,基因延伸一下,那就我也不差了。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家长就有了强悍的社交资本,
用一个公式演绎,就是
孩子表演+表达感谢+时代大势+现代传播=朋友圈点赞+网友点赞+媒体报道=教子有方+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当然,这个公式里面,前面两个是可以变的,比如,冰墩墩、刘畊宏、帕梅拉、限量款盲盒、旷野之息2等等等等。
4
没有人不需要存在感,而最容易获得存在感的方式,就是模仿。
模仿大众的东西,跟随大众的潮流,然后到在一定的时间里,被大众所抛弃。
那些被抛弃的人,也不是因为特立独行,他们也曾是大众的一员,只是在大众转向的时候走得慢了一点。
借用米兰昆德拉,这属于刻奇的一种。
但本质上,这无伤大雅,只是个人的喜好,而且很容易在更多人的厌恶之下消失不见。
人性中利己的、世俗的一面我们要承认,这恰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的东西。
换句话说,只要你追求一种意义,就不可能不滑入刻奇。
但关键是要适度。一个人表达是刻奇,所有人表达,就是刻奇的刻奇。
就像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那个关于两滴泪的比喻。
美国参议员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这使他在一个难民面前感到无比幸福和感动,第一滴泪说,瞧这草坪上奔跑的孩子们,真美啊!
第二滴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真美啊!——第一滴泪是刻奇,第二滴则是刻奇的刻奇,第一滴泪无法避免,人类总要有感情,
第二滴泪是永远想到:我是跟大家一样的。
——值得警惕的是后者,刻奇的刻奇,而如果刻奇的刻奇再与崇高混在一起,就更可怕。
-
Arya 转发了这篇日记
我不看抖音,不知道热门歌曲有哪些。这首歌都是周围人多次提及后才了解的(表情包),说不清缘由,但就是不喜欢,现在超级不喜欢大众化的东西!!!
2022-04-23 12:00:29
开膛手贝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救同学的小伙可以补考,为什么有人感到不公平? (7人喜欢)
- “贾玲又瘦了”,跟我有什么关系? (4人喜欢)
- 重庆大学的刘教授,倒在了“深远”二字 (12人喜欢)
- 给吴艳妮开美颜的记者,是新闻被流量消磨的见证 (9人喜欢)
- 碰瓷胖东来的玉石网红,坏在哪里?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