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如何将经验贴写成一篇学术报告》——视听传媒学硕学员上岸分享
朋友们,大噶好今天继续我们上岸优秀学员分享 陆陆续续已经做了4期了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考研局全程班学员视听传媒学院传媒艺术理论方向的屿岚师哥这篇经验分享写的非常非常非常详细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 师哥近乎学术报告的标准 对自己的一年来的复习进行了总结与建议无论是严谨的学术态度还是勤奋认真的程度大家都值得向师哥学习 也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师哥的用心良苦。 个人情况:
2021年春节期间开始备考,三跨视听传媒学院传媒艺术理论上岸,初试成绩387分。
本科末流211大学,绩点排名中游。
高中文科生,政治基础还行;已过大学英语四六级;
履历单薄,无论文发表、无实习经历、知识储备中等,一项国际艺术奖入围。
Part 1 认识自己
在制订满当当的学习计划之前,不妨先停下来认识自己。
▶学习和记忆模式三种主要记忆模式: 1、声音记忆模式2、逻辑记忆模式3、图像/视觉记忆模式
视觉记忆可以算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记忆模式,尤其对于备考电影学院的大家来说,提到某部电影或某位导演的时候,我们大脑中的第一反应大概率是对某个场景的视觉印象。
很早我就意识到,自己是视觉记忆偏向型,于是我在日常学习和研究生备考的过程中都会刻意地对内容进行视觉化记忆。我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材料组织、逻辑层次编排、反复观看复习、头脑中形成视觉/图像化记忆。
▶自律性
评价自己是具有强自制力还是欠缺自制力,继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如果你有较强的自制力,可以更加独立,以自身情况为基础制订计划。如果欠缺自制力,那你可能更需要受到监督而学习,找一个研友或者课程班能有效保证你不偷懒分心,按时完成任务。
▶如何分配分数
我们备考学习的第一个目标是通过初试,这时候你就需要考虑自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分数。
政治基础?英语基础?专业一和专业二是否存在拉分现象?
这个分数分配计划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现在初期我们可能对自己的分数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所以可以初步制定一个分数分配版本,在后面的深入备考、模拟测试之中阶段性调整。

做到以上三点,能帮助你明白你要的究竟是什么,而不是看着别人的计划亦步亦趋,可以极大概率避免你沉浸在自我感动和无用功之中。
Part 2 政治
政治的复习要根据自身情况看待:有一定政治基础的同学可以6月开始;政治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提前至5月开始。
▶知识学习
除了马原、毛中特、思修、近现代史四本教材,个人建议购买一本市面上主流的考研政治整理性教材,因为这种整理性教材已经把各个知识点整理汇总出来,可以大大提高第一轮政治学习的效率和友好程度。
▶时间线

(一)近现代史部分时期划分比较重要!

▶专题梳理(非常重要!!)★★★毛泽东著作专题中共会议专题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专题统一战线专题

(专题笔记分享) (二)毛中特
根据往年考察情况,重点学习高频章节,某些章节很多年没考过粗略扫一扫就行。
(三)马原
马原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
重点依然是划分梳理!!!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唯物史观。
(四)思修
思修应该算政治四部分当中容量最小的一个,而且思修各章节部分的划分很清晰,一环扣一环。
一方面,按章节梳理,各章节做出思维导图;

思修部分的思维导图
另一方面,对细节知识进行辨析,这也是思修的主要难点,例如:革命道德的“灵魂”和“一根红线”分别是什么,这样的辨析往往在选择题中出现。 Part 3 英语一 我是学硕方向,所以考的科目是英语一。因为英语是我们从义务阶段教育就开始学习的内容,每个人的差异极大,所以英语学习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时间线规划。我个人的经验是:第一,前期把考研英语按单词、语法、阅读和写作分为四部分进行学习。第二,中期按照试卷题型——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新题型、翻译写作进行专项练习。第三,冲刺期刷整套真题和部分模拟题。

我的个人英语(一)备考经历
▶单词单词的学习从备考初期到考试前都要一以贯之。①扇贝单词APP,每日新词60个,复习旧词30个。②个人单词笔记本,
把手机APP背单词时经常不认识的词和刷题过程中比较陌生的词单独分出来,记在纸质笔记本上,同时要把具体语境、例句同时记录下来。碎片时间时不时拿出翻阅复习。切忌脱离语境单独记单词,根本记不住的!
▶语法和阅读
语法和阅读对应的就是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新题型和翻译,这块的内容我是跟着国内某头部教育培训机构学习的,市面上像唐迟老师的长难句课、唐静老师的翻译课等等都是可以听的,一个题型选择一个老师重点听就够了。
▶作文
王江涛老师《考研英语高分写作》、潘贇老师的作文书都是不错的,选择一种重点看就行。但是最好还是在学习这些以后形成自己的一套作文思路和模板,别人的东西很难一直记得牢固。
Part 4 专业一 (一)教材和书籍阅读▶北电参考书目教材类《中国美术简史》《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艺术学原理》《中国电影史》▶北电参考书目阅读类《中国艺术精神》《谈美》《美学散步》《认识电影》《什么是艺术》《艺术:让人成为人》《艺术的故事》▶个人推荐拓展阅读《艺术概论》赵斌
事实上,赵斌老师主编的这本北电自己的艺术概论教材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观点深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强烈推荐与北电参考书目教材类当中的任意一本艺术概论类教材搭配学习。我个人经验是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赵斌《艺术概论》+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的“感兴论”中国艺术观部分。
《影片透视分析手册》张会军、陈浥、王鸿海
北电自己的专业教材,兼顾造型和艺术两方面的读解,深入浅出。对于跨考的同学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友好的入门级影片分析教材;对于本科就是电影相关专业的同学,也是一本梳理性的教材。
《电影理论基础》陈晓云
备考电影学院,相信每个人都是热爱电影的,但并不是所有专业都和电影本体论联系的十分紧密,尤其对于像我这样的跨考生,选择一本合适的电影理论书籍就很重要。
这本教材可以看作杨远婴主编的《电影理论读本》的精简版,心理、叙事、写实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都有所涉及,对于了解基础性的电影理论基本足够。
(二)新媒体资源推荐(哔哩哔哩)▶早期中国电影资源:BV1tb411W73R▶外国电影:可以直接在B站搜索,比如新浪潮电影、日本电影在B站资源就很丰富▶UP主推荐:可以在闲暇和碎片时间看看,有价值的观点可以参考自制艺术史@苏杭ART现当代艺术@井盒盒盒井外网视频论文@电影传送门主页妹 (三)梳理划分▶艺术概论整体知识结构

▶擅用演绎与归纳,区分得分点等级

(四)层次格式▶答题规范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再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名词解释题目一句话定义开头第一、第二、第三…例子▶简答题目简要解释题干的概念第一、第二、第三…例子简要总结▶论述题目简要阐释题干并提出观点、建构框架、提供支撑、详细总结 (五)自我整理(重点)★★★
尽管有教材或者市面上的整理性讲义,包括考研局也有配套专业一讲义,但是我仍然建议每个人都要有一份自己总结的艺术概论讲义或者笔记。
这份笔记框架可以按照“(三)梳理划分”的结构建构,可以按门类、历史时期、专题整理,具体内容依据重要程度、考察频率等以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的形式予以落实。
比如,艺术的几种主要起源学说,几乎可以说每年必考,那就可以把“模仿说”、“游戏说”等概念以名词解释的形式,按答题规范在纸面上写出来。这个过程可以吸纳不同教材的论述,也可以查询文献以丰富内容,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整理,最终呈现为一份严谨详实的答案。
又比如,近两年电影学院专业一热衷于考察第二代导演及其作品,我就把著名的第二代导演全部进行了规范化的笔记整理,例如吴永刚《神女》、费穆《小城之春》、袁牧之《马路天使》(2022年名词解释)、蔡楚生/郑君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与此同时,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它们的上一级概念——左翼电影、国防电影自然而然也就也呼之欲出。当然,这个过程是可以互换的,由左翼电影演绎推出具体的导演及电影。
自我整理这个方法其实可以说朴实无华,我们基本都能想到,但其抓住的就是眼高手低的毛病。如果你备考过程中都不能做到熟练掌握,看到一个概念就能说的八九不离十,那真的很难相信你在考场上能做的比平常更好。 Part 5 专业二
(一)逻辑缜密,层次表达
在初试的四门考试当中,专业二可能是最能体现出你的专业知识储备、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学术潜力的考试。因此,无论是备考的学习,还是真正的考试,如何将你充足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呈现的淋漓尽致都是极为关键的。有时候,逻辑缜密、层次分明的表达可能比专注于陈述某一观点更为重要。
▶常用分析和答题思路:1、宏观型(无明确切入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2、微观型(有明确切入点)艺术生产(制作)、艺术传播、艺术接受3、通用型概念辨析、脉络追溯、核心支撑观点、效果影响、展望策略
这种逻辑思维方法虽然不一定能帮你突破上限,但一定可以稳住下限,而且同样可以运用于专业一的学习。当然了,分析问题并不一定要遵循这种方法,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遵循一套既有的逻辑思路。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这种分析的训练来建立逻辑和层次的思维模式,从而在分析任何问题时都有迹可循。
(二)模块化迁移
在初试准备期间,从4月到11月,固定周期每隔一两个星期准备一个专业课题目,或者是由专业课老师布置,或者是我自己布置,按考试标准进行纸质作答。然后由老师批改评讲、自己搜集资料后完善,最后再次按上述提及的逻辑层次思维进行整理,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笔记资料。
几个月里总结和积累的这一二十个问题,最后成为了我在最后一两个月冲刺复习的最主要资料。因为每个问题就是一个话题,都存在一定的专业指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详细思考和整理,你会发现专业二的框架已然在内心中建构。
我自己在初试考试时,试卷中90%作答的内容都是之前自己总结的内容,并且是整块的运用,换句话说,我就是在考试时建构框架,然后把事先准备的内容以模块形式填入框架。我们要记住,初试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完全可以提前准备的。

笔记分享 (三)建立自己的研究兴趣点
虽然在备考的时候还不是研究生,但在某些方面是可以提前做准备的——寻找和建立和自己专业有关的研究兴趣点。在保持基本的专业二知识能力的同时,做到上述的逻辑表达和模块迁移的基础上,个人独到的研究兴趣点就可能帮你在初试中脱颖而出。同时,这还能使你在初试过后不至于过于迷茫,有一个复试准备的可选择方向。
例如我自己的研究兴趣就包括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和后现代主义,而这些与专业二有不少联系,甚至与专业一也有关系(2022专业一简答题“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这本书就是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的著作)。

我的书架一角 (四)翻阅文献与研究报告
专业二的内容尤其要注重学界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一方面,梳理整体研究状况的流变。另一方面,追踪最新研究议题。
国内文献方面,优先看C刊(南大核心),其次是北大核心,最后是普刊。
国外文献方面,推荐以学者或概念为关键词查找,善于使用sci-hub等资源,虽然现在这种资源不稳定,但还是有大量镜像资源的保存,具体方法知乎上比较详细,基本足够我们使用。
同时还要注重研究报告,主要是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咨询机构出品的行业研究报告,对于我们了解业界动态和相关数据很有帮助。
除了经验,我还想补充下专业二的几个禁忌:生搬硬套、概念堆砌、层次不明。
Part 6 尾巴
关于“反鸡汤”的鸡汤
相信大家总能在知乎、B站等平台看到什么“三个月复习极限上岸”、“考场超常发挥”之类的经验分享。但在我看来,这种内容除了增加你的焦虑,让你产生一丝能在考场超常发挥逆袭的虚无缥缈的幻想以外,别无他用。
这种通过短时间学习并且在考场逆袭的人当然是存在的,我称之为“考场牛逼症”。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天才,但是我们不妨冷静思考一下,敢不敢赌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人。
当我们仰慕奇迹诞生的时候,更应该反问自己究竟是不是天才?
如果自己既不是天才,也没有底气和资本去赌自己是考场上的天选之人,那就应该抛弃虚无缥缈的幻想、脚踏实地走完整个备考之路。至少,我就不是那个天才,也更不敢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