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之谈|技术专题大框架
“技术”这个词本身看起来好像比较局限。一开始做的时候我感觉做出来好像对考试没什么用,因为北大新传的真题似乎不会直接问非常具体的技术的相关问题(比如5G是什么,有什么影响之类的)。但是看到这个词我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各类具体的技术,那怎么把技术这个必须做但是又显得有些鸡肋的专题做得更贴北大新传的风格呢?于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把技术框架做成了我所有专题中字数最多,框架最大的专题
先放一个技术专题的大框架👇

在读了学院老师论文之后(不管做哪个专题,这个都是第一步~),大概知道在面对技术的时候他们会有哪些切入的角度,所以上面这个框架就这么出来了。每个板块之间并没有特别之间的逻辑,(除了<当下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和想象>和<对技术的批判观点>),有些板块内部的逻辑性比较强,但在大概将可能涉及到的切入“技术”这个可具体可抽象的词之后,后面看的论文都可以放进这个框架里了
一、技术的相关概念
其实这个部分我每个专题都会有,这个就是名词解释真题的集合,把这些凑在一块儿然后想翻看的时候就可以合起来看。后期模拟题里涉及到一些比较陌生的名词解释也可以放进去
二、媒介史及不同媒介的特点
曾经有一道题涉及“炉边谈话”,这个事件和当时的媒介——广播——有很大影响,只有了解广播本身才能回答这道题。因此我在技术专题里专门辟出这个部分,是要提醒自己除了互联网之外,还有很多媒介,如文字、广播、电视、电影等,以及很多被发明出来而没有被投入实际使用的发明——当然,这就是提醒自己要多使用【历史思维】去思考一些问题。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媒介才是最后能够被留下了并被下一个新技术所继承的有用的信息。这些技术以什么物质性条件为基础,自己有什么特点,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当下的互联网又有什么影响、和互联网相比它们有什么不同,都是分析以前的媒体的时候可以切入的角度
三、阐释技术的理论
这个部分可以算是提供更多想象技术的观点,基本上是按照学派-代表人物-代表理论来梳理的,但是常用的并不多。基本上和技术扯上关系的都可以被放到这个部分下。老师也有一些论文是专门写技术理论相关,也有很多论文在前半部分会交代自己所运用的理论是什么,这些都可以成为存放在工具箱里的理论工具
四、具体新技术的特征及其影响
这个部分放的就是关于互联网的技术,比如5G、VR、算法、大数据等等。学院老师论文关于这一块的比较少,所以需要再找论文补充。清华的彭兰老师有很多关于新技术的论文,可以找她的论文来看。做这一部分的用处主要在于,技术有时可以是在传播这个层面上稍微改善社会的方法。比如数字鸿沟可以通过算法的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缩小,等等。
其余四个部分过两天更,需要笔记的uu可以滴滴~(学费着实是把我压垮了/(ㄒoㄒ)/~~